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任澤平:蘇州如何成為“全球工業大市”?

2022年06月02日09:35    作者:任澤平  

  意見領袖丨任澤平團隊

  原標題:蘇州制造:如何成為“全球工業大市”?

  導讀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全球競爭力僅次于德國,強大的制造業背后是眾多以“制造業立市”的城市,其中蘇州更是全球工業大市,蘇州制造成為一張名片。

  蘇州為什么被稱為“全球工業大市”?1)蘇州規上工業產值全國第二,工業的核心支撐力是制造業,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98%,高于深圳、上海,經濟基礎扎實。2)規上工業產值前五大產業中有四個為高端制造業且呈產業集群式發展,分別是計通電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3)制造業實現行業大類全覆蓋,制造業行業中類、行業小類覆蓋率分別達90.4%、79.3%。

  蘇州如何成為“全球工業大市”?“全球工業大市”的背后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撐,蘇州制造業成功的秘訣在于“有為政府+市場化導向”的有機結合模式,“長三角區位優勢+制造業歷史積淀+對制造業的長期堅守+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促成蘇州制造業規模日益壯大,同時,政府發展意識超前,提前布局制造業向“質造”“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打造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等創新集群,推動制造業由“大而不強”轉向“又大又強”,從而躍升“全球工業大市”前列。

  目錄

  1 蘇州:全球工業大市,規上工業產值破4萬億

  2 蘇州如何成為“全球工業大市”?

  2.1 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滬蘇同城化機遇,承接上海制造業資源溢出 

  2.2 擁有深厚的制造業積淀,長期堅守制造業根基

  2.3 精準把控趨勢+提前布局,推動制造業向“質造”“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2.4 重視打造高水平創新集群,為制造業提供內生動力

  3 啟示:堅守制造業、積極融入區域一體化、推動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聚力打造創新集群

  正文

  1 蘇州:全球工業大市,規上工業產值破4萬億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制造業行業大類占工業行業大類的75.6%,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制造業規模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全球競爭力僅次于德國,強大的制造業背后是蘇州等以“制造業立市”的城市。

  在國家統計局41個工業大類中,制造業以31個占據75.6%的比重。中國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4%,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高于實際GDP8.1%的增速,是中國經濟長期崛起的壓艙石。

  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連續12年居世界首位,約占全球比重的三分之一,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僅次于德國。

  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背后是眾多以“制造業立市”的城市,如深圳、上海、天津、佛山、無錫、蘇州等,其中蘇州更是全球工業大市。

  蘇州為什么被稱為“全球工業大市”?蘇州規上工業產值全國第二,工業的核心支撐力是制造業,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98%,制造業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95.7%,制造業實現行業大類全覆蓋。

  從規上工業總產值看,2021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達41308.1億元,同比增長17.2%,超越上海,但以極小劣勢遜于深圳,居全國第二;盡管規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不及深圳,但同比增速高達17.2%,遠高于深圳7.5%的增速。

  從規上工業總產值構成看,蘇州以“制造業立市”,2020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中,制造業貢獻了98%的產值,高于上海、深圳制造業95%、96%的貢獻率;同時,蘇州前五大產業均為制造業且產業結構多樣,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占比分別為29.6%、8.9%、8.0%、7.1%、5.7%,而深圳產業結構單一,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就貢獻了61.4%的產值。

  從制造業投資看,2021年蘇州制造業投資高達1535.5億元,約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95.7%。

  從制造業種類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分類標準,制造業包含31個行業大類、178個行業種類、609個行業小類。蘇州制造業涵蓋31個行業大類、161個行業中類、483個行業小類,覆蓋率分別達到100%、90.4%、 79.3%,行業分布廣、種類眾多,是國內制造業體系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2 蘇州如何成為“全球工業大市”?

  “全球工業大市”的背后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撐,蘇州制造業成功的秘訣在于“有為政府+市場化導向”的有機結合模式,“長三角區位優勢+制造業歷史積淀+對制造業的長期堅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成蘇州制造業規模日益壯大,同時,政府發展意識超前,提前布局制造業向“質造”“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打造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創新集群,推動制造業由“大而不強”轉向“又大又強”,從而躍居“全球工業大市”前列。

  2.1 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滬蘇同城化機遇,承接上海制造業資源溢出 

  蘇州是與上海距離最近的地級市,長期秉持積極對接上海發展理念,近年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主動提出滬蘇同城化并被寫入國家方案。

  從地理位置看,相對南京、無錫、南通、嘉興等城市,蘇州區位優勢明顯。蘇州東鄰經濟中心上海,市中心距離上海人民廣場約85km,不考慮疫情影響,每日往來上海車次達270趟;北依長江,擁有張家港港區、常熟港區、太倉港區三港合一的蘇州港以及京杭大運河,2021年全國港口吞吐量排名中,蘇州港進入TOP10且是TOP10中唯一一個內河港口。

