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張濤
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2023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依然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之防疫政策的持續優化,相應干擾經濟恢復正常運行的外生性影響因素在2023年應該不會再對經濟持續產生羈絆,經濟更有可能恢復本應有的增長軌道。正因如此,我們認為宏觀調控不能被兩個模糊認識所干擾。
第一個模糊認識,2023年經濟增速只要回升至5%左右,就算是恢復正常。
對此,我們的測算結果是,受2022年低基數效應和防疫優化的疊加影響,2023年經濟一旦恢復正常,增速不應低于6%。
按照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全年的服務業支出為基準測算,截至10月末,我國服務業支出的既有缺口已有7%左右,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疫情多點散發和嚴格的防疫措施,令經濟正常運行的物流、人流等受到嚴重地壓制,那么伴隨“優化二十條”和“新十條”等防疫政策的持續優化,服務業本身就會恢復,按照服務業55%的經濟占比測算,僅7%服務業缺口的修復就能夠拉動GDP增速3-4個百分點,若綜合考慮線下服務業恢復會對沖一部分線上行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服務業支出的修復就能拉動GDP3個百分點以上。
由此,僅從一點,2023年經濟一旦完全恢復,經濟增速就不應低于6%,從政治局會議明確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宏觀要求來看,服務業支出的完全恢復是在宏觀層的預設目標內。
第二個模糊認識,防疫優化后,經濟恢復不需要政策的額外發力。
對此,我們的認識是,政策一定要額外發力,尤其是財政支持政策要更加果斷和靠前,而且力度要更大。
雖然疫情以來,宏觀層持續實施“穩”和“保”措施來幫助微觀經濟主體盡可能降低損失,但我們也因客觀地認識到,三年疫情給微觀經濟主體造成了嚴重地沖擊,各類主體的經濟預期近乎下滑至谷底,我們測算的結果顯示,剔除調減免稅政策因素之后,從稅收增長下滑情況來推算,目前我國的稅基較疫情前基準水平下降了15%。在如此巨大的損失下,單純依靠防疫優化,微觀主體的自修復,是很難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恢復的。
另外,經歷三年疫情沖擊后,不少微觀主體的信心已經十分薄弱,在此種環境下,僅僅通過融資性的支持措施是很難實現扭轉的,因為融資性支持本質依然是微觀經濟體的債務負擔加重。因此,想盡快扭轉微觀經濟主體預期和信心,就需要讓微觀主體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政策實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策幫扶,政策上就只能倚重財政支出政策,因為微觀主體不需要償還財政支持資金的。當然這會階段性增加政府債務,但是從涵養稅基與恢復國民經濟循環的角度看,財政收支的持續性實際是改善的。
因此,我們建議:一是,明年增發1-2萬億特別國債扶持受疫情嚴重沖擊的企業,員工和家庭恢復正常運行和生活;二是設立專項財政資金,用于激勵微觀經濟主體保持和新增結業崗位;三是在既有的財政貼息等擔保救助基礎上,大幅度增加財政的直接救助。
鑒于疫情三年來,令經濟運行經歷了史有罕見的波折,包括宏觀層、經濟主體在內都需要認真總結,尤其是在認識上一定要輕裝前進,結合政治局會議明確的目標與政策基調,我們認為,務必要擺脫上述兩個誤識的干擾。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職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本專欄觀點與所屬單位無關)
責任編輯:宋源珺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