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新金融聯盟NFA
“現在就對標國外的銀行系資管,確實有一些不太現實,畢竟國內銀行理財過去主要是儲蓄產品的替代品。但如果我們只是固守這樣一個陣地,極有可能投資領域越來越狹窄,并使得客戶的開拓也越來越狹窄。”7月23日,在新金融聯盟舉辦的“銀行理財的市場定位與發展戰略”內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股權研究院首席專家、證監會市場監管二部原副主任劉健鈞表示。
劉健鈞認為,銀行理財應采取動態、分階段、與時俱進的市場定位,即資金端由目前的儲蓄化,走向未來的多元化;資產端從狹窄化走向立體化多維化。為保障銀行理財能夠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他提出了七個戰略性安排。
會上,工商銀行高級業務總監宋建華、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農銀理財總裁段兵、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盈米基金總裁肖雯做了主題發言。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中國期貨業協會原會長、新金融聯盟學術顧問洪磊,劉健鈞做了點評交流。
此外,78家銀行、理財子及非銀金融機構,13家金融科技公司的140多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參會。會議由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主持,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會議實錄詳見→《理財子的轉型之惑與突圍之道》。以下為劉健鈞的發言全文,已經本人審核。
加快實施七大戰略 推動銀行理財高質量轉型發展
我圍繞會議主題,談兩個層次的認識。
一、銀行理財究竟應該怎么定位
我個人認為銀行理財應采取動態、分階段、與時俱進的市場定位,即資金端由目前的儲蓄化,走向未來的多元化;資產端從狹窄化走向立體化多維化。為什么要強調動態?如果現在直接對標國外,是有些不切實際。
國外的資產管理機構分四大派系,第一大派系是獨立的資產管理機構,即公募、私募這些;另外三個分別是銀行系、保險系、券商系。國內現在把銀行系資管叫做理財,容易讓人誤解為“理財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一種理財方式”。而事實上,國內銀行理財對應的就是國外的銀行系資產管理。
不過,目前國內銀行系資管跟國外尚存在較大差距。在美國,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實行嚴格分業經營,對銀行開展資管業務產生了影響,但20世紀末實行改革以后,銀行系資管迅速崛起成為第二大資管,僅次于獨立系,遠超保險系、券商系。在除英國之外的歐洲多數國家,由于沒有嚴格分業經營的限制,銀行系資管一直是獨占鰲頭。
同時,歐美的銀行系資管并非只是依賴銀行母體來開拓市場。從資管產品的資產結構和投資者結構看,其實已經擺脫了對銀行母體的依賴。
以摩根大通為例,據2021年數據,從資產管理結構看,權益類占53%,其他類只占47%;其中,權益類又以股權投資基金等另類產品為主,占29%,股票類只占24%。這跟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公司的資管產品結構完全不一樣。而從投資者結構看,私人銀行主要是面對高凈值客戶,占45%;獨立的機構投資者占36%,這兩項相加占81%,剩下的零售部分僅占19%。
再比如梅隆銀行資管,機構投資者占到71%,共同基金占24%,個人只占到5%。
因此,現在就對標國外的銀行系資管,確實有一些不太現實。畢竟我們的銀行理財過去主要是儲蓄產品的替代品,多數投資者比較適應這樣的狀況。面對這樣的客戶,盲目追趕國外,確實有一些激進。因此,在現階段還是要考慮到前些年理財產品基于穩健運行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客戶口碑,先守好這個基本盤。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固守這樣一個陣地的話,極有可能投資領域越來越狹窄,并進一步使得投資者客戶的開拓也越來越狹窄。去年為什么會出現相當大規模的贖回,除了投資者對這種風險波動不適應性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財產品的結構過于單一。