  從發展理念看,由于上海在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管理經驗方面優于蘇州,蘇州自80年代起就確定了“要發展、靠上海”的理念,90年代確立接軌上海戰略,依靠區位優勢、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積極對接上海制造業資源,如引進“星期天工程師”、抓住浦東開放機遇引進外資。

  從戰略機遇看,近年蘇州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主動提出滬蘇同城化理念。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基礎上,2020年,蘇州首次提出滬蘇同城化理念,即滬蘇兩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2021年,滬蘇同城化被寫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上升至國家戰略。

  近年上海制造業占比下降、服務業占比上升,制造業向周邊城市轉移外溢,蘇州憑借區位優勢、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成為主要承接者。從上海看,上海主導產業已由工業、服務業齊頭并重轉為以服務業為主,中低端制造業不斷向外轉移。近年來上海工業和服務業占比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占GDP的比重明顯下降,從2000年的42%降至2010年的38%再降至2021年的25%;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由2000年的52%升至2010年的57%再升到2021年的73%。工業和服務業占比一降一升一方面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另一方面說明上海中低端制造業向外轉移的趨勢,從而對周邊城市形成資源溢出。從蘇州看,由于蘇州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發展理念,疊加近年國家戰略支撐,其成為上海制造業最主要的輻射區域和資源外溢承接者,一方面利用上海溢出制造業資源實現自身制造業從小到大、由低向高發展,另一方面為上海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高端制造業提供產業鏈配套。

  2.2 擁有深厚的制造業積淀,長期堅守制造業根基

  由于良好的自然條件與優越的地理位置,蘇州古代、近代形成了以絲綢和棉紡織兩大支柱產業為代表的深厚的制造業積淀,是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具備先發優勢。漢代到唐朝,由于統治者重視興修水利、發展商業,疊加蘇州的區位優勢、自然條件,蘇州絲織業逐步發展并出現刺繡工藝,青瓷器制造水平和規模全國領先。唐朝末到宋朝,隨著城市經濟職能超越政治、軍事職能,蘇州從手工業、農業轉向工商業,生產組織形式由家庭作坊向工商業組織轉變。明清到民國,由于經濟作物廣泛種植、資本主義萌芽,以絲織業、棉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快速發展,政府先后創建蘇經絲廠、蘇綸紗廠、蘇經紡織廠等工廠,使絲綢業由傳統的放料雇織轉向集中生產,從手工生產轉向動力機器生產;同時,由于蘇州絲綢工藝上乘、款式新奇、質料輕軟,絲綢先后大量銷往俄國、日本、朝鮮、東南亞、南北美、歐洲等地區,為此后制造業發展及走向全球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前,前期通過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等,蘇州工業得以恢復;后期蘇州堅持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保留了制造業的生產要素和產業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措施,促進國民經濟恢復,蘇州的工業也得以恢復。1952年,蘇州工業產值較1949年增長1.3倍。此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通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蘇州私營工業實現公私合營或合作化,制造業企業的規模由此壯大,制造設備及工藝落后現狀得到改善。1958-1976年,盡管蘇州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但其堅持“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如70年代初期,蘇州大中型絲綢企業仍堅持運轉,通過外貿加工收購的形式,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為出口渠道進行銷售,絲織品外貿收購數量僅1966-1971年略有下降,1978年,絲織品出口額高達4197萬美元,為全國總量的21%,出口數量占江蘇省絲織業的55.2%,占全國絲織業的七分之一。因堅持實施八字方針,蘇州在艱難時期保留了制造業的生產要素和產業基礎。

  改革開放后,蘇州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制造業根基,先是憑制造業深厚積淀創造蘇南模式,后在對外開放中引進一批高質量制造業外企,此后又在制造業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堅持發展制造業。改革開放后,蘇州憑借此前積累的制造業積淀,以鄉鎮集體經濟的形式發展鄉鎮企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工業化,創造了著名的“蘇南模式”,1985年蘇州鄉鎮工業總產值達99.7億元,超過全市工業產值的50%。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中央實行沿海開放戰略,蘇州轉向外向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因蘇州的區位優勢、營商理念、招商引資政策、低成本優勢,一批高質量制造業外企先后落地、增資擴容、深耕發展,如松下、美國禮來、德國SEW公司等,推動制造業壯大及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2014年以來,由于生產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以歐姆龍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企業相繼轉移,2015、2017年規上制造業產值增速一度轉負。盡管如此,蘇州仍堅守制造業根基,在陣痛中積極尋求制造業轉型的途徑與方法,隨著制造業轉型推進,以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企業代替此前遷出企業落戶蘇州,2020年蘇州規上制造業產值增速回到5.5%。

