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溫彬、 王靜文
摘要
2023年開年以來,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消費場景修復、積壓需求釋放和地方政府“拼經濟”等因素帶動,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好于市場預期。但3月數據邊際放緩,顯示內生動力仍然偏弱。
展望二季度,預計疫情轉段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會進一步減弱,而經濟內生動力充分釋放尚需時日,預計二季度經濟將呈現環比放緩、同比反彈,GDP同比增速有望達到8%以上。
出口方面,連續加息累積效應持續釋放,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二季度出口仍有可能轉負。消費方面,補償性消費釋放之后,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偏慢和青年人口就業壓力上升,將對消費形成制約。投資方面,基建投資大體保持平穩,制造業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受低基數推動有望反彈。物價方面,輸入型通脹消退、內需仍然偏弱等因素,將導致CPI和PPI漲幅回落。
政策方面,4月底政治局會議明確將“統籌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預計財政政策將在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方面發力,貨幣政策將適度回撤,力求節奏平穩。
目 錄
一、2023年一季度國內經濟回顧
二、2023年二季度國內經濟展望
(一)GDP:預計二季度同比增長8.0%以上
(二)出口: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3.2%
(三)消費: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9.0%
(四)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5.8%
1.基建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8.3%左右
2.制造業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7.2%左右
3.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3.0%左右
(五)物價:CPI漲幅回落,PPI繼續通縮
1.CPI:預計上半年同比上漲0.8%左右
2.PPI:預計上半年同比下降2.2%左右
三、2023年二季度宏觀政策展望
(一)政策導向:推動“四個持續”
(二)財政政策:繼續發力,落實落細
(三)貨幣政策:力度回撤,節奏平穩
附:主要指標預測表
一、2023年一季度國內經濟回顧
2023年開年以來,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消費場景修復、積壓需求釋放和地方政府“拼經濟”等因素帶動,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較去年四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為實現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季調后環比增長2.2%,同樣較去年四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
從產業結構看,一季度第三產業貢獻率為69.5%,大幅高于去年全年的41.8%。第二產業貢獻率為27.1%,低于去年全年的47.7%,第一產業貢獻率為3.4%,低于去年全年的10.5%。
從動力結構看,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6.6%,大幅高于去年全年的32.8%,成為最重要的拉動因素。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4.7%,低于去年全年的50.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1.3%,低于去年全年的17.1%。
具體來看,一季度經濟運行表現出四個特點:
一是服務業好于工業。隨著疫情平穩轉段,經濟社會運行快速向正常水平回歸,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明顯改善。一季度服務業生產指數累計同比增長6.7%,高于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3.0%。從景氣指標來看,1-3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4%、55.6%和56.9%,同期制造業PMI分別為50.1%、52.6%和51.9%,服務業景氣度的絕對水平和反彈幅度,均明顯高于制造業。
二是房地產出現回溫跡象。前期積壓需求集中釋放、政策持續發力以及市場情緒好轉等因素共同推動地產產業鏈回溫。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同比-5.8%,較去年末的-10.0%大幅收窄。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8%,銷售額同比增長4.1%,較去年末明顯好轉。銷售額增速快于銷售面積,顯示房價開始企穩反彈。與此同時,房企將重心放在加快竣工上,一季度竣工面積同比反彈至14.7%,但新開工面積同比-19.2%,房企對未來預期仍顯不足。
三是基建投資保持較高水平。年初以來地方政府大都出臺了規模巨大的投資計劃,并且按照“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節奏加快項目落地。在財政支出進度加快、提前批專項債加速發行以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帶動下,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較為充沛。一季度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8%,較去年末的9.4%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著較快增速。
四是出口表現出較強韌性。今年1-2月出口同比增長-6.8%,但3月份大幅反彈至14.8%,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這一方面由于全球經濟在年初時小幅反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今年前3個月分別為49.1%、49.9%和49.6%,高于去年12月的48.7%;另一方面,我國加大了出口多元化以及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對東盟、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速度大幅反彈,大幅高于對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出口速度。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一季度整體表現良好,但進入3月份之后,復蘇勢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放緩跡象。包括PMI、工業生產、投資、消費等指標都出現環比增速回落,市場也出現關于“通貨緊縮”問題的討論,折射出對經濟復蘇強度和可持續性的擔憂。
