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徐敬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爆發并不斷蔓延,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全球產業鏈受到挑戰。國內疫情控制卓有成效,經濟短期修復,但長期增長引擎待轉換,復蘇進程有待觀察。疫情之下,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劇,信用風險可能加速暴露,市場利率和優質非標利率持續下行,疊加疫情沖擊下保險公司負債端陷入負增長,保險資產負債管理難度加大。后疫情時代,除了需要在業務端發力,還需要穩定投資端收益,兩端形成良性互動。保險公司應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實施更為靈活穩健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核心,在資產配置中貫徹風險管理策略。同時,積極參與另類等非傳統領域的投資,挖掘符合政策導向的優質標的投資機會,探索綠色可持續(ESG)投資。最后,增加保險公司資金來源,拓展行業發展空間。
一、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一)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全球產業鏈面臨挑戰
不同于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沖擊主要在需求面,新冠肺炎疫情同時沖擊了需求和供給面。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和貿易往來造成直接沖擊,深度影響了人們的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經濟被迫按下暫停鍵。二季度美國GDP實際降幅達9.6%,英國同比下降21.7%,歐盟下降14.4%。雖然歐美已經開始重啟經濟,部分經濟數據也有邊際修復的跡象,但世界經濟復蘇仍存一定隱患。疫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將是長期的,世界銀行預計2020年經濟萎縮為80年來最嚴重,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5.2%,發達經濟體將萎縮7.0%;發展中國家將出現2.5%的經濟萎縮,為1960年有經濟數據以來的首次。
全球產業鏈面臨挑戰。隨著疫情的不斷升級,各國所采取的嚴格交通運輸、人口流動等管制措施,使日趨融合的全球產業鏈受到挑戰,尤其對全球價值鏈融合程度高的行業,例如汽車、電子和機械設備,沖擊更為明顯。本次疫情暴露了部分發達國家在戰略物資儲備上的短板,美日等國紛紛出臺政策鼓勵本國制造業回流,可能引發的產業脫鉤對全球產業布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二)中國經濟:短期修復正當時,長期增長引擎待轉換
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集中體現在一季度,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為1992年公布單季數據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季度以來,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國內需求逐漸加快修復,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統計局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主要指標繼續回暖,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復蘇態勢。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引擎面臨轉換的壓力。我國經濟處于下臺階過程中,GDP增速逐年下滑。2008-2009年、2015-2016年經濟刺激的出清過程仍在繼續,疊加疫情、中美貿易戰影響,長期經濟增長受到拖累。未來中國增長將面臨全球需求不足的約束,原有增長引擎面臨切換。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需要挖掘國內消費潛力,持續產業升級,將人口紅利轉化為工程師紅利。
(三)應對疫情:美國無上限QE,中國克制式寬松
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采取強刺激政策。財政政策方面,本輪危機中各國財政政策刺激的力度遠遠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發達國家普遍推出占GDP 10%-20%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疫情后各國都將面臨明顯提高的財政負擔。貨幣政策方面,全球央行的寬松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寬松的貨幣環境仍會持續。
中國克制式寬松,以內循環促進雙循環。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中國出臺的刺激措施是相對克制的。貨幣政策在4月份就開始控制寬松節奏,二季度市場預期的全面降準也沒有出現,僅實施了一次定向降準。同時,為應對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上升,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內循環,至少包括擴大內需和推動創新兩方面的內容。擴大內需包括促消費和擴投資,關鍵是提高居民的購買力和提升民營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期。推動創新,需要打造更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金融生態,尤其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二、疫情下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的挑戰