  2.3 精準把控趨勢+提前布局,推動制造業向“質造”“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實施“質量強市”戰略,設立質量獎勵資金、建立全國首個質量提升評價指標,從“制造”向“質造”轉型。截至2021年10月,蘇州各類質量獎項申報及入圍數量創歷史新高、居全省第一。當前全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競爭的重點已非規模競爭,而重在質量較量。從戰略層面看,蘇州早在2011年即開始開展質量強市活動,而南京較蘇州晚了兩年;此后蘇州將開展活動升級為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在規劃層面推出《蘇州市“十四五”質量發展規劃》《“蘇州制造”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的若干措施》等高質量政策。從資金投入看,近年蘇州在質量綜合管理、質量安全方面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根據政府數據,2019年蘇州累計發放超9000萬元質量獎勵資金。2020年蘇州出臺《蘇州市質量品牌建設獎勵實施細則》,提高對質量管理的獎勵額度。從質量評價標準看,蘇州敢為人先,于2020年發布《質量提升評價指標》,該指標是全國首個以質量提升工作評價為內容的標準,推動制造業企業質量提升以及制造業從“制造”向“質造”轉型。截至2021年10月,蘇州獲得江蘇省省長質量獎13個、提名獎17家/次,總數居全省第一。

  蘇州通過開展免費診斷、鼓勵技術輸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貼息獎補等措施,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目前蘇州擁有5家被視為工業4.0典范的燈塔工廠,在全國一騎絕塵。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蘇州制造業實力強勁一方面在于其能精準把控制造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是發展意識超前、提前布局,從而在制造業轉型方面擁有先發優勢。從轉型時間看,早在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已經開始聚焦大數據產業,通過出臺優惠產業政策,吸引華為、微軟等世界巨頭落地,以科技巨頭為核心培育出企查查、天聚地合等具備高成長潛力的創新企業。從細化措施看,蘇州為需要轉型的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全流程服務。對缺乏轉型方案的企業,為其提供智能制造免費診斷服務;對缺乏技術的,鼓勵智能化數字化標桿企業向其輸出技術與經驗;對缺乏數據的,引進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對優秀的數字化平臺給予高額獎勵;對缺乏資金的,推出“智能制造貸”、提高獎勵補貼。從轉型效果看,我們以燈塔工廠為例,燈塔工廠是指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領跑行業的工廠,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典范。截至2022年4月,中國有37座燈塔工廠,其中蘇州獨占5家,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

  2.4 重視打造高水平創新集群,為制造業提供內生動力

  重視制造業科技創新,2021年蘇州科創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江蘇首位;以園區為平臺打造高水平制造業創新集群,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破萬億元。創新集群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級形態,蘇州重視制造業科技創新,2021年科創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蘇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借助12個國家級開發區,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水平創新集群。以蘇州工業園區和昆山為例,蘇州工業園區擁有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三大國家級創新載體,助力創新集群發展,目前形成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為支柱的創新集群,其中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勝名單。昆山通過加強產業規劃、產業政策、招商機制、大院大所、產業基金、高端載體六個環節,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集群,目前形成了以消費電子終端產品為龍頭,新型顯示、通訊、半導體等產品為支撐的產業生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破5000億。高水平創新集群為蘇州制造業提供了內生動力,在2021年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百強榜單中,蘇州位列全球第63名,集群的科技產出增速居全國第二

  3 啟示:堅守制造業、積極融入區域一體化、推動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聚力打造創新集群

  當前中國制造業占比持續下滑,然而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應長期堅持發展制造業、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由于中國制造業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制造業比較優勢不再明顯,中國制造業比重出現九連跌。但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驅動力,應推出制造業結構性減稅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等,推動經濟脫虛向實,長期堅持發展制造業。

  深入貫徹落實區域一體化、城市群都市圈戰略,精準定位區域角色,利用區位優勢積極承接溢出資源,實現協調發展、錯位競爭。從上海與蘇州的發展關系看,中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一般較為發達,周邊城市制造業較為發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周邊城市應順應城市群化都市圈化大趨勢,借助中心城市的資源外溢和輻射效應延伸制造業產業鏈、降低交易成本,同時,完善交通、通信及公共服務等基建網絡,打造服務型政府以提升營商環境,營造更具吸引力的資源外溢環境,加快自身與中心城市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通過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產業互動實現經濟借力發展。

  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完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服務方式和保障體系,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蘇州近年來先進制造業騰飛的關鍵因素,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是大勢所趨,應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完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服務方式及保障體系,如開展智能制造免費診斷服務,設立智能制造顧問制度,為制造業企業梳理轉型思路,提供解決路徑;強化金融資本支持,鼓勵銀行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給予信貸傾斜,推動各銀行機構設立智能化改造專項貸款;發揮標桿企業、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充分利用園區優勢打造創新集群,活躍創新生態,從而提高制造業自主可控的能力。蘇州在改革開放前期以代工、粗加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沒有形成自主品牌,受2014年部分企業關閉或遷出影響,制造業增速放緩,此后蘇州開始轉型之路、聚力打造高水平創新集群。擁有自主創新的制造業技術、建設創新集群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有力武器。應借鑒蘇州經驗,以園區為平臺,以科技型企業為創新主體,將院校、科創載體、服務平臺、研發機構連接起來,集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同時,建立對科創企業與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設立制造業細分行業專項創新基金,提升創新軟實力。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工業 蘇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