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薛洪言
俗話說,“久病成醫”,在A股,很多資深投資者也是如此,時間久了,個個成了“通才”式的專家——他們關心國際形勢、關注國內經濟、了解產業政策、跟蹤重要會議。但凡與股市有關的,他們都關心;幾乎沒有什么與股市無關,所以,他們幾乎什么都得關心。
我見過這樣的職業股民,每天早上9點正式坐在電腦前,快速瀏覽昨夜今晨歐美股市表現和重大新聞;同時打開自選股列表,瀏覽與之相關的所有新聞。開盤后,一邊盯盤,一邊開著新聞語音播報,確保不因盯盤而錯過重要信息。閉市后,瀏覽一天要聞,準時收看股評家的每日點評,做每日盤點,總結當日經驗教訓,并撰寫第二日操作預案。
說實話,一點不比上班輕松。問題是,普通投資者真的需要事事關心嗎?
一些真正重要的信息,當然需要保持關注。比如央行利率調整,比如貨幣供應量增減,比如針對特定產業的重大監管政策發布,針對具體公司的重要信息披露等等,這些信息會直接影響市場走勢,準確度極高。
但問題也恰恰在于,市場敏感度極高的信息在披露上受到嚴格監管,普通投資者不可能獲得相對信息優勢;市場敏感度低的信息雖然觸手可及,但對市場缺乏直觀影響,通常普通投資者了解得越多,聯想越豐富,誤操作也就越多。
對于高敏感度信息,既然在信息獲取端受信息披露監管約束,于是大家退而求其次,喜歡在預測端做文章。
比如,基于上個月或過去半年的CPI數據來預測央行加息/降息的可能性,并基于預測進行提前布局。央行加息/降息屬于高度敏感信息,投資者不可能提前獲知,但對央行政策做預測誰都可以,一旦準確預測,就能以極高的勝率預判市場走勢,提前布局、掌握主動。
于是,預測就成為投資者最喜歡做的事。大家勤奮地收集整理各類信息,無非就是想增強自己預測的準確性,以期在投資中獲得回報。所謂研究創造價值,就是大家相信,研究能提高預測未來的準確度。
但真正的問題是,即便我們通過深入研究能夠預知未來的重大變化,也絕無可能預知變化發生的具體時間點。既然不清楚變化發生的具體時點,研究預測就只能適用于中長期布局,對于提高短期交易勝率無能為力。
舉例來說,通過對歷史通脹數據的觀察,研究者大概率能夠準確判斷未來一到兩年內的貨幣政策整體走向是收緊還是寬松,但不可能預知政策變化的時點。在這種情況下,有關貨幣政策變化的市場預期對股市有影響,但投資者很難區分當下的市場價格是否已經將預期反應在內,或者指數增減多少才算反應到位。于是,除非做一些中長期布局,普通投資者根本不可能憑借預測在短期交易中獲利。
再比如產業政策跟蹤,白酒的消費稅、房地產的房產稅,一旦出臺都是重量級政策,必然對行業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問題是,無人知道政策何時落地,每一次“狼來了”,市場就做一次反應,多次重復以后,市場也就麻木了。直至有一天政策果真降臨時,市場也許會因前期反應過度而做出相反調整,面對信息與市場表現的相悖,投資者不得不給予“利空出盡即利好”的解讀。
所以,基于研究的預測適用于中長期投資布局,對于短線交易幾乎沒什么幫助。但既便投資者認可這一邏輯,還有不少人抱著僥幸心理,希望通過研究技術圖形來揭示短線交易的奧秘。
關于技術分析,市場中的書籍如汗牛充棟,也有一些公認的大師,如寫下《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杰西·利弗莫爾。但利弗莫爾恰恰是反對頻繁交易的,認為投資者應專注于捕捉市場中的大趨勢,如他所說;
“大錢并不在個別波動中,而是在主要趨勢中,換句話說,就是不在研讀報價帶中,而是在順應大市及其趨勢中?!谂J兄?,你要做到買入并持有,一直到牛市進入尾聲。要想做到這些,你就要對整體大勢加以研究,而不是影響個股的消息或特別因素。”
可見,技術分析的祖師爺利弗莫爾也是推崇中長期投資的,只不過這里的“中長期”不是特定的一年、兩年或一個月、兩個月,而是順應大趨勢,大趨勢是三個月,就持有三個月,大趨勢是三五年,便持有三五年。
而這種大趨勢的形成,絕不是日常的信息噪聲所能驅動的,背后離不開基本面的重大變化。如利弗莫爾所強調的,“大波動的持續,原因絕不是在資金集團的操縱或是金融家的手腕,而是基本大勢所致。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反正推動力量決定了大波動能走多遠”。事實上利弗莫爾后期的很多成功交易,既受益于其高度敏感的市場嗅覺,也與其對交易品種基本面的了解甚至干預密切相關。
早期的利弗莫爾靠研讀價格走勢屢屢戰勝市場,但隨著市場越來越規范,到了后期利弗莫爾的觀點便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老式投機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他們的位置終將會被“半投資者”取代。所謂半投資者,不妨理解為既看基本面,又看圖形的投資者。
比如當前很多價值投資者在買點選擇上存在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之爭。這就是典型的基本面與圖形的結合,先基于基本面判斷價值增長的確定性,且當前價格低于價值,可以買入,這是道,不可違背;然后基于市場圖形,來確定買入時點,這是術,其實左側和右側都無關大局。
總之,單純看圖形交易是不靠譜的,既便是技術分析的實戰高手,也是以基本面分析為道,以技術分析為術,本末不可倒置。
以上說了很多,歸根結底一句話,投資者切不可陷入信息海洋中,不必事事關心,應回歸基本面、回歸中長期。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