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姜兆華
6月20日,國家住建部召開視頻會議,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國資企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原則,收購已完工尚未銷售存量新房作為保障房。此舉被媒體稱之為“一舉多得”的良策。但這一做法也同樣值得商榷:一是收儲資金到底從哪來?二是房價會否因此大漲?三是收儲房源究竟如何退出?
一、收儲存量房:錢到底從哪來
地方國資企業收購未銷售存量房作保障房,人們最關心的是資金從哪里來?住建部給出的答案是:合理利用金融政策,確保資金能夠平衡,項目可持續發展。一句話,從銀行貸款。此前,央行印發《關于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近期,央行發言人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央行將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從邏輯上講,地方國資企業收儲未銷售存量房,一方面可以加速房地產去化,解決房地產開發商資金周轉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少重復建設資金、節省時間成本,解決保障房建設問題,的確不失為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但收儲存量房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很多具體問題,比如收儲價格買賣雙方會否達成一致,收來存量房子如何經營,如何變現退出等。在財政吃緊背景下,地方國資企業是否有動力收儲布局這一重磅資產?地方國資企業是否有能力消化這一資金占用?毋庸置疑,收儲房變現退出很可能遙遙無期,姑且不論貸款本金如何償還,就是貸款利息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貸款到期后如何續轉、如何保證收購資金穩定和可持續性,這些問題均需統籌考量。
二、收儲現房:房價會不會漲
收購存量未交付新房其本意為房地產公司去庫存,緩解房地產企業資金壓力。但收儲資金總量有限,按照央行安排3000億再貸款規模,可撬動銀行資金最多5000億,按最理想結果測算,最多滿足房地產企業5000億資金流動性支持。目前房地產市場資金需求保守估計5.8萬億,5000億增量資金對于房地產企業資金缺口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收儲未銷售存量房會加速房地產卻化進程,節省保障房建設資金,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銷售的市場預期。
在經濟不確定的背景下,房價下行最根本原因是市場預期下降,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下降,通脹預期走強,居民消費降級;高收入人群不愿意買房、低收入人群沒錢買房,靠收儲未銷售存量房很難托起房價。
三、收儲交易機制:或改變住房供求關系
收儲未銷售存量房最大痛點是收購房源的經營與退出機制。在住建部指導意見中,強調收儲存量未銷售新房做保障房,現實情況卻是一手房庫存積累過大,收購存量未銷售現房作保障房,對房地產剛需人群本身就是一種分流。
收購一手新房與二手房最大差別是受益人不同。收儲一手存量房源受益人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可加速房地產存量房去化進程,改善開發企業資金困境,但對居民消費沒有實質性拉動。收購二手房受益人是城鄉居民,國家收儲資金直接轉化為居民個人售房收入,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售房人可借此升級個人消費水平,或購買改善型住房。有媒體報道,青島等一些城市試點參與“以舊換新”購房活動,將收購存量二手房房源用作市場化租賃住房、保障性住房等用途,以此促進一手房銷售。
從收購房退出機制考慮,二手房地理位置分散,社區生活配套成熟,裝修改造成本低,可滿足不同階層社會需求,與收購存量一手房相比,二手房無論出售出租機會成本更低。理論上講,當區域二手房市場供大于求,價格出現下行時,地方國資企業可收購二手房減少市場供應,穩定二手房市場價格,從而間接影響一手房市場價格走勢;當二手房市場供不應求時,地方國資平臺可拋售二手房增加市場供給,平抑二手房價格,從而間接影響一手房市場價格走勢。因此,重點收儲二手房源,建立收儲交易機制,或可改變住房供求關系。
(本文作者介紹:EFP金融管理師,山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資深金融從業者)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