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曹中銘
個人以為,提升公募基金理財能力,一方面需要基金公司做好人才儲備??赏ㄟ^多途徑吸引精英型人才加盟,對于不適合該行業的基金從業人員也要建立淘汰機制。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基金行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今年2月的公募基金行業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8家,這些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規模也創出歷史新高,合計達到16.36萬億元。個人以為,在公募基金規模刷新歷史紀錄的同時,基金的理財能力也須同步跟上。
相對于2019年底,公募基金規模增長1.6萬億,短短2個月的時間,公募基金管理資產凈值突破15萬億與16萬億大關,這在其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增長的1.6萬億凈值中,貨幣基金包攬9606億元,債券基金1979億元,QFII增長36億元,封閉式基金增長917億元,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增長3388億元。不同類型的基金中,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的增長,無疑更市場關注。
前兩個月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增幅不俗,一方面與A股處于低位,個股估值有極大的吸引力有關。近些年來A股表現持續低迷,像上證指數2019年基本在3000點一線上下震蕩。而多年的調整之后,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估值均不高,滬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較低。再加上A股“牛市來了”的聲音再起,無形中對于新基金的發行起到了助力作用。
另一方面,2月份砸出“黃金坑”,滬深股市掀起一波強勁的反彈行情,期間概念股、題材股、科技股等均遭到市場爆炒,也在市場上制造了強烈的“財富效應”,這也為新基金發行受到市場哄搶創造了市場環境。據統計,今年前2個月基金發行火爆,以股票投資為主的新基金發行創出26個“一日售罄”的紀錄,這在此前是絕無僅有的。
不過,公募基金的歷史雖然已經不短,但在理財能力上顯然卻有待提高。相對而言,目前的公募基金也與當年的券商一樣,還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行情好時或者說牛市時能為基金持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但遭遇熊市或行情持續低迷時,也會虧得一塌糊涂。像2008年因發生金融危機,公募基金就將此前10年的盈利虧個精光,其實已很能說明問題。
而且,某些公募基金休說是代人理財,反而成為不折不扣的虧錢“好幫手”。比如華夏盛世精選基金成立于2009年12月,至今已有10年。當年成立時受到基金投資者的追捧,其規模達到190億元,足以見證當年該基金的火爆程度。不過,基金火爆,并不意味著其投資業績不俗。該基金前后歷任五位基金經理,其中只有一位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跑贏了基準,10年過后目前其規模已不到10億,縮水94%。然而,該基金自成立以來雖虧損23%,但累計收取的管理費卻達到了10億元。
累計收取的管理費超過當前的規模,類似的基金并不止一家。公募基金規模出現縮水,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作為代人理財的基金,回報給持有人的卻是虧損,卻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過去的。
相對于股市中的險資、社?;?、企業年金、養老金、QFII等,公募基金已成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但其理財能力確實令人不敢恭維。實際上,公募基金規模不斷擴張,但16.36萬億凈值中,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占據了11億萬,顯然,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多年來的規模擴張則差強人意。毫無疑問,這與其理財能力是密切聯系的。
從今年4月1日開始,公募基金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外資獨資基金破冰,摩根資管擬取得上投摩根基金公司100%股權、貝萊德與路博邁擬設立基金公司已獲證監會受理等,意味著更多合資、獨資基金公司的出現,這無形中將進一步加劇行業的競爭態勢。對于國內基金而言,除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做好風控與內控等工作外,提升理財能力無疑也應受到格外重視。
個人以為,提升公募基金理財能力,一方面需要基金公司做好人才儲備??赏ㄟ^多途徑吸引精英型人才加盟,對于不適合該行業的基金從業人員也要建立淘汰機制。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基金行業人員的培訓工作。當然,提高公募基金的理財能力,改革管理費提取模式也需要提上議事日程,不利于行業發展,以及不利于保護持有人利益的“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需要改變了。
本文首發于金融投資報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