(一)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一是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疫情的反復影響經濟修復,疫情短暫控制住也未看到報復性消費的出現。外需的萎縮,使全球貿易和全球產業鏈均受到沖擊,甚至引發全球金融收縮和信用風險。二是美國大選季,中美博弈超預期。疫情使國家安全因素與經濟活動的融合更趨深入,美國等西方國家以促進供應鏈多元化為旗號,加快推動對華“脫鉤”,而“技術冷戰”也恐將深化。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面臨中期檢驗,美國大選季可能出現更多對于中國不利的局面,中美博弈超預期會影響市場風險偏好。三是國內宏觀政策的邊際變化。國內疫情管控有力,經濟修復速度和程度較好,經濟可能超預期,引發通脹預期升溫,貨幣政策可能邊際收緊,從而對金融市場產生情緒沖擊。
(二)信用風險可能加速暴露
部分行業受疫情沖擊明顯,企業流動性承壓。由于央行寬信用的貨幣政策,信用風險暴露可能會暫時放緩,但風險仍然存在。疫情帶來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是漸進的過程,未來出現局部無序違約概率較大。根據歷史經驗,經濟下行期間違約的發生具有非均衡性和典型的尾部特征,未來一段時間違約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很可能會顯著上升。
(三)市場利率和優質非標利率持續下行
雖然市場利率近期出現反彈,但是長期預計仍將保持低位運行。2020年以來,由于銀行間流動性充裕,各類長期投資機構配置需求旺盛,中高收益資產持續稀缺,債券收益率持續破位下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進入長期底部區域,總體處于3%以下。與此同時,非標資產的收益率也在持續下行,2020年非標資產的收益率處在過去五年中的低位。而2013年到2014年期間,保險業集中配置的高收益非標產品、協議存款等資產近年逐步到期,利率震蕩下行將導致保險資金再投資壓力凸顯。
(四)保險負債端銷售陷入負增長
減少人員聚集是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舉措,但對較依賴線下銷售的保險業構成短期沖擊,上半年主要險企新單價值負增長約15%。從短期看,疫情使多數行業受損,居民預期收入水平下降,現金流緊張,年金險銷售更加困難,且可能影響部分產品的續保。但本次疫情激發了客戶對健康險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對沖展業限制帶來的負面影響。從長期看,當前國內保險業組織發展紅利逐漸衰退,原有經營模式亟待轉型,銀保監會合并之后保險業也處于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各家保險公司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加速布局大健康賽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保險資金負債成本顯示出了較強的剛性特征。
三、后疫情時代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的思路
業務端投資端要形成良性互動,增強保險發展韌性。后疫情時代低利率環境加大了利差損風險,權益市場波動大、符合保險資金需求的優質非標資產供給缺口增大等因素,都對保險資金運用提出了挑戰。除了需要在業務端發力,還需要穩定投資端收益,兩端形成良性互動。負債端應更加側重發展長期業務,以有效應對短期波動帶來的影響和現金流壓力;資產端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穩健投資的理念,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同時,要實施更為靈活穩健的資產配置策略。目前國內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限制已大幅放寬,國內保險公司要在充分做好能力準備和風險應對的前提下,加快保險資金運用創新,積極探索嘗試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進一步擴大投資邊界,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積極應對利率下行環境的挑戰。
一是加強資產和負債雙向協同、雙輪驅動,在資產配置中不斷優化資產負債匹配機制。要推動以保險產品為原點、按全生命周期的資產負債閉環管理。保險資產配置提前介入產品定價和開發,負債端的壓力要向資產端傳導,而資產端的壓力也要反向傳導至負債端。一方面要主動調整產品策略,堅持穩健為主的產品定價策略,產品、精算、投資、銷售協調一致,嚴格防范產品定價風險和利差損風險。另一方面,要根據負債端所面臨的市場變化,主動優化大類資產配置,調節資產久期,減少保險資產與負債在期限、收益和風險上的錯配。同時,資產負債匹配不是追求現金流和久期的精確、靜態的匹配,而是要通過資產端、負債端的良性互動,實現動態、可持續的匹配。
二是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核心,在資產配置中貫徹風險管理策略。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動蕩、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匯率風險等接踵而至,同時,隨著社會變遷,以及人口結構、醫療和生物技術等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風險的類型、形式、頻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等也會發生改變。這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極大挑戰,資產配置中要貫徹全面風險管理的策略,而良好的風險管理制度及風險應對策略是應對挑戰的關鍵。首先,應健全風險管理理念、流程及組織架構,構建一個能有效預警、識別、處理和反饋各類風險的機制。其次,積極探索運用股指期貨、國債期貨、信用緩釋、互換等衍生工具,有效地管理權益、利率、信用和匯率風險。最后,對于保險資產配置和保險資金運用的考核和評價中,要納入風險指標,建立基于風險調整和資本回報的投資業績評價管理體系。
