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沈建光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得益于疫后重啟效應,一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溫和復蘇。但是,經濟復蘇前景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出口指標分化、消費復蘇放緩、資金空轉等問題凸顯。推動中國經濟從“疫后重啟”轉向“全面恢復”,在政策方面,財政政策特別是中央財政還有進一步發力空間。
本文首發于財經雜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達到4.5%,超出市場預期(4.0%)。其中,接觸性消費快速回暖帶動一季度社零總額同比回升至5.8%;3月出口大幅反彈也使得一季度出口實現了0.5%的正增長。數據公布后,投行等機構紛紛上調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部分預測甚至達到6.0%以上。
在筆者看來,得益于去年底新冠防控政策優化,今年初中國經濟有所修復,但是,復蘇力度較為溫和、內生動力依然不足。一方面,出口、消費、信貸等數據超預期背后有接觸性服務需求報復性反彈、基數效應等短期因素;另一方面,就業、利潤、投資、物價等數據仍然疲軟,特別是青年就業形勢嚴峻、民間投資低迷、通縮壓力加大,均指向內生動力偏弱。展望二季度,低基數下經濟數據同比將明顯走高,但真實恢復情況還需客觀分析、更應看環比數據,而下半年情況更取決于全球經濟和中國政策走向。
推動中國經濟從“疫后重啟”轉向“全面恢復”。在政策方面,財政政策特別是中央財政還有進一步發力空間。例如,降低企業負擔如社保和公積金費率,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現金補貼或消費券,推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提振微觀主體信心。
部分數據好于預期,但背后仍存隱憂
一季度,伴隨防疫政策放開、生產生活恢復,中國經濟溫和復蘇。其中,出口、消費、信貸數據表現亮眼。但是,超預期數據的背后還有諸多隱憂。
首先,出口大幅反彈,新興經濟體是主要支撐。3月出口金額(以美元計價)同比增長14.8%,遠超市場預期。一方面,對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出口加快。3月中國對東盟、非洲、俄羅斯、拉美出口合計貢獻了增速的七成以上;另一方面,機電、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回升。
不過,出口高增長或難以持續:一方面,工業出口交貨值(統計局口徑,反映當期生產)與出口(海關口徑,包含當期生產和前期庫存)增速背離。3月出口交貨值同比不升反降至-5.4%,表明3月出口高增受前期積壓訂單釋放帶動,未來或難以延續;另一方面,中國出口數據與部分地區進口數據分化加大。例如,一季度中國對越南出口與越南自中國進口金額相差近100億美元,為歷史同期新高(新加坡情況相似)。除統計口徑、計價規則不同,可能與部分商品留存在越南保稅區等有關,并非體現實際最終需求。考慮到美歐經濟滑向衰退、積壓訂單釋放完成、新興市場需求不穩等因素,出口前景依然承壓。
其次,社零增速回升,接觸性消費顯著回暖。一季度社零總額同比升至5.8%,其中1月-2月為3.5%,3月進一步反彈至10.6%。其中,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成為最大亮點。一季度,餐飲收入同比增速高達13.9%,住戶調查中教育文娛、交通通信等服務相關支出增速明顯回升,呈現出明顯的“疫后修復”特征。
但消費復蘇的背后存在三重隱憂:一是3月社零反彈受低基數影響較大。剔除基數影響看,3月兩年復合同比(3.3%)較1月-2月的(5.1%)回落。京東大數據也顯示,3月以來華東、東北地區受低基數帶動大幅反彈,其他地區改善并不明顯;二是消費復蘇勢頭邊際放緩。從環比增速看,1月、2月分別為0.31%、0.67%,表現尚可,但3月降至0.15%,為歷史同期次低水平(僅高于2022年);三是耐用品消費乏力。一季度,汽車類(-2.3%)、通訊器材類(-5.1%)、家電類(-1.7%)等耐用品消費均為負增長,大宗消費恢復還需時間。
再次,信貸表現強勁,居民貸款有所好轉。3月新增貸款3.89萬億元、同比多增7600億元,再創歷史同期新高。企業貸款持續高增的同時,居民貸款進一步回暖。3月居民貸款新增1.24萬億元,同比多增4908億元。其中,居民中長貸新增6348億元、同比多增2613億元,與房地產銷售好轉相符。
而信貸高增的背后凸顯三重問題:一是新增信貸中居民部門占比偏低。一季度新增信貸10.6萬億元,其中只有1.7萬億元流向居民部門(占比僅16%),居民信貸增速仍處低位;二是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改善。3月M2增速保持在12.7%,而M1增速回落至5.1%,兩者剪刀差進一步拉大,顯示資金使用效率偏低,企業信心有待扭轉;三是消費信心依然低迷。一季度居民存款新增規模高達9.9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表明居民儲蓄意愿仍強、消費信心較弱。
