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馬天平
2024.9.24日,金融管理部門宣布了一攬子政策,其中以“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引導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持回購和增持股票”引人注目。
在2024.9.29日的《金融市場提供窗口期,等候實體經濟的檢閱》文章中,曾提出了“從證券基金保險經營部門可知,公司可以在缺錢時不再賣出權益資產,不再踩踏賤賣。當然,否有動力由此去新增權益資產的投資,尚不確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下限但不推高上限”。具體實施時,互換率是多少,如果互換后,權益資產價格下跌,以初始券數換回還是以金額換回?如果以金額換回,央行面臨的虧損如何處理,是否披露?”等問題。
2024.10.18日,5000億SFISF互換便利操作細則出爐:質押品既包括股性資產,也包括債性資產,質押率不超過90%,補倉線設置不低于75%。
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01 為什么反復互換持續加倉買股有難度?
當市場流動性不足,面臨恐慌時,強制賣出只會造成踩踏效應,現首批參與互換便利的證券、基金公司有20家,額度超2000億元,相當于給各個金融機構送了一個“流動性期權”,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金融機構否有動機不將其作為“不時之需”而是“日常之需”?例如質押后拿到國債和央票,對其賣出后用得到的錢繼續買股票、繼續買信用債,從操作細則可以看出,有難度。
一個金融機構持有100億股性資產市值,質押得到90億元,但在質押期間,股價不能快速下跌到75億,否則就要給央行交錢補倉。
從權益指數資產波動率看,1周或者1個月的下行幅度確實很少超過25%,但個別如北證50、中證1000等,在2022年4月、2024年1月的1個月內,下跌在-25%左右。
金融機構從央行互換,花費互換費后,收到的國債利息歸央行,得到的國債和央票不能轉手賣出。如果要得到現金,需要再次按照回購質押的方式進行融資,再次付出回購成本。融資的近90億元資金,如果繼續買股票,不能完全對沖,只能對沖不足9億元的資金規模。
02 為什么依賴于宏觀研判和風控能力?
從宏觀研判看,可以分成2*2的權益資產和利率資產四種變動情況:
一是權益資產走牛且利率資產走熊,股債蹺蹺板。
金融機構用付出互換費和回購費的方式獲得新增資金,買入股票后獲得資本利得及紅利,同時利率債券資產價格下跌,償還央行利率資產時獲得“做空”收益。雙重收益下,金融機構獲益。
二是權益資產走牛且利率資產走牛,股債雙牛。
同樣,金融機構在付出互換費和回購費后,新增資金獲得股性資本利得及紅利,但需要扣除利率債上漲的資本利得損失,僅僅獲得部分收益。
三是權益資產走熊且利率資產走牛,股債反向蹺蹺板。
金融機構付出相關成本費用,買入的股票資產下跌,遭受損失,如果下跌過大,不僅自身正遭受損失,還要額外新增現金補倉之前在央行的權益資產,為自己“加杠桿”付出代價。而且,利率資產走牛帶來的反向資本利得,又是一種損失。雙重損失下,金融機構的風險陡增。
四是權益資產走熊且利率資產走熊,股債雙殺。
同理,金融機構付出成本后,買入的股票資產遭受損失,補倉央行風險增加,但利率資產的反向資本利得可以挽回一部分,一失一得。
從4種情況看,股牛債熊對金融機構是最優的雙重利好,股債蹺蹺板的股熊債牛,對金融機構卻是風險積累。
因此,金融機構在日常是否就有動力去吃SFISF這種“酸粉中的酸粉”,依賴于對宏觀經濟走勢的研判和風控工具熟練運用。
SFISF并不是“只有收益沒有損失”的一本萬利套利工具,只是“救命”時的急需之藥。
03 結束語
回到2024.7.31的文章《搞好股市就能搞好經濟?還是搞好經濟才能搞好股市?》看,股市資產價格的根基是經濟基本面,經濟基本面是釜底之薪。
對“薪”的優化和改變是根本,否則更多是防范某個時點的流動性枯竭危機。但如果只是持續“陰跌”,則不存在流動性危機。
盡管難以做到讓釜中之水走向沸騰,但至少可以避免讓釜中之水過快冷卻。“不一定治病但可以救命”,已經很感謝央行。
本質上,這是“安全與發展”兩大戰略中,偏向安全一側的戰略,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種有力舉措。至于是否促進股票指數上揚,相關系數不太高。
(本文作者介紹:全球宏觀投資交易熱愛者,大學老師,央行博士后,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兼職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馨茹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