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沈建光
鄉村振興已成國家戰略,金融服務是鄉村振興重要一環,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農村金融面臨發展短板,既有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滯后、產品創新和抵押擔保不足等因素,又有制度保障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金融服務供應鏈與農村產業供應鏈在“人-客戶、貨-產品、場-渠道”的聯動,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沒有有效利用。隨著供應鏈金融科技的發展,農村金融將迎來金融供應鏈與產業供應鏈“雙鏈聯動”的新階段,也將成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在《北大金融評論》上撰文指出,在雙鏈聯動中,金融服務供應鏈是金融服務的延展和積累,向服務對象供應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形成金融服務鄉村產業經營發展的正向循環。鄉村產業供應鏈則是通過生產經營與金融服務的高效對接,鄉村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形成拓展生產經營的正向循環。
全面鄉村振興下農村金融發展壓力陡增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任務與目標,進一步打開了農村金融業務的發展空間,但對于農村金融業務本身發展相對滯后的金融機構而言,這也增加了“三農”金融服務的壓力和挑戰。
農村金融服務本已存在短板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長期以來面臨有效供給不足、供需缺口較大的問題。在農村金融發展實踐中,由于農戶、涉農小微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長期存在著貸款主體現金流不穩定、貸款主體的信息收集難度大、財務報表不規范、抵質押物缺乏等問題,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壓力大,貸款能力和意愿均受到了極大抑制。我們對各地農村中小銀行的調研顯示(共415份問卷),超過50%的農村中小銀行認為貸款主體信息收集難度大是首要障礙、現金流不穩定是制約農村金融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
體現在宏觀數據上,我國涉農貸款余額2021年末雖已達到43.21萬億元,但同比增速仍處于近年來低位,占各項貸款比重更是持續下降;農村居民人均貸款獲得量不足城鎮居民的50%,農業的企業貸款余額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企業戶均貸款獲得量都顯著低于工業和服務業。
鄉村振興戰略更需要金融服務支持
2021年4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鄉村振興促進法》,全面鄉村振興已成為我國的法定戰略,并建立了嚴格的鄉村振興落實考核機制。在金融領域,金融監管部門從組織體系、產品服務、政策支持、評價考核等多個方面,對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二是健全農村金融產品體系,明確將普惠金融重點放在鄉村,積極發展農戶信用貸款、農業保險和再保險等服務。三是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引導持牌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科技與農村金融規范發展強化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四是完善保障考核體系,在近年來持續的差異化存款準備金、不良貸款容忍度和財稅支持政策外,2021年6月,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發布《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要求對金融機構服務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量化考核。
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根源在于金融供應鏈能力不足
從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相互依存的框架來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滯后的原因是,金融機構的農村金融服務供應鏈在貸前貸中貸后的各個環節缺乏有效聯動,農村金融供應鏈與鄉村產業鏈缺乏有效協同。
農村金融發展需要從整個供應鏈來理解
已有研究和政策將農村金融發展緩慢、供需缺口持續較大的原因歸為四個方面。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不高,商業可持續性不夠;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多層次市場建設和機構建設滯后,產品創新不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信用信息體系不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素養教育不足等。
這些確實都是具體的影響因素,但不夠深入和系統,農村金融發展滯后需要放在“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這個大框架來理解。事實上,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是涉及“產品設計-資金供給-營銷獲客-風險決策-交易支付-貸后管理”的全鏈條。上述認識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源,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政策建議大都是碎片化和割裂的,難以帶來系統性改變。
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關鍵在于金融供應鏈存在缺失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滯后的實質在于,現有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供應鏈既存在流程缺失,又存在協同缺失。以信貸業務為例,產品設計、資金供給、營銷獲客、征信審批、風險定價、交易支付、客戶運營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不足。比如在產品設計環節,缺少適合農民和農業的信貸產品,也缺少創新信貸產品的能力;在營銷獲客環節,缺少線上和線下全渠道觸達客戶和精準化挖掘客戶需求的模式;在風險定價環節,缺少抵質押物等風控抓手;在客戶運營環節,缺乏留客、活客的思維和工具。各個環節的能力不足共同作用,導致金融供應鏈的缺失問題越加嚴重。
農村金融服務供應鏈存在缺失,直接影響金融服務中資金流、信息流和數據流的交互,最終制約了農村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效率。不少金融機構已經意識到通過數字化轉型來促進金融服務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良性交互,但是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銀行,大多數城商行、農商行的數字化轉型面臨不少挑戰。我們對415家農村中小銀行的調研顯示:接近40%的農村中小銀行高管認為,當前的業務理念和邏輯難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要求,組織形態、技術能力、人員素質等也都是數字化轉型推進緩慢的主要壁壘。
農村金融供應鏈缺失的根本在于缺乏與鄉村產業鏈的協同
農村金融服務供應鏈存在缺失的源頭不在金融行業,而在金融供應鏈與鄉村產業鏈缺乏協同。和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各項發展都比較滯后:鄉村產業鏈、鄉村治理、鄉村基礎設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難為缺少實體經濟的“無米之炊”。例如農產品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往往存在不匹配,農村信貸服務只能考慮農戶“種”“養”這個單一環節的風險,無法獲取農產品在“運”和“賣”等諸多環節的增量信息,而農產品的存量信息也由于缺乏有效存儲手段而無法有效沉淀。這也是近年來一些銀行機構在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時,將完善和整合鄉村產業鏈作為業務突破口和核心競爭力的原因所在。
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當前很多金融機構也都沒有建立金融業務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機制。我們對415家農村中小銀行的調研顯示:僅有1/3的農村中小銀行專門規劃并明確了與數字鄉村治理融合發展的任務及目標;1/3的農村中小銀行僅日常參與部分數字鄉村治理工作;還有1/3并沒有參與到本地的數字鄉村治理中。
作者: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朱太輝(京東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張彧通(京東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