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徐王嬰
陽春三月,北京。
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的記者會上,李強總理再提浙商“四千精神”,猶如一陣春風來。總理的話音,令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大地感受到了盎然春意。
“四千精神”,是浙商群體的精神圖騰,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所有民營企業奮發向前、敢拼敢闖的集體寫照。正是靠著“四千精神”,浙商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成長為中國第一商幫。
為什么是浙商?為什么是浙商“意象”了中國民營企業族群,寫照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
浙商的“草根性”,點燃了民本經濟的“星星之火”
中國商幫歷史悠久。數百年前,就有晉商、徽商、潮商等十大商幫的活躍與興衰。
晉商、徽商等近代商幫衰落之后,以浙商為代表的現代商幫為何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快速崛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浙商的草根性:
45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激活了浙江大地成千上萬“窮則思變”的“泥腿子”們,他們“敢闖、敢冒”, “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點燃了個私經濟、鄉鎮企業的“星星之火”……
其實,早在改革開放之前,“草根”們的創業夢想就已蠢蠢欲動。
上世紀70年代初,橫店的“掏糞漢”就已領著鄉親們盤下當地一家瀕臨倒閉的繅絲廠;蕭山24歲的“打鐵匠”變賣了全部家當創辦起農機廠;杭州筧橋30歲的“農家女”帶著村民們創辦了絲綢廠……到了1978年,原本潛伏“地下”的商業力量開始登臺亮相。徐文榮開啟了率領橫店人大刀闊斧的創業歷程,如今橫店集團已是總資產近900億的超大型民營企業;沈愛琴則與全廠員工滿世界跑推銷,而今由其女兒接班的萬事利集團已成為中國民營500強企業;魯冠球則在1979年開始專攻“萬向節”,此后憑著小小的萬向節,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第一家進入國務院試點企業集團的鄉鎮企業……
誠然,改革開放45年來,浙商從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到踏
出國門“買賣全球”,從首批民營航空公司開航到首條民營控股高鐵開通運營,從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到世界級企業頂天立地……他們憑借一股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弄潮兒”精神和“四千精神”,開啟全國民營經濟之先河,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創業傳奇……
有數字顯示, 2022年浙江經濟總值(GDP)77715億元,同比
增長3.1%。其中浙江民營企業增加值15385億元,比上年增長5.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3%,貢獻率達83.2%……
毫無疑問,由“草根”浙商率先點燃的“民辦、民營、民有、
民享”的民本經濟,其“星星之火”已然是“燎原”之勢。
浙商的“游牧性”,譜寫了“地瓜經濟”的傳奇詩篇
從古時的“無寧不成市”,到今天“無浙不成市”的傳說,浙商都是最具“游牧性”的商幫。
有數據為證:改革開放以來,浙商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在全國各地投資創業的浙商超過了600萬,還有近200萬浙商走出國門,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生逢其時的浙商,不僅得益于“江南地氣暖”的先發優勢;還有吸天地之靈氣、藤曼四處延展的“地瓜經濟”。
在政策支持下,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商機。而浙商,也成為全國各地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股中堅力量。比如,上海2021富豪榜上,排名前10位的富豪中有5位是浙商;又比如安徽陽光電源創始人曹仁賢、深圳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濤等都是浙江人。另有報道顯示:截止2022年上半年,在江蘇投資的浙商,其市場主體達146.38萬戶、總投資額超2萬億元;截止2019年,在疆浙商達26萬人,累計投資超過5000億元……還有正泰在德國的太陽能工廠、華立在泰國的羅勇工業園區、紅獅集團在老撾等四國的水泥項目、錦江集團在東南亞的綜合電廠等等,地瓜的藤蔓早已延伸到世界各地。
是的,素有“東方猶太人”之譽的浙商,譜寫了“無浙不成市”的傳奇,打造了遍布海內外的“義烏市場”“浙江村”“溫州村”;并實現了浙江市場的迭代更新、轉型升級……
新年伊始,借著浙商 “包機出海”的東風,浙江部署實施創新、改革、開放三大領域的三個“一號工程”。其中,“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被廣大浙商寄予了良好的期望。
因為,與其說是地瓜經濟的“藤蔓”拓寬了浙商發展與騰挪的空間;不如說,浙江政府對民間力量的鼓舞與利用,對改革開放的堅持與深化,對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與優化,是浙商得以持續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浙商的“革新性”,走出了迭代升級的“嬗變”之路
