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濟已進入趨勢性恢復的軌道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與過去三年面臨疫情沖擊的局面有很大的不同。2020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經濟持續恢復,2021年強調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2022年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這表明中國經濟已進入趨勢性恢復的軌道。盡管經濟恢復仍將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但趨勢面總體是回升向好的。
今年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沖突頻發、變亂交織,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這些困難和挑戰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CPI、PPI價格的低位運行應反映了需求不足。前11個月CPI上漲0.3%,PPI下降3.1%。因此,擴大有效需求依然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下,中國經濟頂住了外部壓力,克服了內部困難,總體上呈現增速較高、就業平穩、物價較低、國際收支平衡的態勢。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經濟增速明顯高于發達經濟體。IMF10月份的預測,美國今年經濟增長率2.1%,歐元區為0.7%,日本為2%,在新興市場中,中國經濟增速僅次于印度,大幅高于巴西、俄羅斯、南非等經濟體。2022年,印度GDP為3.38萬億美元,中國為18.1萬億美元,若按IMF10月份的預測,今年印度經濟增長6.3%,增量為2000億美元,中國增長5%,增量達9000億美元。因此,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許多重要論述,比如,“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大動力”,“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和各國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與“發展是硬道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標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方位,又明確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再如,強調“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價”,這一論述具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一些非經濟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有時不亞于經濟政策,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一致性評價,可以避免政策之間相互抵消,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二、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體現了明年宏觀政策將適度加大力度。
1、我國仍然有政策空間,宏觀政策適度加大力度具備條件。從財政政策看,中央政府債務水平較低,為適度增加中央政府的債務水平,安排適度規模的赤字、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轉移支付,以及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創造了條件。從貨幣政策看,我國物價水平較低,加之美聯儲不再加息是大概率事件,這也為貨幣政策提供了空間。
2、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逆周期調節重在對沖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跨周期調節更多考慮政策的滯后效應,著眼防患于未然。我們既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也要通過跨周期調節來避免政策力度過大帶來的滯后影響,避免“大水漫灌”帶來后期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壓力,把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結合起來,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3、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我國財政政策仍有空間,關鍵是要用好政策空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包括著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一步增強發展動能;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統籌用好新增專項債務限額和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擴大社會有效投資;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還要考慮增強財政的可持續性。
這次會議提出要“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的范圍”。當前部分地區財政減收、土地出讓金下降,地方財政面臨困難,合理擴大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的范圍,對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引導帶動社會有效投資、減緩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有重要意義。
4、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適度靈活、精準有效。要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在總量方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此次會議特別提出要積極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國銀行體系貸款余額超過20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余額超過300萬億元,過去幾年,每年貸款新增20萬億元左右,社融新增30多萬億元,因此,在做好增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盤活存量,提高存量貸款的使用效率,優化新增貸款投向。在結構方面,要發揮好結構性工具的作用,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民營小微、先進制造、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領域的支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文章”,都是結構性工具需要發揮作用之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促進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適當降低利率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降息依然會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美元利率依然維持在高位,降息仍將受到利差的影響。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凈息差也降到了歷史低位。
三、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三個著力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前,提出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這三方面是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著力點。
一是切實增強經濟活力。增強經濟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當前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尤為重要。今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表明中央對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高度重視。前11個月民間投資止跌回穩,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增長9.1%。下一步關鍵要把政策落實到位,包括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解決“明放暗不放、虛放實不放”的問題,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切實回應民營企業關切,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權益,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方面落實一批標志性的舉措,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讓民營企業家心無旁騖創新創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
二是防范化解風險。房地產風險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這次又強調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這一點在解決房地產企業資金鏈問題上非常關鍵。房地產對居民財富、消費、市場預期都有重要影響,是當前影響經濟運行的“牛鼻子”。解決房地產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改善整體經濟運行十分重要。抓緊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對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緩解房地產壓力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正在采取債務置換等化債措施,同時也要促進地方通過盤活或出售資產等舉措化解債務。下一步要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形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在制度層面解決問題,還需要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地方政府債務處置也要把握好與經濟穩定的關系,做到邊化債邊發展,統籌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的關系。
三是改善社會預期。改善預期要切實回應社會關切,既要政策發力也要改革加力,有針對性采取措施解決社會關切的問題。同時要消除雜音噪音,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明年中國經濟有很多新的增長點,包括科技創新激活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量,城市功能提升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帶來的增長空間,綠色轉型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改革開放給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總體上看,明年中國經濟有條件爭取實現5%的增長率。
觀點整理自王一鳴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79期)上的發言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