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曹中銘
此次上交所優化上證綜指編制方案,是在市場長期的呼吁下,也是在該指數出現失真的狀況下進行的,本質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并非是為了讓指數走得更漂亮或營造指數牛市,也并非是人為對指數進行干預的結果。
7月22日,新版上證綜指正式亮相。上證綜指是A股市場第一個指數,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市場影響力,上證綜指往往有市場“風向標”之稱,也往往成為投資者投資參考與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近些年來,上證綜指卻頻頻成為市場詬病的對象,根本原因在于其失真現象。
上證綜指出現失真現象,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比如樣本股方面,上證綜指樣本股既納入了A股,同時也包含B股。隨著B股歷史使命的完成,即使是在B股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背景下,B股仍然被邊緣化。被邊緣化的B股納入樣本股,導致上證綜指“風向標”的作用逐漸弱化,甚至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作用。
而隨著科創板的設立,以及掛牌公司的增多,科創板公司并沒有納入樣本股。目前滬市掛牌公司以傳統行業為主,而科創板公司以科持創新型企業為主。科創板的設立,提升了科技創新型公司的比重,改變了滬市上市公司的結構,科創板公司沒有納入樣本股,將嚴重影響上證綜指的代表性。
再如指數編制方法方面,上證綜指是以所有在滬市掛牌的A股B股總股本作為權數加權編制的,但實際上,全流通背景下,并非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份都流通,像五大行、中石油、中石化等眾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以及其他上市公司大股東持股等,都處于一種“鎖定”狀態。指數編制上,這也導致部分流通股份代表了全部股份現象出現,指數出現失真其實不可避免。
此外,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上也存在缺陷。目前新股發行市盈率有23倍的高壓線,也引發了新股上市之后的連續上漲,滬市新股在掛牌第11個交易日開始計入指數,此時股價往往正處于高位,此后的回調,對指數也產生拖累效應。
上證綜指失真現象,既體現在指數走勢上,也體現在與宏觀經濟發展不協調上。指數表現自不必說。13年后,2007年的高點,仍然是歷史性高點,即使是2015年的高點,上證綜指同樣望塵莫及,上證綜指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從宏觀經濟的發展看,GDP已從2000年的10萬億增長至2019年的99萬億,滬市總市值也從同期的3萬億增長至35萬億,兩者增幅基本相同,但指數漲幅明顯要弱得多。
新版上證綜指編制主要從剔除ST類股票、新股差異化計入指數,以及將科創板公司納入樣本股等三個方面進行優化。除了此次之外,此前上證綜指曾三次進行過優化,時間分別為1999年、2002年與2007年。事實上,不僅是上證綜指,近些年來,即使是國際上有代表性的指數,也在不斷進行完善與優化。像美國標普500指數、我國香港恒生指數,以及日本TOPIX指數等,均在不斷改進編制方案。
雖然目前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仍然存在短板,但相對于原來的編制方法,優化后的上證綜指失真狀況無疑能得到緩解,指數的代表性也更強。而且,由于科創板公司納入樣本股,不僅樣本股的結構發生變化,指數的表現也將更能貼近宏觀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優化指數編制方案后,將強化上證綜指的投資參考價值,并再次穩固其市場“風向標”的地位。因此,優化上證綜指編制方案所產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但必須指出的是,此次上交所優化上證綜指編制方案,是在市場長期的呼吁下,也是在該指數出現失真的狀況下進行的,本質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并非是為了讓指數走得更漂亮或營造指數牛市,也并非是人為對指數進行干預的結果。而且,在此次優化上證綜指編制方案的基礎上,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今后也不排除再次對該指數進行優化的可能。關于這一點,市場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