二、2023年二季度國內經濟展望
(一)GDP:預計二季度同比增長8.0%以上
展望二季度,預計疫情轉段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會進一步減弱,而經濟內生動力充分釋放尚需時日,預計二季度經濟將呈現環比放緩、同比反彈。
從外部看,預計外需偏弱將繼續對出口造成壓力。發達經濟體連續加息的累積效應持續釋放,以及硅谷銀行破產等金融動蕩對實體經濟運行產生沖擊,預計二季度出口仍將繼續承壓甚至轉負。出口增速放緩將會對一部分制造業投資產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業壓力。
從內部看,經濟內生動力預計仍然偏弱。一是消費增長受限。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偏慢和青年人口就業壓力居高不下,將制約居民消費動能釋放;二是民間投資增速偏慢。市場預期不穩、企業效益下滑、產能利用率偏低等狀況,將會繼續對民間投資形成制約;三是房地產市場反彈乏力。一季度房地產市場的突出特點是二手房好于新房、現房好于期房,存量交易對投資拉動作用下降。隨著積壓需求釋放臨近尾聲,預計房地產開發投資難有明顯回暖。
由于接續動能尚未充分釋放,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疫情轉段紅利釋放完畢之后,預計二季度GDP將會環比放緩。但由于去年二季度GDP僅同比增長0.3%,為過去一年最慢時段,偏低的基數將會將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推高至8.0%以上水平。
(二)出口: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3.2%左右
一季度出口表現出較強韌性,1-2月和3月按美元計出口增速分別為-6.8%和14.8%,遠超預期,但市場對3月貿易表現仍有疑問。
一方面,3月份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5.4%,低于1-2月的-4.9%,工業生產部門當期交付給出口部門的貨物值與3月的實際出口表現不盡一致;另一方面,3月中國對東盟部分國家的出口增速遠高于相關國家統計的自中國的進口增速。因此,市場傾向于認為,3月出口增速大幅反彈,除了前期積壓訂單的集中出口之外,預計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出口暫存海外倉。
展望二季度,受海外需求繼續收縮、地緣政治影響持續顯現以及出口價格回落等因素影響,出口增速仍可能呈現回落態勢,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3.2%,弱于一季度的0.5%。
首先,海外需求收縮對出口的沖擊將會加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2.8%,低于上年的3.4%,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增速預期由上年的2.7%下降至今年的1.3%。加息累計效應的持續釋放,以及金融風險的上升,將導致經濟活動隨之放緩。IMF預測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增速為3.9%,略低于2022年的4.0%,相比于發達經濟體仍然保持著穩健增長,今年我國將按照“穩規模優結構”導向,“引導企業深入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和東盟等區域市場”,預計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沖作用。
其次,地緣政治影響持續顯現。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下降至24.5%,為2003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一季度對美國出口占比下降至14.0%,為1995年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體加大對我國的打壓遏制,預計會繼續對出口繼續形成拖累。
最后,出口價格將會回落。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供應鏈壓力緩解以及主要國家緊縮政策短期難以轉向,大宗商品價格將會繼續走低。在2022年高基數基礎上,2023年主要經濟體通脹幅度將會收斂,我國出口價格也將相應回落,對出口的支撐作用將明顯減弱。
(三)消費: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9.0%左右
2023年以來,消費出現了明顯反彈。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長10.6%,大幅好于1-2月的3.5%,也好于市場預期。但環比來看,3月社零增速為0.15%,較1月的0.31%和2月的0.67%均有回落,顯示出消費動能仍待穩固。
展望二季度,隨著疫情修復紅利釋放殆盡,而消費制約因素仍然較為明顯,預計消費環比增速仍可能回落,但由于去年4月、5月均為負增長,預計4月同比增速甚至可能沖破20%,上半年累計增速為9.0%,高于一季度的5.8%。
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支撐因素:一是居民消費傾向有所回升。2020-2023年一季度居民消費傾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4%、61.4%、61.8%、62%,呈逐年回升勢頭。央行調查顯示,一季度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儲戶占比為23.2%,較上季度上升0.5個百分點,回升至歷史水平50%分位。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80.56億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7%,這些均顯示居民消費意愿回暖。
二是政策繼續加大穩消費力度。4月初商務部表示,將著眼于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著眼于恢復和擴大消費,具體包括完善政策措施,疏堵點解難點;舉辦消費促進活動,聚人氣提信心;創新消費場景,擴融合優體驗;改善消費條件,強供給提品質等。政策仍有望對消費形成提振。
但制約消費恢復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一是由于消費意愿尚未恢復至疫前水平。央行調查顯示,一季度選擇“更多儲蓄”的儲戶占比為58.0%,較上季度的歷史最高點下降3.8個百分點,處于歷史97.5%分位位置。當季居民部門新增存款接近10萬億,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居民部門存款增速與貸款增速差為2008年以來最高,顯示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