部分數據反映內生動力不足
盡管上述數據好于預期,但也有一些經濟指標表現乏力,特別是就業、利潤、投資和物價,這體現出經濟恢復并不平衡,內生動力尚需改善。
首先,青年失業率攀升,就業形勢依然嚴峻。3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盡管較1月-2月有所好轉,但仍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一季度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尤為值得關切的是,16歲-24歲青年失業率大幅攀升,3月已經達到19.6%,再創歷史同期新高。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預計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到1158萬人;另一方面,部分行業(互聯網、教培等)用工需求仍未修復,企業降薪或裁員消息層出不窮。
其次,企業盈利不佳,民間投資持續低迷。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降幅為21.4%,其中民營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更是達到23.0%。企業盈利大幅下滑,導致投資信心持續低迷。在此背景下,3月固定資產投資當月同比降至4.8%,1月-2月為5.5%。其中,民間投資當月同比降至0.4%,連續12個月徘徊在0附近,與國有投資(9.6%)顯著分化。
房地產投資是民間投資的主要拖累。3月房地產投資當月同比降幅擴大至5.9%,未能延續回暖勢頭。盡管竣工、銷售、資金來源等指標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新開工、施工面積降幅再度擴大至29.0%和34.2%,房企(特別是民營房企)拿地意愿較弱。統計局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民間投資下降13.8%,下拉民間投資增速5個百分點。當然,民間投資還面臨近期企業效益下滑、市場預期不穩等制約因素”。
再次,物價指標走低,通縮壓力有所加大。3月CPI同比降至0.7%,是2021年10月以來新低。受能源價格下降和車企降價促銷影響,工業消費品價格由2月上漲0.5%轉為下降0.8%,其中汽油、柴油價格分別下降6.6%、7.3%,燃油小汽車價格下降4.5%。同時,3月PPI同比進一步降至-2.5%,反映了企業已經在面臨通縮的壓力。
物價下行反映出供需恢復不匹配:一方面,供給能力恢復較快。伴隨國內生產逐步恢復,物流暢通保障到位,特別是豬肉等重點品類供給充足,體現為食品價格漲幅受限;另一方面,需求(特別是消費)恢復偏慢。三年疫情影響尚未消退,消費尤其是大宗消費需求回暖、向價格的傳導還需時間。此外,年初物價回落也受到季節性、輸入性、高基數等短期因素擾動。
從“疫后重啟”轉向“全面恢復”還需財政加力
綜上所述,得益于疫后重啟效應,一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溫和復蘇,接觸性消費、出口表現明顯好于預期。但是,經濟復蘇前景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出口指標分化、消費復蘇放緩、資金空轉等問題凸顯;同時,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修復,青年失業加劇、民間投資低迷、通縮壓力加大仍在制約經濟回暖。
近日,政策層已針對出口承壓、青年失業等問題及時做出針對性部署。4月25日-26日,國務院接連發布穩外貿、穩就業政策措施,包括穩定和擴大重點產品進出口規模、加大財政金融對進出口的支持力度、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鼓勵企業吸納青年人就業、實施2023年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等。
在此基礎上,宏觀政策還可以進一步發力,鞏固經濟企穩回升基礎。當前貨幣政策已經較為寬松,且資金使用效率、投資拉動效率下降,進一步寬松效果可能較為有限。因此,財政政策特別是中央財政還有積極加力的空間。
比如,鑒于我國企業和居民社保和公積金負擔較重,對勞動吸納多,積極合規交社保的企業進一步降低社保、公積金費率,不僅可以增加居民當期可支配收入,企業經營狀況也會帶動其消費性支出;同時,輔以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現金補助或消費券、推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對中小企業發放采購券等,也可以提振微觀主體信心,推動中國經濟從“疫后重啟”轉向“全面恢復”。
(本文作者介紹: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