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庚南
自國務院5月31日印發《關于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出臺33條助企紓困一攬子政策以來,各地、各層面都相繼出臺了貫徹落實措施,并對政策落地情況采取了各種形式的督導。轉眼一月已過,政策落地效果如何?
從反饋的情況看,訂單不足、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現金流匱乏等仍是目前實體企業面臨的突出困難;至于融資問題,盡管融資難的呼聲從未停止,但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卻是當前基層反映的一個共性問題。這一問題提給金融部門,本身似乎充滿了悖論:“牛兒不喝水,豈能強按頭”?實體企業有效需求不足,銀行總不能硬塞錢給企業吧?
但是,這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金融部門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難道金融部門真的無所作為嗎?
何謂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對此并無權威解釋。按照一般的理解,有效信貸需求是既能滿足國家信貸政策,又能滿足當前銀行貸款條件及風險偏好的實體企業對信貸的真實需求。實際上,從不同角度看,對有效信貸需求的認知是存在明顯差異性的。
從貸款供給者看,有效信貸需求是指貸款“有市場、有效益、不挪用”,能夠“放得出、收得回”的那部分貸款需求。銀行機構基于對借款者相關信息的審查,認為貸款符合自身信貸準入條件、貸出后預期不會形成不良貸款,那么這筆貸款需求是有效的。但是否真的有效,顯然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審批的素質高低、是否存有道德風險等,也包括市場形勢的變化。實際上,過度授信、“壘大戶”、以票沖規模等也是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的表現。
從貸款需求者看,有效信貸需求則是貸款有真實用途、有可預期的現金流、資金投入有產出,“借得起(利率適當)、還得出(有現金流)、有效益(有利潤)”,應該是基本評判標準。當然,個人消費貸款則是另一種邏輯,但也應基于借款人可支配收入及預期。
從宏觀角度看,有效信貸需求表現為信貸供給與貨幣供給的適應度。有效的信貸需求應服從于宏觀貨幣信貸總量的適度性與結構的合理性要求。實際上,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本身存在供給適度性問題。微觀層面所反映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宏觀上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的適配性問題。理論上,信貸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強弱變化,決定了信貸供需均衡的數量與價格,反映了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的有效性。
實際上,宏觀與微觀的認知會存在時空上的不對稱,表現為順周期與逆周期的關系。符合微觀的有效貸款需求,在宏觀上未必能保障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和結構合理。在經濟上行期(或通脹時期),宏觀貨幣信貸調控趨向于防止投資過熱。這一時期,微觀層面的順周期性表現為投資需求旺盛,有效信貸需求充分;相對于宏觀貨幣供給的適度性,這其中一部分有效信貸需求未必能得到滿足;在經濟下行期(或緊縮時期),微觀主體風險偏好下降,投資意愿不足,反映到信貸層面或為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而宏觀層面,從穩經濟的角度出發,貨幣供給的逆周期性特征明顯,宏觀上對信貸有效需求的認知顯然會大于微觀層面的信貸有效需求。
目前信貸供給的狀況實際上反映了宏觀與微觀、逆周期與順周期、信貸供給端與需求端,在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三重壓力疊加疫情反復、國際局勢動蕩等因素沖擊情況的矛盾。
宏觀上,配合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宏觀貨幣政策要“靠前發力、適當加力”。要通過穩健、寬松的貨幣政策,運用逆周期、跨周期政策工具,引導和推動有效信貸供給增加,實現“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以激發市場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促進市場投資和消費增長。但宏觀逆周期與微觀順周期的矛盾導致“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并不順暢,表現為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增長與貨幣政策導向的不匹配。一方面,廣義貨幣M2增速仍明顯超出(GDP+CPI)、工業用電量增速。另一方面,狹義貨幣M1增速維持低位,環比進一步收縮。5月份M1同比增長4.6%,較上月降低0.5個百分點,而M2增速繼續走高,同比增長11.1%,環比上升1.1個百分點,M1、M2的剪刀差(M2-M1)仍維持高位,且進一步走闊至6.5個百分點,為2020年2月份最高。總體反映為市場投資機會減少,即期有效需求下降。
微觀層面,無論是信貸供給端還是需求端,面對“三重壓力”和疫情反復、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導致的經濟發展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的上升,避險、求穩的順周期性特征表現明顯。一方面,疫情等不確定性對經濟主體預期產生嚴重影響,抑制了實體經濟投資意愿,降低了實體企業資金需求意愿;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總體上呈現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映射到金融體系,表現為銀行體系出現一定程度的“資產荒”,銀行機構風險偏好和容忍度總體趨降,因找不到合意的“資產”而信貸供給意愿降低,表現為信貸投放結構失衡的問題。在“資產荒”情況下,這種失衡或有效信貸供給不足表現為:一是銀行機構將信貸資源過于向基礎設施,爭搶基礎設施“蛋糕”,導致結構性的信貸有效供給過剩與不足并存的局面。二是通過不斷降低貸款利率,爭奪小微企業領域的優質客戶(包括以低利率置換他行抵押貸款等低風險資產),形成大銀行下沉“掐尖”及“內卷”式增長。數據顯示,目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已普遍進入“3”時代。三是通過票據融資“以票沖貸”,形成資金在體系內空轉。5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1.89萬億元,同比多增3900億元;而票據融資新增7129億元,同比多這增5591億元。可見,“以票沖貸款”現象非常突出。
顯然,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并非絕對的,而是一個相對概念。宏觀上,是相對于有效貨幣需求而言;微觀上,是相對于現有機制、范式下的金融供給而言的,包括現行金融供給的門檻、模式乃至定價。
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把貸款增長慢歸結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宏觀上,我們需要審視貨幣政策由“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路徑,弄清楚當前在融資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總量性還是結構性問題。關鍵是如何推動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結構化的貨幣政策顯然是理性抉擇。微觀上,除了從信貸需求端入手,通過穩定政策預期、增強實體經濟信心,著力暢通貨運物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外,還需從信貸供給端入手。
一是在供給理念上,要強化逆周期思維。面對當前經濟面臨的超常困難和問題,作為金融部門應樹立起逆周期管理理念,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降低門檻,降低資本預期目標。應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和風險總體可控原則下,適當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適度調整信貸制度與流程。
二是在供給模式上,要動態優化風控模型。面對當前經濟形勢下實體企業經營指標的變化,原有模型應做出適應性調整。特別是疫情之下企業因訂單減少、營業收入下降,在續貸時不能機械地沿用原有的模型。采用計算機審批的,則應對原有的計算機審批參數做適應性調整。
三是在定價上,要通過適當降低利率以激發融資需求。要通過優化負債結構,提高風險定價能力,為最大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拓展空間,通過價格的調整激發量的擴張,推動融資需求由高定價銀行向低定價銀行遷徙,也包括通過產品的創新創造新的信貸需求,以緩解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宋源珺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