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付一夫
衰老,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傆幸惶?,你我都將年華老去,也都要過退休養老這道坎。
那么,退休之后,要有多少錢才夠養老呢?
眾所周知,退休老人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由于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退化,他們的勞動能力日益減弱,部分人甚至已不具備繼續工作的能力。如此一來,退休老人能夠真正依靠的經濟來源,自然就是養老金了。
我國養老金目前處于怎樣的水平?
回顧歷史,自2005年建立正常的養老金調整機制以來,我國每年養老金都會上漲一定比例。而近日由官方發布的《關于2022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中再次明確,“從2022年1月1日起,為2021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21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從而實現了養老金的“18連漲”。
進一步分析,由于《通知》明確了調整人員的范圍為“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因此本次調整主要針對職工養老金。據此可以推算得知,2022年我國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為3158元/月,換算成年度數據約為3.8萬元/年——該數據大體可以認定為是退休職工的收入水平。
這樣的收入足夠養老嗎?想要回答這一問題,還需要結合退休老人的日常開銷來加以衡量。由于官方統計中并沒有退休老人的消費支出,我們需要另辟思路。
考慮到職工養老金的統計范圍以城鎮為主,在此不妨從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狀況加以入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07元,相當于人均每月消費支出2525.6元;另外,參考官方組織的“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以及零壹智庫的《中國老年人金融服務發展報告》,我國老年人消費支出要略微高于全國整體水平,故而可以假定這一差額比例為5%,即退休職工消費要比城鎮居民整體水平高出5%,約為2650元/月。不難發現,我國退休職工憑借養老金的領取,是可以覆蓋其日常開銷的。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倘若放大視角,現實情況可能并非上述計算結果那么樂觀,理由有二: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退休老人領取養老金的額度都能達到職工養老金的水平,因為還有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領取的是城鄉居民養老金。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大約有3億人在領取養老金,其中約有1.3億人領取的是職工養老金,約有1.7億人領取的是城鄉居民養老金,而我國城鄉居民養老金平均水平只有每月170元左右,就算是在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高的上海,每月基礎養老金也只有1200元左右,比起職工養老金可謂相差甚遠,而城鄉居民養老金顯然是不夠養老的。
另一方面,前文的計算僅考慮了退休職工的日常開銷,卻沒有將醫療等其他費用納入進來。要知道,生病對于退休老人來說再普遍不過,就醫吃藥的情形比比皆是,有些慢性病患者甚至需要長期去門診就醫或是長期服藥。雖然部分退休老人擁有職工醫療保險,但畢竟大多數老人都沒有這樣的退休待遇,一旦遇上生病就醫,涉及到的花銷極有可能讓他們難以承受。
綜合看來,目前的養老金水平,的確是很難讓每一個退休老人都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從現行的養老體系上去找原因。
作為一個普世追求,全球各國都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上不遺余力。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為“三支柱”的養老金制度模式,該模式流行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全球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很多主流國家實行的以現收現付制為主的養老金制度面臨著財務平衡難以持續、國家財政負擔不斷加重等問題,老年人的生活面臨較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世界銀行于1994年10月發布了一篇名為《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政策》的報告,正式提出了“三支柱”養老金改革模式的建議,其核心在于通過多個模式的不同養老金支柱來應對單一制度內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據此,我國也逐漸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
然而,我國現行的養老體系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最直接的體現便是第一支柱(社會養老保險)的“一枝獨大”,占比接近70%。雖說“全覆蓋、保基本”的目標早已基本實現,但國人對于第一支柱的過度依賴,難免要讓國家負擔過多的責任,造成了養老金缺口對于財政的裹挾,以及分攤到個人頭上的養老金額度有限。
事實上,近些年關于國內部分省市“基本養老金告急”的論調并不少見,人社部、社科院都曾發布過報告來闡述這一事實,而地方財政與民生也著實面臨著較大壓力。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公共養老金采取的是現收現付制,由當期工作人口納稅融資支付給當期的退休人口作為養老金,體現了現代社會資源的代際再分配。而近些年人口生育率的走低與勞動人口數量的一再下滑,必將導致人口撫養比的急劇下降——說得通俗一點,現今需要2個繳費者贍養2個退休人員;而到了2050年,極有可能會演變為1個繳費者贍養1個退休人員。如此一來,年青一代未來的養老前景難免要蒙上一層陰影。
相比之下,我國第二、第三支柱的發展則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其中,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規模。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經有11.75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近2900萬人,積累基金近2.64萬億元,但總體上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仍然發展相對遲緩,尚不足以滿足職業人員多元化的養老金需求。
與前兩者相比,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就更加滯后了,不僅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覆蓋面也只占很小一部分,目前還難以充分發揮對社會保障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的背景下,目前我國整體養老形勢并不樂觀。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未來5-10年間,預計我國會有8-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毙蝿葜畤谰谎宰悦鳌?/p>