二、銀行理財高質量轉型發展需要加快實施七大戰略
為了確保能夠動態地分階段地與時俱進地調整銀行理財的市場定位,當前必須加快實施以下七大戰略。
一是實施適應資管運行邏輯的研發戰略,為多元投資者研發出風險、收益偏好最適當的多元產品。
關于資管運行的邏輯,我以前參加了一些內部座談會,發現不少機構只是局限自己的小地盤來談這個問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股份制銀行退休董事長認為,理財就是要適應儲蓄的特點,不管怎么創新,別人都把你當做一個銀行的產品來對待。我覺得種邏輯,只是適應過去存貸款的運行邏輯。
存貸款的運行邏輯是根據存款客戶的特點來定義貸款產品的運行,而資產管理的邏輯則不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底層資產其實已經很豐富了,只要有產品開發能力,就應該允許不斷研發新產品。只要研發出好的產品,自然就能夠形成“百花盛開、萬蝶自來”的效應,投資者及其顧問機構都會來追逐好產品。
所以,資管產品的運行邏輯是基于資管研發能力來確定資管產品,然后基于資管產品再去吸引適當的投資客戶。我們只有把存貸款的邏輯轉變為資管的邏輯,才能夠真正建立適應資管運行邏輯的研發戰略。
二是實施適應資管特點的人才激勵戰略,吸引最優秀的投研人才到銀行系資管。
理財行業、資管行業,是高智力投入的行業,與一般金融機構不同。如果不設計出有效的業績報酬激勵、股權激勵,光是靠情懷,很難吸引優秀人才。
我研究過一些案例,為什么摩根大通資管能把規模發展到全球十大之一?關鍵就在于能夠開發出諸多對投資者有吸引力的資管產品。而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通過較高的薪酬,加上有效業績激勵機制、股權激勵機制,引進了優秀人才。
三是實施財富管理戰略,完善大資管行業的生態環境。
實施財富管理戰略,一是有利于提升資管行業的專業化運作水平。有了財富管理去做資產配置服務,資管機構就能夠專注于從事產品研發。
二是能夠克服傳統銷售機構主要靠賺銷售傭金模式的局限性,為投資者提供“和投資者利益高度一致”的投顧服務。
三是通過財富管理的長期陪伴,有利于提高投資者的投資認知,避免追漲殺跌,通過長期投資實現更高收益。
四是實施組織創新戰略,支持資管產品由目前單一契約型,向組織形式多元化轉變。
全球資產管理產品的組織形式就三種,契約型、公司型、合伙型。契約型產品主要適用于投資公開交易證券的資管產品,因為資產透明,流動性很高,道德風險比較低。但如果去投另類產品,一方面無法公開披露信息,另一方面缺乏起碼的流動性,所以道德風險相對高,因此采取公司型、合伙型更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也更容易讓投資者放心。
從境外實踐看,證券類資管產品既有以美國為代表的公司型,也有以英國為代表的信托型,也就是我國的契約型。但是,對于另類資管產品來說,基本采取公司型,或為了避稅采取合伙型。
五是實施運作方式創新戰略,支持資管產品由目前運作方式僵硬化、封閉化,向未來柔性化、開放化轉變。
目前有一種誤解,以為開放式產品就一定好。這個問題要辯證看待,開放式、封閉式各有其不同的適用場景。投資公開交易證券,開放式有優勢;投資非公開交易權權,則宜采取封閉式。
與之相對應,在估值方面,攤余成本法便有一定的適用性。另外,優先劣后分級在另類資管產品中運用也非常必要。目前,有關規定要求中間級放到優先級里面去考量,這其實是劣后級攤薄了,不利于劣后的應有作用。因此,亟待加快修訂有關規則,實現理財產品運作的柔性化和開放化。
六是實施法律制度創新,構建健全的理財業運行法律保障體系。
過去局限于契約型,使得我國理財產品的上位法欠缺。為了給理財產品提供完整的法律支撐,明確《信托法》作為上位法非常重要,同時明確《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作為公司型、合伙型基金的上位法也很重要。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尚是空白,需要加快推進法律制度創新。
七是實施基礎設施迭代戰略,為銀行系資管創造便利而高效運作的各類運作場景。因為時間關系,就不展開了。
(本文作者介紹:一個高質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討和行業交流平臺。)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