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連平
剛剛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首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要求,并系統性地提出了主要任務,對我國金融業中長期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金融強國的奮斗目標和實現路徑
會議首次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筆者認為,金融強國是在強大的外交、軍事和經濟金融基礎上,擁有關鍵國際貨幣發行權、重要國際金融產品定價能力、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全球金融治理和規則制定主導能力的國家。金融強國應該具有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和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擁有豐富的高質量人力資源、高水準數字化和智能化運營管理系統。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與此相適應,我國已經作出過“科技強國”“制造業強國”“海洋強國”“網絡強國”等多項重要部署。我國的金融業成長迅速,銀行業規模已位于全球第一,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都已是全球第二,金融對國內經濟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我國的金融業雖大卻不強,其產品功能、市場拓展能力、交易能力、服務方式與質量以及風控水平與發達國家金融業相比尚有一定的距離,與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不相匹配,不利于強國戰略的實現。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成為強國,不可能沒有金融強國的支撐。強有力、高質量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必將有助于國家崛起之勢的形成和發展。金融強國實現意味著人民幣資本賬戶可兌換程度、中資金融機構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境內資本市場開放,境內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將在現有水平上跨越式提升,為中國真正成為強國保駕護航。金融強國將是未來一個時期金融業的奮斗目標。
實現金融強國奮斗目標,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制度保障。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金融領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確保中國特色金融之路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會議首次提出,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的作用。今年3月公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一是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二是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本次會議是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組建后首次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凸顯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對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作委員會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是金融強國建設的組織保證。
實現金融強國奮斗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會議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其內涵涉及現代金融體系和中國特色兩個維度,應該至少包括: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國家戰略服務;以高質量發展作為金融業改革發展的主題,加強國家金融治理建設,全面推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加快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持續深入地推進國家金融治理現代化。
實現金融強國奮斗目標,金融必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會議為今后的全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就“如何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這一問題,本次會議重點作出了三個部署。首先,“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明確了今后幾年我國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政策措施不會大起大落;不會搞大水漫灌,將繼續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穩定性;通過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精準施策以應對國內外多重沖擊與經濟波動。其次,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這是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意味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未來仍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9月末,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貸款余額總計達7萬億元。最后,金融要支持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尤其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領域,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產業鏈、農業現代化等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金融業自身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文章。
金融監管部門應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綜合運用資本、流動性、集中度、撥備等監管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和考核激勵機制,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增強科技賦能,提升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強化“三農”、小微企業、老年人等群體的金融服務供給,持續完善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考核激勵,金融機構應加大對經濟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續支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
金融強國建設的主要任務
根據會議精神,金融強國建設具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完成一系列艱苦的工作任務,包括機構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更高水平的市場開放、更加強化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金融強國建設目標是綱,各項任務是目,綱舉目張。
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首要任務。會議強調,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這與此前中央多次提及的提高直接融資占比的要求一致。在打造現代金融機構體系方面,會議首次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多政策支持投行機構和投行業務發展,為實體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融資渠道。會議強調要完善機構定位、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形成大中小機構合理分布,分工明晰,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各類政策性銀行強化其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的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在打造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方面,會議再度提出“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目前注冊制改革已全面啟動并逐步深入,未來將積極支持和發展多層次股權市場,進一步提高股票發行的審核注冊效率,完善股票發行制度與退市制度。強化市場行為監管,強化對控股股東、高管等“關鍵少數”的監管,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會議提出要“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未來將繼續加強債券市場建設,促進債券市場各類基礎設施之間有序互聯互通。構建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改革端協同發力,進一步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
金融高水平開放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會議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近年來,我國主動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穩步進展。下一步,可能從五個方面發力,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統性、制度性的開放局面,逐漸與國際規則相融合;從主動接軌國際規則走向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對外開放。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在擴大金融市場準入的基礎上,特別重視優化準入后的政策安排與便利。三是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支持外資金融機構在境內設立更多機構,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四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與開放水平相匹配。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瞬息萬變,全球金融風險頻發,要防止外部金融風險對國內產生沖擊,加快形成并完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金融管理體系。五是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會議強調,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未來一個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需要顯著提升,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應更加鞏固,對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應明顯增強。香港需要增強證券、債券、資產管理、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等范疇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通過政策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國際金融合作。
金融強國建設必須全面強化金融監管。會議強調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框架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了金融監管的相關部署,通過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初步形成了“雙峰”監管框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為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做好了頂層設計。未來一個時期,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成為我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來看,就是要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尤其是跨業、跨市場的金融業務,不同類型機構間的交叉業務;嚴禁“無照駕駛”和超范圍經營;堅持對多層嵌套的復雜運行結構或金融產品、各類金融行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以及對中小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等重點風險領域的監管。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尤其監管科技手段,有效提高監管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有助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穩定的金融環境。
強化金融風險防范為金融強國建設保駕護航。會議強調,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要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具體來看,未來一個時期,應積極應對以下五方面風險。一是房地產市場風險。由于中長期國內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議將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二是地方債務風險。疫情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尤其在房地產市場下行和土地出讓金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地方債務壓力凸顯。會議特別提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三是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面對沖擊時往往容易出現流動性風險。有必要完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著力強化早期糾正硬約束,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兼并重組,該出清的穩妥出清。四是非法金融活動風險。會議要求,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包括非法集資、欺詐銷售、操縱市場、信息泄露等違法違規行為。五是外匯市場風險。會議強調要“加強外匯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就需要在調節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穩預期、防超調”,發揮市場供求關系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審慎合理運用相關市場調節工具,防范跨境資金異常波動風險,保持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本文發表于《中國金融》2023年第22期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亞洲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論壇創始成員、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名譽主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多次擔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曾任中國金融40人論壇常務理事和特邀成員、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2007-2019年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多次出席黨和國家領導人主持的專家座談會。)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