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姚洋
來源:北大國發院
題記:2023年3月22日,北大國發院經濟觀察報告會第64期——“中國經濟的前景暨2023年兩會解讀報告會”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本場活動特別邀請到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北大國發院院長、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南南學院執行院長姚洋教授,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敏,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趙波共同解讀中國經濟的新征程、新挑戰與新改革。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主旨演講整理。
我想講三方面內容,分別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問題,中國今年的增長速度問題,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的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三年疫情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起伏很大,國際上也出現一些新動態,特別是美國企圖和中國脫鉤。這都讓大家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產生了疑問,甚至有人把現在的中國比作1990年代的日本。如果這個比喻是對的,中國也許也會遇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那樣的衰退。
林毅夫老師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證明,中國仍然具備增長的巨大潛力。從技術周期的角度看,我認為中國經濟事實上是進入了“黃金時代”。中國增長速度的前一個“黃金時代”是本世紀的頭十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
但是就技術角度而言,中國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從根本上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
中國過去幾十年,尤其是前一個黃金時代的經濟增長得益于我們的發展起點較低,有很多的傳統經濟可以模仿、追趕,很長時間內都在做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和技術相對密集一點的中高端制造業等傳統產業,但一直未能完全抓住新經濟帶來的引領性機遇,所以新經濟目前仍由美國占主導。
盡管如此,中國的新興互聯網企業一直在蓬勃發展,雖然還未成為世界性的主導力量,但也走到了世界前列。就這一較小范圍的產業而言,我們趕上了新一輪的技術周期。
美國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整個世界進入了低速增長甚至是發展停滯時期。因為他們用經濟學的方法去測量,發現技術進步沒有帶來經濟增長。我認為問題出在他們對技術進步的度量方法上。由于摩爾定律的存在,技術進步越快的行業,價格跌得越多,以此為基礎來度量經濟增長潛力有問題,因為技術進步不可能不帶來經濟增長,否則大家不會自發推動技術進步。我也懷疑一些經濟學家關于中國過去十幾年技術進步的估算,因為他們算出的TLP(全勞動生產率)是下降的,甚至趨近負數。我認為不太可能。我們的微觀主體還有那么多的科研投入,不太可能沒有產出。
這一輪技術周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人工智能、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物醫藥。在這四個領域,中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世界前沿,生物醫藥稍差一些,也基本趕上了。這大概是中國第一次全面地站在世界技術前沿上,并且在其中一些領域還擁有絕對的領先地位,甚至形成了碾壓式的優勢。
比如新能源領域,太陽能是世界能源轉型的重點,相比核能有很大優勢,而中國在這方面具有碾壓式的優勢。中國本土生產的太陽能設備在全世界的占比已超過70%,國外很多太陽能電池企業都已被中國收購,中國企業已經基本壟斷這一行業。
在AI(人工智能)領域,我們盡管在核心技術方面還落后于美國,但差距不太大,在一代以內,相信我們通過努力就可以趕上。但是大家不要只盯著核心技術,事實上中國在AI的應用方面已經領先世界其他國家,比如在智慧城市領域,我們絕對是一騎絕塵,把別的國家甩在后面,說明我們在圖像的識別處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的優勢更加明顯,已經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2021年和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都占到世界的60%以上,今年我們的銷量可能會達到一千萬輛,在世界的占比還會增加。歐洲計劃在2035年停售燃油車,但它們的電動車產業想要在那之前趕上中國的難度非常大。
中國經濟2023年的增長態勢
兩會之后,政府新班子的建立給我國政策環境帶來了穩定性和可預見性,這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政策的制定會更加穩定,執行會更加堅決。李強總理說,我們要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決策。可以預見,今后政策的制定應該會更加理性化、合理化,執行落實會更加有效。
所以,制度環境方面會有很大的改善。
今年頭兩個月的開局不錯,投資增長的態勢比較好,制造業投資也在逐漸恢復。我個人判斷,投資為今年GDP貢獻的增長率將達到2%,去年是1.5%。
消費方面,房地產跌幅在縮小,今年有望止跌。房地產占GDP的比例很大,去年房地產增加值下跌5.5個百分點,如果不下跌,我們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是4%,而不是3%。房地產是長鏈條行業,除了建筑,還有裝修、家用電器、裝飾材料等等。如果房地產能止跌,甚至復蘇,就會帶動消費的重啟。
現在看來,今年一二月份消費的增長態勢盡管不太穩,但也不差。央行配合經濟的復蘇剛剛降息,我相信央行未來的政策會隨著經濟態勢的發展繼續適度調整。總體而言,今年央行政策會比較寬松適度。
財政不用多說,一直在加力。
算下來,今年消費有望增長6%-7%。過去正常年景的消費增長是7%-8%,如果消費增長6%,給GDP增長的貢獻就是3.3%,如果7%,貢獻就是3.8個百分點,這樣加起來,今年的GDP增長速度大約在5.3%-5.8%。這是我的預判。
外部環境的變化
今年,發達國家進入了衰退期,可能是淺衰退,但如果美國真的爆發金融危機,衰退程度就很難說。以往的經驗表明,發達國家暴發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實際影響并不大。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期間,中國反倒一枝獨秀。當然,這和我們的政策刺激有關。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就應該刺激,所以今年如果需要,我們肯定還是會有刺激政策。所以在我看來,如果發達國家暴發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應該也不太大,只是心理作用經常使我們夸大影響。
俄烏沖突已持續一年,對中國的不少企業的供應鏈有一定影響,尤其是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影響較大,但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并不太大。去年我們一直擔心糧食供應會受影響,迅速加碼國內的糧食生產。過去一年我們的通脹率依舊極低,食品價格也未上漲。中國是大國,吸收國際沖擊的能力比較強。
還有一個大家都很擔心的問題是中美技術脫鉤。美國想和中國在技術領域進行脫鉤,這是事實,而且在不斷加碼。不斷加碼是由于他們過去的脫鉤措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增加芯片領域的投資,并且美國也清楚脫鉤對自身的損害,所以不想讓制裁范圍太大,采用“小院高墻”的策略。
對中國而言,制裁的影響相對可控。比如,實體清單上的中國企業已經有640多家,中國全部企業的數量是一千多萬家,占比極其有限,中國經濟整體層面受到的影響微弱。當然,在高科技芯片等“小院高墻”的重點領域確實受到一些影響。
一個國家在技術上替代另一個國家只能是“換道超車”,而非“彎道超車”。例如我們的電動汽車就是通過換一個賽道超越西方,而不是在同一個賽道上做得更好。國外傳統汽車巨頭依仗技術優勢雄厚,不愿放棄原來的技術,不愿切入新賽道,最終很可能勢弱,甚至消亡。
現在美國跟我們打芯片戰爭,最近又加碼,要求美國企業以及享受美國聯邦政府“芯片制造補貼”的外國企業給中國賣芯片每單都不能超過規定上限。這個限制明顯更嚴,意味著我們實體清單以外的企業購買指定企業的芯片也都要受限。這對我們的影響會加大。然而,就技術發展而言,現在是電子芯片,下一代可能是光子芯片。在光子芯片領域,中國已經身處世界第一陣營。光子芯片通道容量更大、能耗更低,非電子芯片所能比擬。如果光子芯片有朝一日量產,電子芯片就會完全落伍。很大可能性是光子芯片在五年之內實現GPU的商業化,十年之內實現CPU的商業化。果真如此的話,中國又會通過新辟賽道而超車西方。
因此,即使在中美競爭最激烈、美國對我們“卡脖子”最嚴重之時,我們也不要失去信心,路在腳下,且仍然寬廣。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