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曾剛: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06月26日15:01    作者:曾剛  

  意見領袖 | 曾剛

  【引言】商業銀行應將服務農業轉型發展作為經營布局的重點,推動“商行+投行”多元化金融產品的創新應用和落地見效。一方面,通過包括信貸、債券、股權、基金、顧問等在內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體系,豐富農業氣候投融資的資金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合作生態,引導金融及智力資本流向農業減排固碳及適應氣候變化的各個領域,提升農業氣候投融資的可獲得性。

  【正文】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方向,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農業是我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也是巨大的碳匯系統;在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背景下,我國農業氣候韌性相對不足。建設低碳轉型和氣候適應型農業,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涵和關鍵方面。實踐中,轉型農業項目普遍具有前期投入大、商業性和盈利性較弱等特點,資金短缺、融資難等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大創新力度,探索構建與之適配的金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一、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實現路徑

  我國擁有廣闊的農業用地和龐大的農村人口,農業碳排放已成為僅次于能源活動、工業生產的我國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以及第一大氧化亞氮排放源(主要為農用地排放和動物糞便管理排放)和第二大甲烷排放源(主要為動物腸道排放和水稻種植排放)。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公布了2018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具體情況。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0.3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農業活動為7.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比6.1%。

  同時,農業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產業部門之一,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氣候變化會嚴重影響我國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一是作物種植方式和傳統產區邊界變化,導致農作物種植界限北移和優勢產區轉移,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面臨深刻調整。二是農業氣象災害加劇,病蟲害風險加劇,尤其是威脅氣候敏感生態脆弱地區的糧食安全,對農作物和畜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國內農產品供需市場改變和國際貿易格局調整。

  我國農業碳排放“高總量”的產業現狀和農業氣候“高敏感”的產業屬性決定了推動農業低碳轉型、提高氣候韌性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在頂層設計、專項行動和金融賦能等方面多措并舉、積極探索,支持農業轉型發展,推動農業從“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向“低投入-高產出-低排放”的發展模式轉型。一方面推動種植業減排固碳、養殖業減污降碳、農機節能減排、草原固碳增匯,推進農業低碳轉型。另一方面,加強高抗性品種選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建設氣候適應型農業。

  二、農業轉型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及融資難題

  (一)建立低碳轉型和氣候適應型農業面臨挑戰

  一是經濟性方面,如何平衡和兼顧農業增產與減排。我國是人口大國,對糧食、蔬菜和肉類的需求巨大,在減排的同時保持較高的糧食產量,短期任務艱巨。二是減排固碳方面,農業“碳源”和“碳匯”的基礎還未摸清,農業減排潛力尚需進一步挖掘。對于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監測和數據支撐體系,導致難以評估其環境影響并進行有效監管。三是氣候適應性方面,農業自然災害防御能力較弱,農田水利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存在短板,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慢,設施農業規模偏小。同時,我國耕地退化加劇,土壤耕層變淺,造成農作物抗逆性偏低,溫度極端變化和土地鹽堿化等環境脅迫制約農作物產量。四是資金投入方面,改變傳統農業“高能耗、高排放”生產方式,普及農業現代化設施、技術革新等,涉及大量經費投入與固定資產投資,農業項目面臨巨大資金缺口。

  (二)項目屬性對投融資體系提出新的要求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近期發布的報告《氣候變化2023》顯示,在氣候減緩與適應性方面,農業在所有行業中面臨的資金缺口最大,距離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資金相差10-31倍。迫切需要金融機構結合轉型農業項目屬性和特點,探索構建與之精準適配的,多維度、廣覆蓋,滿足處于不同階段、不同風險水平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的投融資體系。

  一是固定資產投入高,融資需求大。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轉型農業項目需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生產方式。不論是高標準農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或是集約化、數智化、清潔化改造等技改項目,均需要生產資料的密集投入和大量的資金支持。

  二是融資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盈利能力較低。農業項目天然具有投入周期長、盈利空間小、季節性波動和風險性較高等特點。以抗旱、耐澇、耐高溫、抗病蟲等抗逆作物品種選育為例,新品種培育周期往往需要5至10年,從研發到上市并實現營收的過程漫長且存在不確定性。對金融機構的項目識別、風險承受、價值判斷能力提出了挑戰。