二是消費能力尚未明顯改善。今年五一出行雖然火爆,但人均支出仍較2019年下降15.4%。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略有回落,但16-24歲人口失業率上升至19.6%,較上年同期高3.6個百分點。畢業季尚未到來,青年人口失業率已經上行至歷史次高水平,這預示著未來幾個月青年人口失業率仍有可能繼續沖高。此外,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1%,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同比增長4.6%。兩者均低于GDP名義增速5.5%,且前者高于后者,顯示收入分配格局仍有待優化。
(四)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5.8%左右
2023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略低于1-2月的5.5%。其中基建投資(不含電熱氣水)同比增長8.8%、制造業同比增長7.0%、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5.8%。
展望二季度,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左右,其中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3%左右,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2%左右,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3%左右。
1.基建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8.3%左右
一季度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8%,低于1-2月的9.0%和去年末的9.4%,但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一是隨著疫情影響消退,各地工程項目集中開復工,建筑業施工進度加快,景氣度持續攀升;二是地方政府項目儲備比較充足,且加快落地實施;三是財政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達35.7%,超過三分之一,基建方面相關財政支出同比增長4.5%,較去年全年加快3.2個百分點。
展望二季度,由于資金來源仍有保障、項目儲備依然充足,基建投資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8.3%左右。
一方面,資金來源有保障。以去年發行節奏為參考,并考慮到專項債前置發行的穩增長意義,預計二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將有所提速。隨著疫情消退,財政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的支出將大幅回落,用于基建的支出將會相應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會繼續發揮作用,成為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有效補充。
另一方面,項目儲備依然充足。近來,多地紛紛公布了第二批重大項目開工計劃,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以及新基建等領域,新一輪重大項目將加快落地。此外,新增專項債將在重點支持現有11個領域項目建設基礎上,適量擴大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
2.制造業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7.2%左右
一季度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0%,略低于1-2月的8.1%,也低于去年末的9.1%。一季度經濟修復更多體現在服務業方面,制造業受需求不足、利潤回落等因素影響,增幅逐漸放緩。
展望二季度,出口增速、產能利用率、利潤率等因素會繼續對制造業投資形成掣肘,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數回落,預計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速將會小幅回升至7.2%左右。
從需求角度看,二季度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仍然較大,而國內需求仍然不足,這將拖累制造業擴大投資的動能。
從供給角度看,一季度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由上季度的75.8%下降至74.5%,僅高于2020年一季度的67.2%,為疫情以來的次低水平。閑置產能較多,將會抑制制造業企業的投資意愿。
從利潤情況看,一季度制造業利潤總額下降至-29.4%,大幅弱于去年末的-13.4%,盈利情況不及預期,同樣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意愿。
從結構角度看,高技術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降至15.2%,相比去年末顯著降低了7個百分點。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0.9%,2011年以來首次低于工業增加值整體增速。外圍環境對中國中長期產業升級、科技突圍的不利影響值得警惕。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策加大對于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如產業政策繼續支持制造業改造升級和綠色制造工程,大力培育高技術制造業;信貸政策繼續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力度,為制造業新建和改造投資提供資金支持等。
3.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3%左右
一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呈現回溫跡象。銷售、投資、房價、預期等指標均有反彈。其中,在供需兩端政策帶動下,前期積壓的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將逐步釋放,帶動房地產銷售、拿地以及開發環節逐步修復。但房地產投資修復仍以“保交樓”為主要特征,房企新開工意愿仍顯低迷。
展望二季度,打破房地產“銷售弱—回款難—拿地下降—投資下滑”負反饋的難度仍然較大,但由于同期基數偏低,預計上半年開發投資同比降幅收窄至-3.0%左右。
從銷售端來看,一是低線非核心城市仍然偏弱。根據統計局數據,3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3.5%,但高頻數據顯示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長超過40%,兩者反差折射出低線非核心城市銷售仍然低迷。其原因,應同人口凈流出以及上一輪棚改貨幣化透支中小城市房地產需求有關。
