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Project Syndicate
本文作者:德魯巴·佩爾卡亞沙是氣候政策倡議印度主管,美印清潔能源金融主管
新德里—印度在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承諾包括三個可量化的目標,巴黎協定旨在在將全球變暖限制在遠低于工業化前水平之上 2°C的幅度內。到2030年,印度的目標是將國內生產總值的排放強度降低33-35%,確保可再生能源占其裝機容量的40%左右,并通過植樹造林額外創造25-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匯
氣候行動追蹤者(Climate Action Tracker)和氣候透明組織(Climate Transparency)等國際觀察組織認為,印度是為數不多的“2°C 兼容”的二十國集團國家之一,并有望履行其根據巴黎協定所做的所謂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但即使印度實現其 NDC 目標并采取措施幫助全球變暖幅度低于 1.5°C,按照目前的趨勢,其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可能比 2015 年高出約90%。
因此,印度必須更大幅、更快速地脫碳。但印度還需要投資制造業和基礎設施,以提高競爭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使其 13 億人口中的三分之一擺脫貧困,并增加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的機會。要在不大幅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況下實現這些目標,印度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綠色增長戰略。
這并不容易。誠然,可再生能源目前占印度 380 吉瓦裝機總容量中的 140 吉瓦,即37%,看上去有望在 2030 年實現 40% 的目標。但印度消耗的電力中只有15.5%是清潔電力,其余來自化石燃料。這主要是因為可再生能源容量的大幅增加并不會以線性方式轉化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相反,效果取決于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利用率、電網吸收可變電力的能力,以及電力系統在峰值載荷期間增加負荷的彈性。
此外,雖然印度是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其人均用電量卻是世界上最低之一,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該國電力消耗必然會增加。
僅能源部門就占印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78%,而工業占了 7%,農業和土地使用占 了10%。在能源部門內部,工業是最大的耗電用戶,占印度總產量的 42%。隨著該國較低的人均資源消耗量上升至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對鋼鐵、水泥和化學品等碳密集型商品需求的預期內增長,2014 年至 2030 年間電力消耗可能至少增加三倍。
印度經濟的結構轉型將需要將 GDP 的份額從農業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同時減輕能源匱乏情況,改善可靠電力的供應。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要的發展軌跡,但也會導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那么,印度如何脫碳?能脫碳到什么程度?解決方案在于大規模部署清潔技術,降低融資成本,以及為二氧化碳減排進行定價和償付。
欲通過綠色投資和增長戰略促進脫碳和經濟發展,政策制定者應考慮采用貫序的方法。他們可以先投資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然后實現交通電氣化,然后擴大和整合分布式綠色能源以獲得更清潔的電力。
下一步將是在農產品加工(如脫殼、碾磨、壓碎和包裝)、儲存和倉儲方面創造更多的農村非農生計。此后,政策制定者應致力于提高供暖、制冷、照明和電動機的能源效率。印度還需要采用清潔技術,例如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用氫作為鋼鐵的燃料和還原劑;以及綠色水泥制造。而且,它必須大規模擴大其以林業為基礎的碳匯。
根據印度的國家自主貢獻加快脫碳進程,需要到 2030 年進行總計約2.5萬億美元的大規模投資。此外,相對于后續運營成本,大多數減排技術需要大量前期資本投資,這就是為什么印度相對較高的融資成本是一個重要因素。國家風險意識的增強——包括與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導致很難降低氣候投資的借貸成本。因此,印度的大規模綠色投資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經風險調整的回報。
這意味著印度需要政府和政府間機構的干預,使資金能夠流向脫碳投資。這些措施可能包括創建集中的或特定的風險緩解機制實現金融“去風險”;將投資從銀行轉移到金融市場;減少對貸款和投資信用評級的依賴;測量、登記和定價在 NDC 目標之上逐步減少的碳;以及對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所承擔的額外感知風險的補償。
風險確實很高。漫長的海岸線、變化劇烈的季風以及對農業的嚴重依賴,使印度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其全國范圍內日益頻繁的颶風、干旱和氣溫波動就是明證。
因此,印度需要進行氣候適應投資,以保護生態系統和減少海岸侵蝕,同時保護生計。 由于私營部門通常認為核心適應投資在經濟上不可行,因此公共部門必須通過進行適當的投資和發展公私合作商業模式來吸引私人投資者。
因此,印度政策制定者應將實現巴黎協定下的國家氣候目標視為第一步。 更大的挑戰是促進可持續的綠色增長,為印度人民提供更美好的未來,同時也有助于保護地球。
(本文作者介紹: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專欄”,作者來自全球頂級經濟學者、諾獎得主、政界領袖,主題包括全球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塑造者的觀點,為全球讀者提供來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創文章、最具深度的評論,為解讀“變動中的世界”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