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邵宇
回顧2023年,中國經濟處在疫后恢復態勢,經濟活動展開的同時,居民預防性儲蓄創下新高,樓市、股市財富效應減弱。展望2024年,中國經濟會如何發展,投資者能跑贏印鈔機嗎?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邵宇在《有識》欄目上就2024年經濟發展等話題進行分享。他認為過去這幾年房地產加杠桿,透支了城市化與房地產的進程。透支的要慢慢把它穩下來,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跟耐心。但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為全球化的強國,甚至在大國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必須穩住地產,走科技創新的路。如果只是修更多的房子,這條路是走不出來的,金融資源的配置就會回到比較傳統的路徑,而不是去追求更多的創新以及科技跟產業的融合。雖然當前承受了一些壓力,但是方向是對的。要保持耐心、樂觀以及堅持,還是能夠獲得我們想要的增長跟轉型前景。
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邵宇認為有一天經濟學家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他說“我有蠻強的職業危機感”。
以下為分享實錄
1、近期出了很多提振股市的政策,但是一直沒拉動市場,投資者為什么沒有信心?
股市定價是三個部分的聯動。首先是基本面,中國經濟還在修復的過程中。第二,流動性,是比較充足的。第三,風險偏好,就是大家有沒有意愿做一些高風險的投資,相對而言股市跟地產肯定是風險比較高的。
我覺得主要原因在于最近蠻長的一段時間,股市表現得都不是特別有利,沒有財富效應。居民覺得掙不到錢,就會變得謹慎或者厭惡風險,雖然流動性充足,但是很難通過信心或者風險偏好提升,把錢驅動到股市的投資去。我們現在的政策按照以前的思路,減少一級市場的供應和二級市場減持,增加流動性的供給,減少新股的供給,總體而言還是流動性補充的思路,控制上市的節奏,能夠在一級、二級里找到平衡。這樣的思路,對于財富效應不是特別明顯的時間段,尤其是居民投資體驗不太好的情況下,可能會形成相互加強的效益。所以股市的低迷,我覺得還是這幾方面的因素的疊加。
2、房價與股市在當前行情下普通人還能跑贏印鈔機嗎?
如果看廣義流動性,也就是 M2 的供給,現在其實在 10% 左右。居民新增的存款量是創新高的,但花錢方面大家還是比較謹慎。在這樣的特征下,要跑贏M2年化 10% 的增速,肯定是不太容易。現在房子基本不太不可能一年漲10%,股市最近表現得不是特別給力。所以這兩個大家覺得風險比較大的資產,沒有辦法得到 10% 的收益,就會被貨幣總量的流動性供應壓制。如果買理財或者做一般的存款,因為利率不斷在下調,理財也就不到 3%,跟 10% 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確實現在沒有特別好的方式去讓自己的資產能夠迅速的增值保值。要追上流動性供應的節奏,可能還是蠻大的一個挑戰。
3、現在出現年輕人躺平或離開北上廣現象,大家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
大家覺得尋找職業或者一線城市的收入不是特別的理想。一方面可能跟經濟的總體因素相關,另一方面也跟現在的整個勞動力供應的結構也相關,我們看到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年輕人這一檔的失業率是比較高的。
現在跟以前的就業的趨勢大不一樣,大家可能很多去平臺做外賣騎手,或者開網約車等等。我覺得一方面那些工作,對于年輕人來說性價比不是特別高,也可能相對來說固定在特定的崗位或者是行業里,會覺得有很多約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共享型的工作機會,包括直播,在人力資源的積累上不一定是特別有益的方式。比如送外賣,持續地送了很長時間,也不會因此被認證為比如賽車手。但如果是工廠里頭持續地工作,就可能由普通的藍領升為高級技工。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一線城市房價也比較高,小鎮或者是內地城市房價沒那么高,收入雖然也沒那么高,但是可能相對精簡一點。可能是大家的一種心態,一種選擇的邏輯。
4、除了躺平之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內卷。為什么會有一邊躺平一邊內卷的現象?
這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國人的價值觀是由儒、釋、道構成的,其實年輕的時候大家大部分是儒家的,就是要努力去奮斗,現在競爭又激烈,工作崗位相對比較少那就會比較卷。985、211的畢業生數量大漲,然后大家也都加班,比較卷。大家認為年輕跟中年比較,相對來說更是拼的時候,也就反映了儒家的思想還是比較重的。但是這種卷,更多的是內耗,整個蛋糕做大的速度在效率變小變低的時候,內部的競爭可能就是一種無效的競爭。比如補習班做題,大家都一塊做題,分數線都上升,更致命的是分數都上升了,題目都做出來了,考完以后發現人工智能在那等你。那就卷得沒有意義,或者說怎么也卷不過人工智能。這樣可能就要找到新的路徑,能夠突破困境。當然不光是年輕人本身要思考,整個社會也要思考,包括政策可能也有一些調整的需要。
5、怎么看前段時間張五常教授建議把通脹率推到6% ?