二是居民加杠桿能力仍然偏弱。截至去年末,居民部門杠桿率為61.9%,連續第10個季度維持在62.0%左右。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1%,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同比增長4.6%,兩者均低于GDP名義增速5.5%,收入增速較慢將限制居民加杠桿能力。
三是居民對期房信心仍未恢復。今年以來,現房銷售與期房銷售的增速差繼續擴大,3月擴大至34.4個百分點,為去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顯示居民對于期房仍不信任。此外,當前二手房銷售強于新房銷售,房款在居民部門之間流動,房企通過銷售回款的壓力仍存。
從投資端來看,一是房企新開工規模偏弱。一季度房企新開工面積同比-19.2%,大幅弱于竣工面積增速14.7%和施工面積增速-5.2%,顯示房企對于下一階段仍不樂觀。
二是待售面積尚處于高位。一季度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47億平米,接近2017年中水平,待售面積同比增長15.4%,為2016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商品房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
三是民營房企面臨較大壓力。當前政策主張“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規模較小的民營房企仍較難獲得支持。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民間投資下降13.8%,下拉民間投資增速5個百分點。
(五)物價:CPI漲幅回落,PPI繼續通縮
1.CPI:預計上半年同比上漲0.8%左右
今年1-3月,CPI同比上漲2.1%、1.0%和0.7%,漲幅逐月收窄,主要拖累因素包括豬肉價格回落、輸入型通脹壓力減弱、核心通脹率偏低等因素。
由于CPI同比已降至歷史分位的15%位置,市場一度出現“經濟是否陷入通縮”的討論。實際上,無論以價格標準還是易綱行長歸納的“兩個特征,一個伴隨”標準衡量,當前經濟并未出現通縮。而市場對此的擔憂,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對于經濟復蘇強度和可持續性的擔憂。
展望二季度,由于食品價格大體穩定、輸入型通脹壓力繼續減弱、核心CPI回升偏慢,預計CPI仍將保持在低增長水平。
一是食品價格大體穩定。影響食品價格的關鍵因素是豬肉。今年以來,豬糧比始終處于6以下,養殖戶處于虧損狀態,但商務部2月底收儲之后未再進行第二批收儲。原因主要在于3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仍高達4343萬頭,為正常保有量的105.9%,產能仍然飽和。在這種情況下,官方對收儲保持謹慎,目的是促使產能去化,這種情況下,預計二季度豬肉價格仍然偏弱。
二是輸入型通脹壓力有所減小。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加息進程繼續演進,以及美歐國家逐漸進入衰退軌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明顯較前期回落。2023年全球通脹中樞大概率較2022年下移,IMF預計全球CPI將由2022年的8.7%下調至2023年的7.0%和2024年的4.9%,我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將持續下降。
三是核心CPI回升偏慢。一方面,汽車行業價格戰繼續,預計交通工具項仍然偏弱,青年人口失業率上升,將會拖累居住服務價格上升;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市場未出現歐美的緊張情況,服務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空間有限。
此外,二季度三個月的CPI翹尾因素分別為0.4%、0.6%、0.6%,低于一季度的1.4%、0.8%、0.8%,同樣會對CPI同比漲幅形成限制。預計上半年累計同比上漲0.8%,低于一季度的1.3%。
2.PPI:預計上半年同比下降2.2%左右
一季度PPI同比降幅分別為-0.8%、-1.4%、-2.5%,逐漸擴大至2020年7月以來新低,達到歷史分位的20%左右位置,同樣處于偏低水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以及國內需求端支撐不足是PPI不斷走弱的兩大原因。
展望二季度,預計這兩方面的拖累因素仍然存在,PPI仍將保持在偏低位置。
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回落。去年上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需求端回升和俄烏戰爭爆發等因素推動下逐漸走高,直到年中才見頂回落。今年以來,需求走弱的因素壓制了美元貶值和供給沖擊,導致大宗商品價格走弱,輸入型通縮已經取代了去年的輸入型通脹。
二是國內需求端支撐因素減弱。一季度房地產市場積壓需求集中釋放,帶動鋼鐵、水泥、玻璃等生產資料價格穩中有升,但隨著積壓需求釋放殆盡、接續需求略顯不足,地產投資修復速度或將放緩。與此同時,國內中下游需求受到消費偏弱抑制,生活資料價格同樣會環比放緩。
此外,二季度PPI翹尾因素分別為-2.7%、-2.8%和-2.8%,弱于一季度的-0.5%、-1.0%和-2.1%,對PPI同比繼續形成拖累,預計二季度PPI將繼續走弱,上半年累計同比-2.2%,低于一季度的-1.6%。
三、2023年二季度宏觀政策展望
(一)政策導向:推動“四個持續”
一季度宏觀數據整體好于預期,4?28政治局會議指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
但中央對于下一階段形勢仍偏謹慎,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因此,會議要求,要“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統籌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乘勢而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這一定調,基本上延續了去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神,并不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速,而是繼續將“質的有效提升”放在“量的合理增長”之前,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實現“四個持續”的有機結合。