三是積極參與另類等非傳統領域的投資,挖掘符合政策導向的優質標的投資機會。另類投資品種期限較長,一般都會跨越經濟周期,能夠較好地符合保險資金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訴求,近年來另類投資在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占比不斷提升。在后疫情時代,要關注實質性信用風險,順應政策導向,重點開發以新基建為投資方向的資管產品;加大創新力度,靈活運用永續型產品、供應鏈金融產品等滿足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豐富保險資管機構另類產品的配置選擇。
在國家大力推動養老、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大健康領域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期長,恰與壽險資金的特點相契合。同時,通過投資市場廣闊的大健康領域,整合養老和健康產業鏈,促進保險公司不斷增強產品創新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是探索綠色可持續(ESG)投資。綠色可持續投資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一項可持續性的和具備長期價值的投資活動。疫情加速了ESG投資的趨勢。新冠疫情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和安全,當投資者努力甄別最能經受此次疫情沖擊的企業時,企業的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策略以及其對“黑天鵝”事件的準備充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疫情下ESG主題投資回報遠超大盤,今年截至目前,盡管市場持續動蕩,在美國上市的ESG相關基金仍錄得創紀錄的資金流入。根據晨星公司的數據,美國第一季度ESG主題基金的資金流入量達到創紀錄的105億美元,而2019年全年資金流入量為214億美元。
五是增加保險公司資金來源,拓展發展空間。在保險負債端,需要創新保險產品,增加非利率敏感性的保險產品,降低負債的剛性成本。將投連險作為階段性重要產品,緩解當前資產收益率長期持續下行而負債端成本下降緩慢帶來的利差損風險。
同時,《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后,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可以在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以及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銷售對象為包括個人在內的合格投資者。保險資管“產品化”發展提速,保險資管公司要抓住“產品化”發展機遇,夯實品種投資能力,增強投資能力建設,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發展方向,拓展保險資管公司的發展空間。
四、政策建議
疫情爆發以來,金融市場和保險行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給保險資金運用帶來很大壓力。面對后疫情時代,全行業應做好長期應對不確定環境的準備。從行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需要監管部門在頂層控制行業風險的前提下,對部分監管政策進行適當調整,使公司能有更多應對復雜環境的可選工具,對行業內不同公司實施差異化監管。引導保險公司開展穩健投資,切實防范投資風險。
一是適度擴大保險資金運用的投資范圍。建議逐步放開保險資金在另類投資、大宗商品等領域的投資限制等。對于追求穩定絕對收益的保險資金,增加投資品種,特別是與現在可投資產回報相關度較低的投資品種,能有效降低投資組合風險,為保險客戶及保險公司提供穩定收益來源。同時,加大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配套,建議在交易結構、稅收、增信等方面,對保險資金運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是持續對資產負債管理能力不同的公司進行分類監管,強化對重點公司的監管。建議進一步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將自主決策權交給保險公司,借鑒國際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經驗,支持行業的市場需求和監管實踐。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對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實施差異化監管,支持償付能力水平充足、財務狀況良好、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的保險公司適度放開資產類別配置比例限制,積極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定的優勢,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更多支持。
三是盡快出臺新的稅延養老保險政策或延長試點期限。第三支柱養老金規模快速提升,能夠緩解國民“未富先老”、養老金儲備不足問題,同時能夠增強保險業實力,提升發展韌性。年金險及養老年金險等長期儲蓄型產品一直扮演了過往主要的第三支柱角色,而備受社會和市場關注的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也已于2018年5月起正式試點施行,受限于多方面原因,稅延養老保險“叫好不叫座”,與政策預期相比有較大差距。一是盡快出臺新的稅延養老保險政策或延長試點期限,穩步推進試點擴面擴容。二是調整稅收優惠額度,提高政策吸引力。三是調整領取期稅收政策,支持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
本文原發于《中國保險資產管理》
(本文作者介紹:大家保險總經理)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