  三是環境價值的轉化實現方式仍需完善。農業具備碳源、碳匯雙重屬性,挖掘農業碳匯的資產屬性,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是激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減排固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農業碳匯市場的發展較為滯后,農業碳匯產品供給不足,對農業碳金融的融資機制設計、產品創新提出較高要求。

  四是投融資需求差異化、多元化。農業減排固碳是涉及多細分領域、產業鏈環節以及生產經營者協同的系統性工程,以新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尤為旺盛。針對不同主體及場景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需要全面統籌、靈活運用多元化融資工具和服務手段,實現金融活水的精準澆灌。

  三、多元化金融服務手段支持農業轉型發展的創新實踐

  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內外都在積極探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農業低碳轉型和建設氣候適應型農業。從國際視角來看,發達國家更趨成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氣候投融資體系。國內金融機構也在產品、服務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融資條件與企業碳減排表現掛鉤

  推廣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銀團等創新產品,通過結構化設計,激勵企業制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滿足涉農企業的低碳轉型資金需求。如,2021年歐洲領先的食品供應和配送企業Greenfood集團發行10.5億瑞典克朗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利率與企業的科學碳目標設定、碳減排表現、食物浪費減少目標相掛鉤。2022年,由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牽頭,與全球植保和種業龍頭先正達集團(Syngenta)簽訂45億美元的可持續發展掛鉤銀團,貸款利率與先正達集團的農業碳捕獲和碳減排績效掛鉤,鼓勵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打通農業碳匯的生態價值實現渠道

  創新碳匯收益權融資,將農業減排固碳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提高項目的商業可持續性。如,國際金融公司(IFC)發行全球首單森林綠色債券,用于支持森林碳匯和防止毀林項目,創造性地將碳信用作為票息支付方式之一,投資者可在碳市場出售該碳信用獲得相應資金。中國農業銀行福建分行推出“雙碳”權益質押貸款,包括碳匯權益質押貸款和林業碳票質押貸款兩款子產品,審批效率高、貸款利率優惠,填補CCER(國家核證資源減排量)和FFCER(福建林業碳匯)兩種機制之外的碳匯權益質押融資空白。中國農業銀行浙江湖州分行推出森(竹)林碳匯貸,圍繞林地流轉、平臺收儲、集約經營、統一交易、收益反哺的碳匯收儲交易過程,設計涵蓋竹林碳匯產生端、收儲端、需求端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方案。

  (三)創新特殊用途信貸產品支持轉型項目資金需求

  創新特殊用途信貸產品,匹配差異化信貸資源,滿足轉型農業項目經常性、大規模資金需求。如,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種業貸”產品,通過將種業企業科創能力、活體資產及部分生產經營數據等轉變為可量化的信用資產,增強種業企業的融資可得性。2023年中國農業銀行在全國首創“農機貸”金融服務,在農機裝備研發推廣、農機產業集群發展等領域匹配專項差異化政策,為農機裝備龍頭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和購機農戶提供金融支持。中國農業銀行安徽分行創新推出“貸款+保理E融”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將“高標準農田”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加強農田防護、水土保持的同時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改善地區生態環境。中國農業銀行山東分行推出“黃河系列貸”,圍繞黃河戰略重點領域,創新推出9大類36項產品,一攬子解決生態修復、節水防洪、鄉村建設等領域對資金需求旺盛、但缺乏專項金融產品的痛點。

  (四)以股權投資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

  運用股權投資等權益型融資方式解決農業轉型面臨的資本金短缺問題,通過投貸聯動為農業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資金支持。如,全球首支專注于氣候韌性和適應性的私募股權基金CRAFT,通過將財務利益與氣候韌性目標相協調,尋求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典型投資標的包括專注于智能農業技術的初創企業。上置資產等創投機構以股權方式投資種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企業江蘇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創企業,支持企業研發投資和科技成果轉化。

  四、商業銀行服務農業轉型發展的推進重點

  建設低碳轉型和氣候適應型農業,是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三重屬性。農業可持續發展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商業銀行是服務實體經濟、國家戰略的主力軍,應將服務農業轉型發展作為經營布局的重點,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發揮綜合經營優勢,推動“商行+投行”多元化金融產品的創新應用和落地見效。一方面,通過包括信貸、債券、股權、基金、顧問等在內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體系,豐富農業氣候投融資的資金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合作生態,引導金融及智力資本流向農業減排固碳及適應氣候變化的各個領域,提升農業氣候投融資的可獲得性。

