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玉宇
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被寄予厚望。昨日(19日)剛剛公布的中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雙循環”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
“可能還未很明顯的體現。”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5月份最早提出“雙循環”戰略,到6月份、7月份政治局才進一步強調,可以說,作用在第三季度的數據上還沒體現出來。但它對未來中國經濟影響深遠。結合經濟運行數據,我們至少應該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雙循環”。
01
什么樣的出口增速,
才是與中國經濟匹配的?
一國經濟強調“雙循環”,透露了它如何看待對外經濟部門,怎樣看待進出口,以及同外部世界的聯系,即如何看待“對外投資”和“對內投資”。雙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兩個循環都重要,互相促進。這是一個最直接的層面。
首先,我們要看懂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的進出口數據里透露的信號。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7.5%,二季度則下降0.2%。出口127,103億元,增長1.8%;進口104,048億元,下降0.6%;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為23,054億元。
這組數據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疫情期間,中國的進出口表現非常好,與GDP增速相當。二季度進出口是凈下降,三季度進出口增速為7.5%。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則加快至4.9%,這是實際增長率,如果加上3.3%左右的價格因素(CPI),名義增長率也能達到7%以上。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出口的增速遠遠快于同期GDP的增速,這也是當時全球的基本特點。但金融危機打亂了全球出口的快速增長,很多國家的出口基本上回到跟GDP同步的程度。這也意味著全球化已經到達了相當的深度,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很難再繼續擴大。
當時歐美的經濟分析人士認為,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要繼續推進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出口的增長程度應跟 GDP的增長程度相當。而中國在危機發生長達近10年的時間里,出口的增速也逐漸慢了下來,出口占GDP的比重從約36%下降到約17%。這是和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相匹配的比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恰如其分地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既要重視挖掘國內需求的潛力,也要進一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落實這一政策的過程中,出口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不見得要去追求比GDP更快的增長速度,而是要維持在跟GDP同步的程度。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下,這將更有助于中國出口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技術含量,從而在為全世界的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種程度既能夠繼續將中國經濟跟世界經濟相融合,獲得海外市場,又能起到開辟國際市場,刺激國內經濟的作用。所以說保持跟GDP的增速相匹配的出口速度,是我們落實“雙循環”,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季度表現出這個勢頭,我們應該堅持下去。
在“對外”這個層面,還要關注資本流入的部分。5月份以來,海外資本的流入是超出預期的,這跟中國短期內就實現了疫情穩定和經濟恢復有關。但是,未來要更好地實現雙循環,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還要協調好貨幣政策,外匯政策,進行外匯體制和資本賬戶的體制改革,以滿足在不同階段完成更高水平開放的要求。
02
哪些力量決定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
“雙循環”的第二個層面是在國內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國家的長期發展和增長能力。它需要我們從短期的經濟數據中“跳出來”,立足長遠去把握中國經濟。
央行在之前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了“經濟增速有望回到潛在增長水平” 。易綱行長近期也撰文強調我們不會在短期內用大水漫灌,用貨幣政策來過度刺激經濟。我們的貨幣政策要力度適中,使得中國經濟回到它的“潛在增長水平”上。那什么叫潛在增長水平?它是一個國家的長期力量。長期的資源與結構性力量所決定的這個國家可持續增長的水平。
前三個季度的經濟數據體現了短期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它可能影響經濟預期,可能使中國經濟運行在潛在產出的水平之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些短期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使得經濟能夠迅速回到它的長期路徑上。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意味著國內的供給側改革要繼續推進,目的就是要夯實和增強一個國家的長期潛在增長能力。