如果說,“停不下來”的改革精神,是浙江得以實現跨越發展的永動機。創業不停、創新不止,則是浙商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從草根浙商到數智浙商、創新浙商的成功密碼。
依靠“行商天下”積累第一桶金的 “草根浙商”們,以貿帶工、“前店后廠”地“點火”浙江制造業,至2003年之前形成了諸如溫州皮鞋、打火機,嵊州領帶,義烏襪子,寧波家電等塊狀特色產業。進而帶動了諸多浙江小商品市場的繁榮。
但“8億件襯衫才換回一架空客、10億雙襪子才能換回一架波音”的“低端”與“末梢”,畢竟不是浙商制勝的王道。為此,浙江在20年前就提出了“八八戰略”,開啟了 “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四換三名”工程;浙商也由此開啟了轉型升級戰。
也是這個時候,浙商的隊伍里注入了“浙大系”、“阿里系”、“海歸系”等新鮮血液。比如杭州立昂微電子的王敏文、寧波江豐電子的姚力軍、錦浪科技的王一鳴,他們率領著企業深耕半導體、光伏逆變器領域,突破多項技術壁壘,解決“卡脖子”難題,成為細分行業的領軍企業;比如領跑科技的朱江明、每日互動的方毅、遙望科技的謝如棟等等,他們不斷探索新源汽車、數字經濟、直播電商等,在新經濟領域風生水起。
一邊是科技型、新經濟新浙商的不斷涌入;一邊是諸如李書福、南存輝、汪力成、王水福等“不倒翁”的 “與時俱進”。“常青樹”們不斷地“自我革新”,演繹了浙商群體迭代升級的壯麗詩篇。
比如西子聯合控股集團的王水福,在40多年的創業歷程中,他率領企業從生產農機配件到電梯、鍋爐,再到核電設備、航空部件、深海電機,實現了從“浙江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
正是許許多多善于創新突破的浙商,跨越了轉型升級的萬水千山,推動了浙江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進而推動浙江邁入了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浙商的“先進性”,展現了“兩個先行”的“頭雁”風采
猶記得,胡慶余堂的“關門弟子”,中國青春寶集團的創始人馮根生曾多次提起胡慶余堂的“戒欺”匾額,并說:“誠信戒欺是我的規則,也是浙商精神的靈魂。”
是啊,“義利并舉 、經世致用”的浙東事功學派深深影響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浙江商人。而“誠信戒欺”、“義行天下”,也成了浙商普遍遵循的信條。
2020年疫情發生后,遍布世界的浙商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情系故里、回報桑梓”和“大愛無疆”的動人故事。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浙商企業捐贈超萬元的達7300多家,捐贈過百萬元的400余家,捐贈過千萬元的50多家;浙商企業設立基金和捐款捐物累計已超33億元,其中設立基金14.57億元,捐款捐物總額18.65億元。
而當浙江省工商聯發出“同心共富”的倡議,浙商可謂是“一呼百應”。他們爭先恐后地投身山區26縣和海島縣高質量發展、“萬企興萬村”行動、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等活動。他們一方面構建員工共富生態,讓員工變股東,切好共享“蛋糕”;一方面以產業為引領,并以產業幫扶的方式,積極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上下游產業鏈生態,做大共富“蛋糕”。
比如,花園集團董事長邵欽祥40多年如一日,堅持“以工強村”,將花園村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打造成擁有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家上市公司的美麗富饒的“大花園”,帶動了數以十萬計的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又如,娃哈哈集團截止2021年,先后在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的17個省市,投資86億元建立了72家分公司,占總量的近四成;直接吸納當地人口就業近13000人,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119多億元、利稅377多億元,有力拉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毫無疑問,植根于民間的文化覺醒,才是浙江“兩個先行”最內生的底蘊。如是,以“四千精神”和“誠信戒欺”、“義行天下”為文化底蘊的浙商,才是真正推進浙江“兩個先行”的排頭兵和生力軍。
又到“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春耕時節,在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重提“四千精神”,對浙商來說,無疑是一種初心的回望、更是一種力量的蓄積。
是的,回望“草根”創業的初心,用浙商迭代升級而來的新動能,鋪展“地瓜經濟”的藤蔓,并在發展中不斷詮釋浙商精神,浙商,一定能夠扛起浙江“兩個先行”排頭兵的獵獵旌旗,迎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無邊勝景!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作家。浙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浙商總會浙商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企業成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