  (一)夯實信貸融資產品矩陣基礎

  信貸產品是當前農業轉型融資的壓艙石,可研究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和專項再貸款等,匹配差異化授信、利率定價、審批綠色通道等政策,加大農業減排固碳領域信貸支持。

  具體來看,一是資金投向領域與綠色金融相銜接,滿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農業、農村清潔能源替代等重點領域項目需求,實現減污、降碳、增匯、發展協同推進。二是融資機制創新與轉型金融相融合,重點聚焦大型農業生產貿易及加工企業。設置可持續發展掛鉤機制,將貸款利率與企業碳排放強度、單位產值能耗、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零碳產品等環境績效表現指標動態關聯,激勵企業采取綠色低碳的生產經營方式。三是融資主體需求與普惠金融相兼容,圍繞傳統農戶及中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氣候韌性及減排固碳方面的融資需求,通過創新拓展合格抵質押物范圍、加強銀政銀保合作等方式,健全完善低碳農業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二)加大主題債券承銷及投資力度,助力低碳轉型

  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多品種、多用途的債券融資工具,為農業氣候韌性設施建設及減排項目提供直接融資。

  一是通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包括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在內的特定用途類債券,助力氣候智慧型農業生產、農村電網建設等符合要求的項目獲得融資。二是助力金融機構通過相應特定用途類債券,或結合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發布的《氣候韌性分類框架》等指引標準,探索發行氣候韌性債券,募集較低成本資金,專門用于投向節水灌溉等農業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為大型農業貿易及生產企業承銷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圍繞減排增匯創新設置掛鉤指標,激勵監督發行人進行高質量信息披露,推動頭部農業企業及供應鏈的低碳轉型。

  (三)完善權益性金融產品體系,解決資本金短缺問題

  針對農業項目權益性資金不足問題,可探索引入“差異化資本”滿足不同類型股權融資需求。

  一是對商業性、成長性較強的賽道,如生物育種、生物合成學等重點技術領域,因地制宜設立市場化方式運作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撬動并聚合能夠良好平衡風險、收益及流動性的社會資本,專業化運作、高效識別并引導資金流向技術實力強、經濟可行性高的科研創業項目及低碳農業生產建設場景。二是對商業性較弱的賽道,探索引入政策性銀行、地方政府資金等“責任資本”作為股權投資基金的LP,支持滿足條件的從事減排固碳技術革新及低碳農業科創企業的長期融資需求。

  (四)以資產證券化拓展農業企業及項目的融資渠道

  以資產證券化盤活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優質資產,提高產業方轉型意愿與投資積極性。

  一是以低碳農業產業鏈核心鏈主企業應付賬款為基礎資產開展資產證券化,幫助上下游生產經營主體緩解資金壓力。二是用于為農業低碳轉型的金融及服務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例如投向農業減排固碳領域的涉農惠農信貸資產證券化,智慧農業機械設備融資租賃債權證券化等;三是聚焦梳理低碳農業產業園區、農村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高前期投入、長運營周期的建設場景,培育適合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項目,探索以項目PPP未來收益權為基礎資產開展資產證券化,提升社會資本退出可行性與投資積極性。

  (五)加強生態價值轉化融資創新

  基于大農業范疇的碳匯項目,開發CCER相關的抵質押貸款等創新產品。探索將核定的農業碳匯收益權或預期收益權納入合格押品范圍,為權益所有者提供貸款等債務融資服務。通過將減排固碳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幫助碳匯權益所有者以合理價格獲得流動性支持,提升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減排固碳的意識和意愿。

  來源:《中國銀行業》2024年第5期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快訊:百度短線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發布 315晚會曝光假香米、非標水泥管等,多地連夜處置涉事企業 一圖讀懂丨“315晚會”都曝光了什么?點名了哪些企業? 剛剛!林毅,被查!2000億白馬跳水!上海突發!警方出手:刑拘! 女學員單飛殲11B向家人報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縣美術館館長群聊發不雅照 解釋稱手機中病毒 補壹刀:今天最大的國際笑話,但可能是一盤大棋! 視頻|紅色通緝犯郭文貴在美國被捕 奇葩的創維汽車:碰撞試驗0分,專攻司機養生,創始人豪言“開車可續命” | 次世代車研所 “反華五人幫”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