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毛振華
我們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比較大。中國宏觀的政策面也在不斷地產生新的內容,像雙減、反壟斷、內循環、碳中和等,這些對企業的發展和創新都有持續的影響力。
當前五大核心挑戰
我們經濟面臨的核心挑戰,大概有五個方面:
第一是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仍持續存在。新冠疫情還沒有過去,不僅在全世界沒有,在中國也沒有。最近一兩個月的統計數據并不好。為什么?最近一兩個月又有一個小的爆發期,特別是在經濟比較重要的地區,像江蘇、廣東都出現了疫情,全世界經濟仍處于疫情影響的高度密切相關時期,還是沒有根本的解決辦法。
疫苗并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病毒在不停地變化,所以我們需要長期持續的觀察,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是大國博弈持續,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未減。在2018年,我提出來一個判斷:中美的博弈從美國的方向來看,是朝著全面博弈的方向在發展,所以貿易戰只是前哨戰。
第三是經濟雖處于持續修復進程中,但面臨邊際放緩壓力。2021年上半年,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速高達12.7%,且中誠信國際預測全年增速有望達到8.3%,但經濟增速呈現逐季回落態勢,投資、消費、出口均面臨不同程度的修復邊際走弱壓力。
第四是債務風險處于高位,高基數下,短期仍存釋放壓力。穩杠桿基調下,2021年的杠桿率攀升放緩,但債務風險仍處于高位,根據BIS統計,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規模僅次于美國。
2016年,中國對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我們看到在過去的持續經濟增長中,杠桿所起到的歷史性增長。它推動了增長,同時也積累了風險,我們應該緩和債務風險的壓力。
其次,信用風險仍有釋放壓力,尤其需警惕尾部企業信用風險,隨著信用的邊際收縮,2021年1-8月違約企業數量和規模同比均有增加,考慮到微觀主體修復仍有壓力及到期壓力,信用風險尤其是尾部企業的信用風險仍有釋放壓力。
第五是從中長期來看,人口、資源、全球化等紅利不斷衰減。過去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正逐步弱化:人口“老齡化”加快;資源消耗增大,環保壓力凸顯;在中美貿易戰及疫情沖擊背景下,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弱化。
雙底線思維
前段時間有一個分析,將中國2008年以來的宏觀經濟政策總結為雙底線:穩增長和防風險。我認為這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中國模式,是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要的是,2008年之后的全球經濟衰退過程中,中國經濟異軍突起走出了自己的高速增長路線,并且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進一步縮小了和美國的差距。
我們要有所側重,要么以穩增長為主兼顧防風險,要么以防風險為主兼顧增長。觀察中國經濟政策,首先兩頭都不放棄,兩者之間要有所側重,現在依然堅持這樣的思維。在目前形勢下,堅持增長為主,兼顧防風險。
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狀態。保持穩健的數據,就是保持較高的貨幣水平。對我們來講,還是偏向于穩增長,這是要把握的一個最基本的動態。
以現在的形勢來看,(增長)還是很有壓力。上游價格上漲,下游市場的消費沒有跟上,在下游企業價格上不來、消費上不去的情況下,整個產業鏈條都遇到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在經濟政策方面,在未來消費領域期待再發力。
另外,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依然研究中長期設計,從長期、全局來看問題。所以,企業要研究中長期投資,并以此引導我們的短期行為。
現在來看,中長期設計最重要的有三點:一是雙循環;二是碳達峰、碳中和;三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其實是一個注重長期國民收益,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共同富裕的強化會推動基層的消費,會影響企業發展的走勢,也會造成影響深遠的變化,這些都是宏觀層面要關注的。
企業如何應對
很多問題不在創新型企業的考慮范圍內,因為創新企業有很多新的機會。特別是現在的反壟斷,一系列依靠資本無序擴張導致的壟斷現象會消失,現在要關注“專精特新”,未來的這些專精特新企業,都會風光無限。
從宏觀來說,企業的應對有一定的規律性。關于企業擴張和融資,我在近幾年一直呼吁要非常重視股權融資,避免過度的負債擴張。
全融資包括股權和債權融資,很多創新企業是依靠股權融資走出去的,依靠負債就不行。很多中型企業或大型企業的負債非常高,不斷有大型企業出現問題。
任何時候,企業擴大規模都是有用的,因為只有擴大了,企業才能等比例的擴大企業融資。但90%以上的企業都是死在擴張之路上,要認真對待企業的負債規模和負債比例,特別是在未來經濟面臨不確定的情況下,不可以賭博心態,不能簡單化處理。企業出問題,每家企業的客戶、融資、產業鏈都會受影響,企業家不能由創造財富的英雄,變成制造危機的“罪人”,這對我們來說一定要小心,債務是核心。
當前形勢下,要結合新的機會,新能源、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都和雙碳目標相結合。中央提出來雙碳目標,從更高層面來看,是給企業提供了一些機會,提供了技術方面發展的機會,提供了跟國際交流的宏觀層面機會。
共同富裕,要先解決熟悉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健康領域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中國人為健康所支付的,大概只占GDP的6%,發達國家像美國占18%,是我們的3倍。另外,全國人口的老齡化,也給大健康領域帶來一些機會。
機會總是在危機中產生。一方面,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很多的機會,每個企業關鍵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皩>匦隆笔侵醒虢o中小企業指出的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大家一起領會精神,尋求政策的支持,也給我們的企業創新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本文作者介紹: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