怎么夯實?它應該包含以下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市場秩序,激發市場活力,通過開展國企改革和促進民企發展,促進形成潛在增長的長期政策和結構性政策,這是內循環中著眼長遠的一面。巨大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促進力量,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繼續改革,減少市場上的交易成本,減少政府不恰當的管制,讓市場的力量和需求的力量能迸發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來自于對外開放的“反向促進”作用。一方面,對國際的開放和進軍國際市場,使得企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不斷提升效率。“養在溫室的花朵很難茁壯成長”,所以說如果關起門來保護自己的企業是不可取的,還是要讓他們在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去經歷風雨、去不斷進步。這是從競爭角度。另一方面,無論是國際資本還是貿易的流動,都會帶來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的擴散,這對于提升國內的長期經濟增長潛力至關重要。
03
沒有建立“社會安全網絡”
消費是極度脆弱的
“雙循環”戰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是需求,它包括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從今年前三季度數據統計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7.2%,之所以累計增速在下降,按照統計局的分析,主要是因為前期疫情沖擊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近幾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已經呈現了回升的態勢,從趨勢上來看目前的零售已經走出了疫情帶來的深度沖擊,正在處于恢復過程中。
在人們收入不增長或下降的時候,除了吃的,其他消費開支都會下降。從長遠看,提振居民消費需求,還需要著力更多。在促進消費需求方面,要提高政策的精準性,鼓勵和支持人們消費。在這一方面,目前學界一直在呼吁中國建立“社會安全網絡”,也就是針對居民的健康、教育、低收入職業等風險,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周全地提供服務。當社會安全網絡實現一定范圍覆蓋之后,就會消除人們的謹慎性儲蓄動機,老百姓可以在無焦慮感,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更明智地進行消費和儲蓄的決策,從而使得中國的消費變得強勁。
在促進投資需求方面,中國正在經歷快速的技術變化,不同的技術環境要求有不同的投資。中國的投資原來表現為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現在應該表現為高科技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而高科技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帶來了新的融資需求。過去在傳統投資之下,銀行要發放貸款,需要有廠房、土地等抵押物,但對于服務業來說,沒有這些抵押物,如何獲得資金來發展?而對于高科技制造業來說,首先要有巨大的固定研發投入。因此,要創新資本市場,以更好的支持初創階段所需要的高科技投資。
中國要想點燃投資的熱情,不是簡單的降低利率,不是簡單的擴張貨幣就能實現,而是要切切實實地發展資本市場,為符合未來方向的高技術投資和新興服務業投資提供很好的融資工具。
盡管從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8%,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2%,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而制造業投資仍然下降6.5%,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不盡如意,主要由于制造業正在轉型升級中,尤其是高技術投資發生在當下,其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一些創新的資本市場工具來支持。
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基礎設施依然短缺,仍有很大的空間,所以基礎設施投資也要繼續深入,但基礎設施有較長的回報周期,同樣需要創新長期的資本市場工具,來幫助地方政府、幫助社區、幫助國有企業和機構來完成這種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這類資本市場工具不但要解決長期的回報率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用市場的眼光來預估和評判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04
用動態的眼光看經濟數據
以上,是我們理解“雙循環”戰略的三個層次。另外,我們還應當學會用“動態的眼光”看中國經濟的數據。從動態上去理解中國經濟現在已經基本上回到了接近潛在增長的路徑上。可以說,只要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第四季度經濟就基本夯實。明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毫無疑問會讓大家“驚訝”,也許會增長9個點甚至更高,為什么?因為今年第一季度數據太低了。
2020年在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規劃里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總體上,包括扶貧等目標大部分都已經實現了。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可能會對我們實現“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形成一定壓力,但是放在更長遠的周期里,中國經濟基本上是能夠完成既定的規劃目標的。
另外,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更為重要,因此需要依靠政策的布局來管理大家的預期。具體來說,當一個經濟中的很多人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變化,甚至政策變化,國際局勢的變化,都充滿不確定性時,人們就會延緩并調整投資和擴張的計劃,這對于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更準確更清晰的闡釋中國的長遠發展目標,是接下來的關鍵,即將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就是這樣的長遠發展目標。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