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張明
第一,民營企業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可以用“56789”來概括,即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50%的稅收、60%的經濟增長、70%的技術創新、80%的存量就業和90%的新增就業。盡管我國人口老齡化在加劇,但當前年輕人就業依然面臨較大壓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遇到很大困難。事實上,民營企業發展不僅對解決就業問題至關重要,對技術創新也具有重大影響。如果民營企業普遍遇到經營困難,我國的技術創新速度總體上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我們很高興在韓文秀主任關于三中全會的解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這表明黨中央在下一步的戰略部署中,對民營企業如何參與重大技術創新做了重要安排。
第二,總書記提出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值得高度關注。
當前有這樣一個不太好的趨勢,許多地方政府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簡單等同于發展電動汽車、新能源電池和光伏產業等“新三件”,幾乎各地的產業園都在大干快上這些項目。
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情況可能會像過去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業一樣,過一段時間后,產生龐大的產能難以消化。尤其是考慮到近期歐美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開始加征關稅,如果未來出口路徑明顯受阻,國內龐大的“新三件”產能如何消化,將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因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產業和本地特色來發展形態各異的新興產業。過去各地常常一擁而上、大干快上,最后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努力避免。
第三,要正確處理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創新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的重要性。例如,服務業對解決當前中國的年輕人就業問題而言將會發揮關鍵作用。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總體供求平衡,但年輕人失業率依然很高。雖然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但其重資產屬性意味著相關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較低,無法解決大量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我們仍需要傳統產業尤其是服務業來解決就業問題。
在本次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到要加快服務業的高質量對外開放,包括電信、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這些行業都是過去中國居民消費的痛點,優質服務供給一直不足。因此,加大這些領域向外資與民資的同步開放非常重要。這將有助于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促進就業和創新。
此外,他指出,但我們必須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當前CPI同比增速接近零,PPI同比增速長期為負,說明中國經濟存在負向產出缺口,擴大內需依然是當務之急。而要顯著擴大內需,關鍵是要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這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補貼來實現,例如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并將募集資金用來給中國家庭發放消費券。另一方面,應加快發展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是中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就業領域。只要服務業能夠快速發展,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就會有保障,他們就會擴大消費。
第四,高水平文科教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不可或缺。
近期高等教育的風向發生了重要變化。例如,網紅張雪峰大力推薦年輕學子們報考理工科,理工類院校的排名明顯上升,而傳統文科強校的排名顯著下降。然而,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文科教育同樣重要。我之前看到過一個相關資料,全球許多市值增長迅速的高科技公司,其創始人或CEO往往具有文科背景。高質量的文科教育,如哲學、邏輯學和歷史學,強調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歷史縱深感,這對于科技創新而言非常重要。
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源于前蘇聯。這套模式擅長培養工程師,因為工程師教育強調系統性思維和集體性思維。然而,這套模式在培養創新者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創新者往往具有非傳統的思維方式,強調獨立性和批判性,這在傳統教育模式中較少被重視和鼓勵。未來,在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過程中,高水平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然而,目前的風向使得文科教育地位顯著下降。例如,金融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羞恥感”的學科。大量學生投入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我擔心未來五到十年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可能出現學生供過于求,導致新的就業困難。屆時,高水平文科專業的市場需求可能會突增。世事如棋局局新啊。
第五,五大增長極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幾年前,我與魏偉、陳驍合著了《五大增長極》一書。該書探討了在外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中國轉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性。而創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打破各種束縛,使各類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必然會導致新一輪要素聚集。據此我們認為,大灣區(廣州、深圳、佛山)、長三角(上海、杭州、南京)、京三角(北京、天津、雄安)、中三角(鄭州、合肥、武漢)和西三角(成都、重慶、西安)等五個區域有望獲得更快速度的發展,并成為中國經濟的五大增長極。
上述五個區域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必須因地制宜。我結合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提法,舉兩個例子。大灣區的特點是科技創新和金融市場的雙輪驅動。深圳和香港的科技創新迅速發展,同時金融市場也非常發達。大灣區類似于中國的硅谷,有望成為中國科技金融的發展前沿和重要策源地。西三角(成都、重慶、西安)未來有望成為綠色金融重鎮。具體而言,由于西部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如東部,如果未來碳排放權交易與碳匯交易進一步放開與發展,那么東西部之間的碳排放權與碳匯交易可能顯著上升,西三角地區發展綠色金融,特別是建設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碳排放權和碳匯交易市場,可謂正逢其時。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