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輝
中國經濟為什么可以再次復興,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是偶然還是必然,深層次的看,可以去歷史中找答案。
——————————————
百年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近期各種觀點談論經濟周期的很多,個人的簡單認知中,周期是一種經濟發展過程中,處于調節中的不同狀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調節下,經濟中的供需總是從平衡到不平衡,從擴張到收縮,在新老平衡間周而復始。
本來想從更長的時間軸來學習認識周期,好奇的想去看看中國古代的經濟周期如何。古代的中國,沒有縝密系統的經濟學,經濟更多的靠土地、稅收或壟斷鹽和鐵來調節,大多朝代重農輕商,而元朝是一個重商重貿易的朝代。
沒找到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周期的太多信息,反而看到好多國內外研究中國古代GDP的相關信息。好奇之下,覺得不同朝代的GDP表現,也是一種更大更長的經濟周期體現,值得學習思考。
一看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大大出乎我們這些歷史不大精準的外行的意料。印象中只知道明朝中國的GDP世界領先,細細看才知道,漢代以來的2000多年,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大多數時間延續長的主要朝代,中國的GDP都是世界領先的。
只要有相關信息,GDP變化也是一個衡量經濟周期的很好維度,那就從GDP的穿越來看看華夏不同朝代的經濟變遷。
GDP,1934年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Kuznets在給美國國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這個概念,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聯合國貨幣金融大會)決定把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主要工具。
2021年國際國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中國GDP是17.5萬億美元, 美國是23萬億美元, 全世界95萬億美元。
中國的GDP占到了美國的76%;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GDP占全球的18%;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GDP占全球的24%。
但從近些年,國內外研究中國古代GDP的資料看, 過去的2000年從漢朝開始到清朝,包括中間的隋朝、唐朝、明朝、宋朝、元朝GDP都是世界第一。那時的GDP占世界的總量大致在30—50%,個別朝代如北宋、明朝萬歷時期,中國的GDP頂峰,占到了世界GDP的80%。衰敗的清朝暮年,GDP才下降到了占世界總量的10%。
過去的2000年,中國的人口大約在5000萬上下, 隨著一些高產量糧食如玉米、馬鈴薯等的引進, 清朝時中國的人口超過了2億,清朝晚期已到了4億多。
從可以研究和推測的GDP史料看, 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里,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GDP在主要的朝代都是世界第一。
做個比較,唐朝時期中國的GDP高達占世界的58%,而當時的世界強國東羅馬占9%;阿拉伯帝國(大食)占7%;古印度(天竺)占7%。
GDP的高低,雖代表的是經濟總量,但其后面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治理的能力, 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朝代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水平,后面是根植于社會、人心的文化、理念、價值觀。
雖然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存續時間最長的也就300多年, 沒有羅馬帝國的1000年,阿拉伯帝國的800年長,但在多個朝代,持續的GDP領先全球的后面, 中國有的是思想文化的一脈相承。夏商周形成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思想體系,在被繼承的同時,持續不斷的在漢、唐、宋得以豐富。形成了強大的同根同源的思想和文化。
從中國GDP占世界80%頂峰之一的北宋看,經濟最繁榮的時代,都有一些共同的和相似的特征:科技和創新成為主要的生產力推動因素、勞動力自由流動、稅負較輕、形成多個人才、資金、技術聚集的城市中心。
從科技看,北宋時期的煉鋼、礦冶、造紙、建筑、制瓷、絲織、航海、造紙
印刷、火藥、羅盤、制鹽等科技成果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和應用。
從城市看,當時沒有戶籍管理,人才和勞動力可以自由的流動和集聚,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功能強大的大城市,宋朝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40個。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南京都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這些城市集群在形成市場、消費、勞動分工、資金技術集聚方面也發揮了火車頭的帶動作用,促進了工商業的蓬勃發展。
從稅負看,北宋的稅負較低,大致是1/15,6.66%,藏富于民,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消費,當老板的有更多的錢投資。
北宋經濟繁榮,已形成很多幾十萬、百萬人口城市的時候,而同時期的倫敦只有4萬人,巴黎6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9萬人口。
雖然風水輪流轉,但把歷史拉長看, 從可以考證和測算的數據看,中國的經濟在過去的二千年中,大多數時間一直是領先世界的。
為什么多個朝代更迭,但總體看,中國的絕大多數朝代經濟總量都是全球領先。雖然清朝晚期1840年鴉片戰爭后,有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國。但新中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又重回世界經濟大國, 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按照正常的發展速度, 10多年后,可以重回第一大經濟體。
可以這樣簡單的梳理,在十八世紀60年代起源于英格蘭的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前,地球人類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很多朝代的經濟總量都能夠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除了人口因素,更重要的是古代祖先們幾千年前就形成的和不斷被豐富的洞察世界、認識自我的巨大思想智慧和精神文化財富,以及其基礎上形成的方方面面的思想體系、知識體系、應用體系,匯成了凝聚中華民族共識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再者,從地理位置看,中國處于歐亞大陸的最東端,在1840年鴉片戰爭船堅炮利的侵略者可以漂洋過海來之前,外來者的攻擊主要是大陸相連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游牧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治理與中原農耕社會差異較大,農耕是以土地、以家、以城鎮為安,而游牧主要是跟著草原走,而快馬加冷兵器讓游牧民族具備了最強戰斗力,但他們大多以掠奪而非占領為主,元朝、清朝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較好的融入了農耕文化。地緣的優勢也讓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一個意識形態相對統一、政治經濟體制相對穩定的大格局。這些都為中國2000多年來大多數時間都是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
從GDP視角穿越千年的華夏經濟變遷看,讓我們對政治經濟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先進的認知和思想決定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決定先進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本文作者介紹:大家財險總經理)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