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黃益平
擴大投資不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穩增長的作用,還能為長期可持續增長打下基礎,可謂長短兼顧、一舉兩得
投資是國內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把“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放在重要位置,指出“著力提高投資效率,促進投資規模合理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增強投資增長后勁”。這表明,擴大投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接下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重要力量。
通過優化結構,投資可以成為連接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結合點,兼顧短期穩增長、長期轉模式的政策目標。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做好經濟工作的政策導向依然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而宏觀經濟政策穩增長最為直接的機制就是通過投資渠道,財政政策可以直接增加公共投資,貨幣政策則可以刺激企業投資,通過加大投資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對于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奮進新征程,要實現既定奮斗目標,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因此,無論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至關重要。一些經濟條件的改變,要求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更加重視創新活動與國內需求,更加追求增長的質量和生產率的提升。這不僅要求形成有利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制度環境,而且對投資發揮作用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努力增加制造業投資,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以效率更高、結構更優的投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牽引力。
無論是改善傳統產業,還是孵化新興產業,都需要大量高質量投資實現。短期擴大投資穩增長,可以讓更多資金投向能夠支持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領域。一是發展高端制造業,既要改造傳統制造業,也要投資先進制造業;二是對重點領域補短板,補齊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態和民生基礎設施方面的一些短板,打破制約經濟效率提高的瓶頸;三是需要前瞻布局、適度超前投資新基建,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這樣一來,擴大投資不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穩增長的作用,還能為長期可持續增長打下基礎,可謂長短兼顧、一舉兩得。
投資要增加,更重要的是投資效率要提高,最終要有利于形成新增長動力并助力實現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在保證投資規模合理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結構。這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條件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既要實現公平競爭,又可以在業務重點上適當分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可以由政府規劃、國有企業牽頭,其它投資項目要更多發揮市場與民營企業的作用,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形成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的合力。
展望未來,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就能進一步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既為擴內需、穩增長注入動力,又為調結構、促轉型奠定基礎。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