這種百分比可能是一種結果或者一種現象。因為它是供求兩方面決定的總量和價格水平,要去人為推高,就要去刺激總需求,一般想到的方式就是印鈔發錢給大家,買得多了,投資多了,通脹就能上來。潛臺詞就是要推高通脹就要執行非常積極的財政跟貨幣政策,這也是一種呼聲。如果為了獲得特定形式的通脹,而大幅度地去驅動財政和貨幣政策,就蠻像 2008 年次貸危機時的4萬億的刺激,還有 2015 年、 2016 年的那次對房地產以及股市的大規模的刺激。關鍵在于是不是可以持續?另外一個問題是通脹高對于低收入人群其實是不友好的,高收入人群因為有更多的可投資的收入,可以去投能夠和通脹一起上升的房子或者是風險資產。但普通人大部分資金都用于生活了,所以其實通脹的上升對購買力的侵蝕會更厲害,而且很難保護自己。所以用這種方式的時候還是要小心。那當然主要的點就在于現在有一定的壓力需要通過類似火箭筒這樣的政策迅速提振大家的信心。其實我們所經歷這樣一個轉型的過程時是有陣痛的,可以找到一些緩釋的方法,也適當的提升。是不是需要大規模的、全方位的刺激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6、CPI 一直低位運行,背后原因是什么?
一部分是核心通脹,跟制造業的產能的相對構成是比較有明確的關系的。因為中國的產能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一般產品的價格要漲是有難度的。除了核心通脹以外,其他的就是糧食跟能源的價格。能源價格,因為中國的能源輸入,比如石油的依存度高達50%,所以可能還是受到一部分全球通脹輸入的影響。食品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就是豬肉,現在處于比較低迷的周期,總的供給量相對比較多。所以其實除了有一些資源類的輸入通脹以外,總體而言過剩的產能以及包括豬肉的比較多的供給,是一直壓制通脹上行的。所以一旦總需求的刺激不是特別明顯,通脹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就會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因為中國豐富的產能以及豬肉的供給周期性的影響,現在還不是緊缺的時候,所以可能還會維持相對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7、如果物價一直維持低位,會造成什么影響?
我們其實是有通縮的經驗的,大概在 1997 年到 2002 年差不多 5 到 6 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的背景也就是亞洲金融危機,人民幣相對其他國家的貨幣沒有貶值,所以升值比較厲害。那個時候輸入通脹也沒有了,產能也在尋找更多的出口,所以通縮的周期大概在五年。
我們的方法也很簡單,也就是通過大量級、大劑量的需求的刺激,在那個時候看起來是合適的。第一就是 2001年中國加入WTO,產能有了新的釋放空間,意味著外需開始走強,對于消化中國的產能以及走出通縮會比較有幫助。另外一方面,其實就是房地產,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市場化的、商業化的住宅改革是 1998 年那會。大家要買房子,還要買車子、買家電、要裝修,這一輪是比較大的內需,使得房地產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都在迅速地上升。所以當時走出五年的通縮,來自于比較有利的國內國外的條件,大規模的城市化跟全球化的驅動。
但現在是有壓力的,第一,城市化雖然還有空間,但相對當時的百分之三十的城市化,現在其實已經有所收斂了。特別是個人的住房,從總量來看,應該是得到了滿足,更多的是一些結構性的調整。第二是外需,疫情的那幾年,大家對中國的供應鏈需求還是挺高的,現在因為全部放開了,不得不承認會有一些供應鏈對中國的出口形成了一定的替代。全球化可能也不像當時那么鼓足馬力大干快上。
這樣來看,從內生的角度來看通縮是有壓力的。那就需要給一定的政策補充,包括貨幣寬松和財政的刺激,但是我們強調是度和量要有合適的考慮。
8、如何看待明年的經濟發展?
經濟其實很容易理解,房地產引擎情況我們也看到了,消費也在平穩的修復,進出口其實是有韌勁的。投資里頭主要是房地產投資,因為高峰的時候大概我們能賣掉16億的房子,現在我估計大概只能賣到9億,就打了比較大的折扣。2016 年新出生的人口差不多 1600 萬,現在新生兒大概也就是在 800萬到 900 萬之間。房地產對整個的經濟增長的拉動的量級明顯下降。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可能就是過去這幾年加杠桿的高歌猛進,透支了整個城市化與房地產的進程。透支的肯定要慢慢把它穩下來,是要花時間的,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跟耐心。
整個轉型的邏輯不在于造更多的房子了,因為人均總量上已經是滿足的了,可能只是一些區域上的優化,更重要的就是說還是需要把錢放到科技創新引領全球的技術浪潮這部分,特別是硬科技,那這本身也是轉型所應有之一。這條路其實并不好走,但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為全球化的強國,甚至大國的競爭中獲得優勢,還必須走這條路。如果只是修更多的房子,這條路是走不出來的,金融資源的配置就會回到比較傳統的路徑,而不是去追求更多的創新以及科技跟產業的融合。
所以我們雖然承受了一些壓力,但是方向是對的。要保持耐心、樂觀以及堅持,還是能夠獲得我們想要的增長跟轉型的前景的。
9、最近在關注行業里的一些什么事?
主要關注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對行業里一般的職業替代。你剛才問我的這些問題,ChatGPT 也都可以回答得挺好。
理論上ChatGPT可以用所有經濟學家內容來訓練,它應該會更強,所以我有蠻強的職業危機感。那當然,這跟算力、算法都會有關系。有一些研究顯示它在未來 10 年可能會淘汰 60%-70% 的白領,就普通白領,像會計、財務、法務合規,我覺得甚至經濟學家的工作一般就有可能被替代。那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年輕人也好,對我們,那怎么樣能夠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挑戰下生存并且發展?那你有什么不同?或者是說你應該怎么樣去建設你的能力?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比較關心的一個當下熱點。
來源: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本文作者介紹: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