而這,也給國人留下了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放眼全球,公共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國家并不在少數。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名為《我們都將活滿百歲:怎么才能承擔得起》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六大養老金儲蓄國(美國、英國、日本、荷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面臨的養老金缺口高達224萬億美元;計入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超級大國,養老金缺口預計達到400萬億美元,相當于目前全球經濟總量的五倍。這不僅將對人類后代生活造成沉重負擔,還將令現代化國家的養老金體系陷入嚴重危機。
當然,還有許多沒有出現在名單里的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比如德國。
事實上,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養老保險的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為國民提供了全面保障,而公共養老保險是絕大多數退休者的主要生活來源。而今,德國的老齡化日益加劇,預計到2030年,德國人口規模將從現在的8200萬減少到7700萬,到2060年進一步縮減到6500萬;屆時,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到2040年,領取養老金與繳納養老金的人數比將從53%增至73%。
正因為如此,德國的養老金池開始捉襟見肘,早在2015年,德國養老金支付就已經出現了40億歐元的赤字,到了2018年赤字額逼近80億歐元。此外,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學的研究成果,收入最高的20%的人領取了40%的養老金,收入最低的20%的人則只拿到7%,變相地加劇了不同人群的貧富差距。
再如希臘,之所以會經歷債務危機,其根源之一就是希臘嚴重的老齡化導致了養老金虧空。2010年,希臘的公共養老金支出占GDP的11.6%,2015年更是花了22.7%的普通財政預算來填補養老金漏洞。受制于老齡化保障的財政支出快速飆升與勞動人口規模的萎縮,國民經濟的生產力、消費力、發展力不斷下降,收入無法覆蓋支出,最終只能繼續通過政府舉債彌補缺口,并最終導致政府債務危機。
不過客觀地講,養老金體系出問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原因在于,最初在設計這一體系時,全球范圍內的人均壽命并不高,這便意味著每位老人退休之后能領養老金的年頭較短,再加上當時的老齡化程度沒那么嚴重,故短期內無須擔心養老金不足。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人均壽命越來越長。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預計,2007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都可能活到100歲,而美國、加拿大的人口中有一半人最長可以活到104歲,日本則是107歲。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的迅速加快也導致勞動人口越來越少。工作的人少,領養老金的人多,再加上人類生命周期的延長,必然將會對我們的傳統社會保障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早已無法較好地緩解養老壓力,這一事實也在世界各國普遍應驗。于是,不少國家開始積極探索養老金市場化運作,將目光聚焦在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上。
為什么是商業養老保險呢?
按照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的解讀,“商業養老保險是一種市場化、門檻低、靈活度高的個人商業養老方式,既能為第一支柱(社會養老保險)補缺口,緩解基本養老和財政壓力,也能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補短板,使更多老百姓能夠不受就業形式和所在單位條件限制,建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計劃?!?/font>
在我國,隨著社會老齡化日漸加深,勞動者自身對通過養老保險來提升養老保障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近年來靈活就業、彈性就業等新型就業形式不斷涌現,對現行社保制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由于我國現行社保制度仍是基于正規就業的框架設計,對于缺乏雇主的靈活就業者缺乏規范管理;同時,從繳費水平來看,靈活就業社保繳費全部由個體全額承擔,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確是筆不小的支出。這就可能出現一種情況:有點經濟實力的不愿參保,有意愿參保的又無力承擔繳費。如何將更多人納入養老保險體系,已成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一個課題。
基于上述背景,發展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可謂正當其時,這對于我國現象的養老金體系而言意義重大,可以使整個體系更為平衡、更加可持續。因此目前我國第一支柱養老的壓力很大,空間也有限,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很小,尤其是第三支柱的體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整個養老保障體系就會更為立體與多元化,架構也會更加平衡,真正形成實質性的“多層次”而非形式上的“多層次”,從而有效抵御養老金不足帶來的種種風險。
不僅如此,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還有助于積累我國養老金資產,有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體系三個支柱積累的養老資產占GDP的比重剛剛超過10%,而美國同期三個支柱積累的養老金資產總量占GDP的比重則是超過了150%,差距立現。正因如此,我國養老金資產的積累亟待提升,否則難以適應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的要求。這就迫切需要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以增加養老金資產,緩解養老壓力。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仍有大部分人認為,個人的養老問題應該靠政府來完成??涩F實的窘迫就擺在那里,作為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口大國,我國面臨的養老挑戰可能遠比其他國家嚴峻得多。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人真的吃飯沒掏錢,也一定是因為別人替他掏了。倘若未來某一天,沒人愿意再為他掏錢了,又當如何?所以說,與其眼睜睜地看著,不如換個思路靠一靠自己,或許面對現實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誠然,在當今社會,要想跑贏通脹并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儲蓄早已不是最佳選擇。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長期來看,儲蓄養老的確不如投資養老。因此,人們或許也可以通過購買商業保險與養老基金等方式,在實現財富增值的同時,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籌碼。如此,才能更為從容地應對老年生活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到任何時候都不失為明智之舉。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作者介紹: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專注研究消費零售、數字經濟、產業經濟等領域。)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