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近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4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8.3,在上月環比下降0.6點的基礎上,環比繼續下降0.3點,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已連續3個月下降。反映企業信心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96.9,比上月下降0.4點。主要關注點如下:
第一,當前中小企業供需兩端持續承壓,面臨雙重困境。一是內外部環境復雜性加劇,生產端陷入成本高企、供應鏈沖擊、復工復產難等困境。當前,俄烏危機持續,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運行,加大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截至4月底,中國大宗商品價格總指數終值為208.47,環比下跌0.7%,同比上漲17%,仍處于高位震蕩態勢。同時,4月以來國內疫情多發頻發,部分城市防控措施升級,部分企業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一方面,生產、物流限制加大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相關研究表明,全面封鎖會使城市之間經濟成本增加67%;另一方面,海外地區不斷調整防疫等級,放寬人員流動限制,導致供應鏈加速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沖擊國內相關領域中小企業。4月我國單月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僅增長0.1%,而越南出口同比增長30.4%,遠高于上月水平。二是需求恢復進程受阻,需求端面臨市場預期持續走弱困境。當前,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各地管控措施不斷加強,消費、投資、外貿三大需求復蘇進程受阻,導致市場預期偏弱。4月中小企業市場指數為80.5,比上月下降0.4點,處于8個分項指數的次低位,已連續3個月下滑。供需兩端承壓加大中小企業發展難度,影響企業發展信心。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96.9,較上月下降0.4點,連續3個月下滑,調查的8個行業宏觀經濟感受指數全面下降。
第二,短期紓困措施密集落地,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為中小微企業密集出臺一系列紓困舉措。5月9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加力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若干措施》,提出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力爭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開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等十項措施。據工信部初步梳理統計,今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各類支持中小企業政策17個,地方層面出臺52個。從紓困措施來看,主要包括兩大重點,一是強化政府擔當作為,保障中小企業平穩運營。通過退稅減稅降費、緩繳社保費、防范欠款等措施緩解中小企業短期現金流壓力;通過物流保通保暢、推動企業復工達產等政策幫助企業減輕疫情影響;通過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加強生產要素保障打通企業生產環節堵點。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供給。政府和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例如,商業銀行新增普惠小微貸款、合理調整還款安排、提供匯率避險服務,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拓寬服務范圍等。
第三,長期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企業發展韌性。當前,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韌性和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指數達到198.02,同比增長27.73%;包括招聘人數、投融資情況等在內的擴張指數始終保持相對活躍的高位。未來,“專精特新”將成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專精特新”發展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據工信部統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超過7%,平均擁有發明專利11項;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收入、利潤、增速高于全部的監測企業,利潤率約為全部監測企業的2倍多。另一方面,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培養保障了我國供應鏈安全穩定。當前國家共認定三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以電子信息、裝備工業、儀器儀表、醫藥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占比47.1%,第三批“小巨人”企業中約六成企業生產的產品在關鍵領域發揮著“補短板”“填空白”的關鍵性作用,是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支撐。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