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庚南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市場的預期與意外之中召開。按慣例,這顯然是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鋪墊與定調。會議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研究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目標和基本政策導向,提出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會議要求明年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穩住樓市股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穩外貿、穩外資。仔細研讀會議精神,其精髓就一個“穩”字!
實際上,“穩”字是我國宏觀政策一以貫之的導向,貫穿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演進歷程。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穩”字引領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同取向和不同的政策組合:先后交替出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等政策組合。在經濟增長過快、過熱時期,“穩”意味著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適當收緊;在經濟增長緩慢、面臨發展困難的時期,“穩”意味著積極、寬松的政策取向。或許單就“穩”的取向而言,并無太多新意。但在當下異常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下,穩定尤為彌足珍惜,強調穩則有著更深的意味、更高的視角。而穩的重點、穩的方式和手段的轉換則將傳遞給我們更多的信息,幫助我們展望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
“穩”從何處著眼?
穩之所以成為我國宏觀政策一以貫之的基調,是為了應對內外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同時注重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實現長期的經濟穩定和增長。本次會議延續了“穩”字當頭的基本政策取向,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穩樓市和股市是穩經濟的不選之選。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掣肘越來越歸因于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又越來越聚焦于消費不振(投資需求的邊際收縮已毋庸置疑)。經濟增長面臨的各種矛盾最后都向消費領域收斂,消費增長乏力成為整體經濟增長的現實瓶頸。如何盡快激活消費市場、促進經濟走出緩慢復蘇的迷局成為各方的共識。
制約消費增長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是居民的購買能力及其消費意愿。在收入下降、收入預期不穩背景下,權且撇開消費意愿下降問題,居民消費增長無疑依賴可支配錢袋子及其可變現的資產支撐。而現實狀況是,在長期畸形的投融資結構下,居民絕大多數資產沉淀于樓市和股市,——兩個市場持續低迷帶來的資產縮水直接制約了居民消費的能力和意愿。因此,但凡有一個市場能夠活躍起來,能夠產生財富效應,那么居民就能找到消費的底氣及現實的現金流。所以,如何提振樓市、股市兩大市場,或是當前沒有選擇的選擇,也是激活消費最近的路。或許正基于這種考量,今年以來,特別是9月24日以來,國家出臺的一攬子穩經濟政策基本聚焦于樓市股市:促進樓市止跌回穩,提振資產市場。盡管,隨著一攬子存量和增量政策的相繼落地,穩樓市、股市的政策效應初步顯現,但基礎尚不扎實,因此有待政策的持續發力。
穩外貿、穩外資是穩經濟的必要條件。會議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這不僅驅動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的重要環節。我國經濟結構所具有的偏外向型特征,決定了外貿、外資在經濟增長中的舉足輕重。外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開放型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受外部環境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近年來進出口對經濟的驅動力有所下降,但它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對促進經濟增長、就業、國際合作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外資作為相對高效率的投資者,不僅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不可或缺的直接拉動作用,可以增加就業、稅收,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特別是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上臺,將帶來外部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這種背景下,如何主動作為,探索積極有效的穩外貿、穩外資政策舉措,對明年乃至十五五規劃的實施都有深遠的意義。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需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穩定外貿和外資。
“穩”靠什么支撐?
本次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這既是為明年經濟工作確定總基調,同時也指明了實現穩經濟的基本路徑和要求。所謂“穩中求進”,就是要強調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和創新來推動持續、健康的發展。在追求發展的同時,要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和控制,避免因為過快的發展而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以避免經濟大起大落。特別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所謂“以進促穩”,就是要通過加快發展修復經濟疤痕,促進穩定。
如何做到“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這就要求堅持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自2009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一直是宏觀政策的基調。在本次會議首次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前增加“更加”的表述,表明財政擴張政策將進一步加碼,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直接表現為財政赤字容忍度或進一步提升。政策將發力點或表現為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及財政補助、貼息、稅收等多種政策工具的組合。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瞄準的目標: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市場風險的化解。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通過減稅降費及退稅等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三是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1年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的定調均為“穩健”。此次會議首次將貨幣政策的定調定為“適度寬松”。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合理的貨幣供應量,以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其直接表現形式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和貨幣信貸運行環境的寬松,相應的政策工具不外乎降息、降準,也包括央行再貸款、貼息貸款等,以及各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如穩樓市方面,需要供需兩端發力。在供給端,通過優化既有政策紓解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困境,通過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工具推動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構建;在需求端,通過進一步降低按揭融資成本降低居民購房成本、提振購房的意愿。在提振資本市場方面,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發力。也包括通過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新設立工具落地生效。
實施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所謂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是指在經濟面臨特殊沖擊、傳統政策工具難以應對時,通過非常規政策工具或超常規力度進行干預,突破既有政策范疇以應對嚴峻挑戰。 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意味著在宏觀調控政策思路方面將按照“守正創新、先立后破”導向,通過更加靈活、多樣和超出常規力度的手段實現經濟穩定和復蘇。調控的思路更加積極,調控的工具更加豐富,調控的力度更大。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的立足點往往又在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及其政策組合。如,在財政政策方面,或進一步提高對赤字率的容忍,實現赤字率4%的突破;通過發行更大規模、超長期限的特別國債,加快地方隱性債務、房地產市場風險及中小銀行風險的出清。在貨幣政策方面,通過實施更大力度的降準、降息,釋放更多流動性,推動社會融資成本持續下行;在匯率政策方面,為應對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美聯儲持續降息等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匯率機制中的逆周期因子的運用或活躍。
“穩”將如何延續?
維持和延續宏觀經濟穩定格局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任務,關鍵是加強預期管理,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和市場預期。預期的穩定不僅取決于政策供給的力度,還取決于政策供給的科學合理性。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能否在一攬子存量和增量政策的疊加之下,盡快走出低迷,實現止跌回穩,關鍵是預期的穩定、市場信心的重塑。唯有穩定了預期,才會喚醒沉睡的投資意愿。
當前,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所表現出來的無疑都是信心缺乏、意愿不足,而且需求端與供給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樓市如此,股市亦如此。基于此,本次會議指出,要加強預期管理,提高政策整體效能。要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從長遠看,可持續的穩定有賴于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協同性。應該將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納入統一的政策框架體系,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實現最優經濟結構下的短期平穩運行與長期穩定增長。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