在重點工作方面,會議部署了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恢復和擴大需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以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六個方面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與“恢復擴大內需”在位次上做了對調,反映出中央更加注重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并期望以此來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在擴大內需方面,會議提出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以及發揮好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
(二)財政政策:繼續發力,落實落細
政治局會議對財政政策的定調仍然是“加力提效”。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赤字目標上調0.2個點至3.0%,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大至3.8萬億,同時更加注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
一季度,財政收入62341億元,同比增長0.2%,完成收入預期目標的28.7%,完成進度較去年同期放緩0.8個百分點。一季度,財政支出達到67915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快于全年預算,預算執行進度為24.7%,較去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較好落實了前置發力的要求。分月度看,3月份,財政收入增速為5.5%,顯著好于1-2月的-1.2%;財政支出增長6.5%,較1-2月放緩0.5個百分點。
展望二季度,在經濟目標和赤字率等要素確定之后,財政政策將會繼續加力,推動鞏固經濟回升勢頭。
一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考慮到上半年是推動經濟恢復的關鍵時期,專項債需要保持較大發行力度,且去年專項債發行工作也基本集中在上半年,預計專項債發行將延續快節奏,新增額度大概率在上半年發行完絕大部分。
“準財政”工具或將作為后手適時啟用。一季度經濟穩步修復,短期內“準財政”工具擴容的必要性不強。鑒于“準財政”工具使用較為靈活機動,若后續經濟恢復不及預期或出現超預期沖擊,我國將再次使用“準財政”工具填補項目資金缺口。
二是著力推動擴大消費。財政部門將圍繞更好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積極完善政策措施。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包括及時安排相關的就業補助資金,幫助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多渠道支持穩崗擴崗,幫助企業留人招人等。
另一方面,支持增加適銷對路商品供給,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包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現有的資金渠道對家電“以舊換新”、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等予以支持,對于購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降低部分優質消費品進口關稅等。
三是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財政部近期表示,將在落實落細已經明確延續和優化實施的部分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的同時,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等的支持,增強稅費優惠政策的精準性有效性。預計后續或將出臺新的結構性減稅措施,為中小微企業、創新企業減負。
四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截至4月中旬,中央部門預算已全部批復,后續財政部將抓緊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并督促地方和部門抓緊將預算細化下達到下級財政或有關單位,確保資金早使用、早落地、早見效。同時,不斷推動財力下沉,加強基層“三保”保障,促進地方財政平穩運行。
(三)貨幣政策:力度回撤,節奏平穩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積極基調。貨幣、信貸、社融擴張速度都明顯快于GDP名義增速5.5%,為推動經濟運行好轉創造了良好環境。
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53萬億元,同比多2.47萬億元。3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比上年同期慢0.5個百分點。
進入二季度之后,結合貨幣政策委員會一季度例會和央行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等情況來看,預計貨幣政策將適度回撤,力求節奏平穩。
政策基調方面,一季度例會指出“要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調節”,去年四季度例會的表述是“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要精準有力”。總體上,不再強調“逆周期調節”,體現了政策適度回撤的立場。
信貸投放方面,在一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多增超過2萬億的背景下,一季度例會要求“保持信貸合理增長、節奏平穩”,力度相比去年四季度例會的“保持信貸總量有效增長”明顯下降。
利率方面,一季度例會要求“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相較于去年四季度的“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政策立場也有所軟化。
結構性政策方面,一季度例會要求“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而去年四季度的提法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繼續做好‘加法’”。同樣體現了政策力度回調、適時退出部分結構性工具的態度。在發布會上,央行補充指出,工具退出指的是中央銀行不再新發放資金,但已經發放的存量資金可以繼續使用,最長使用期限可以達到3到5年,工具的機制設計本身就是緩退坡的。
此外,針對“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并存”的問題,央行在發布會上指出,這是貨幣政策傳導時滯的表現。去年以來支持穩增長力度持續加大,供給端見效較快。但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效應傳導有一個過程,疫情反復擾動也使企業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時滯。預計央行暫不會對物價走勢作出政策響應。
(孫瑩對本報告亦有貢獻)
(本文作者介紹: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