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特別鳴謝:彭陽
對本文數據整理有貢獻
導讀
隨著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互聯網未來將向產業端挺進,從服務消費者轉向服務實體經濟。
核心觀點
近20多年,中國互聯網在傳媒通訊、文化娛樂、零售消費、生活服務等消費互聯網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互聯網的用戶數量和國民滲透率全球領先。
此刻的中國互聯網,處于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從消費走向實體產業。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這也與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互相契合。
因此,互聯網未來商業形態的演進方向,將邁向產業互聯網的新階段。在生產、流通、消費的經濟活動中,如果說消費互聯網側重將消費活動數字化,那么產業互聯網則側重將實體產業的生產和流通數字化。
產業互聯網將為互聯網企業與實體企業帶來深遠的變化。以流通領域為例,中國202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4.9萬億元。流通領域的數字化,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以菜鳥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企業走進產業源頭,幫助實體企業將物流供應鏈數字化,從而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庫存,未來甚至實現按需生產,實現生產全鏈條的統籌規劃。
正文
1 供應鏈的地位、歷程、現狀
1.1供應鏈的定義
2017年,《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自此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在消費端、產業端的側重,其發展方向有所不同。
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是降低消費端成本與發掘消費需求。消費互聯網側重消費者視角,消費端成本方面,將制造商與消費者以最低成本連接,可降低中間商成本,消費者能以更低到手價購入商品,制造商也通過更多的生產獲取更高收益;消費需求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可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預測,發掘消費者潛在需求,提供定制化推薦服務,最終擴大消費端的需求總量。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是降低生產端成本與精準匹配產能。產業互聯網側重生產者視角,生產端成本方面,將原料供應商與制造商連接,減少信息不對稱、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制造商已更低的價格購入原材料;匹配產能方面,基于消費互聯網提供的需求情況,制造商可按需定產,解決庫存周轉問題,同時根據企業實時經營狀況,金融機構可與制造商及平臺方配合,進行真實、即時、有效的風險評估,精準給予制造商資金,實現產能的精準匹配,解決供給側錯配問題。
1.2 我國供應鏈的發展歷程
我國供應鏈的發展與經濟、科技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經濟體制和商業形態的不斷變化,我國消費品的供應鏈發展自改革開放后經歷過三個階段。
供應鏈1.0時代:多級批發零售模式,成本高、效率低、滿足省市級供需調配。九十年代初,傳統的供銷體系結束,中國社會消費品的供應鏈向市場化重構。從供應渠道看,這一階段受生產限制,廠商將商品直銷至各省的一級批發市場,一級批發市場將商品分銷至市區級的二、三級批發市場,再由各類小型零售門店(如個體超市、鄉村小賣部、夫妻店等)批量進貨,消費者上門購買;從物流方式看,該階段物流發展處于初期,商品通過鐵路/公路集中運輸至各地批發市場后,零售門店以卡車/人力車等方式完成進貨。由于涉及供應商多,物流效率有限,供需在省、市層面上調配,整體上呈現出成本高、效率低、供需滿足至省市級的特征。
供應鏈2.0時代:倉儲式超市/連鎖店模式,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滿足地區級供需調配。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倉儲式超市、連鎖便利店等新型體系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了新的供應鏈模式。從供應渠道看,倉儲式超市/連鎖便利店店的功能類似于小型批發市場,從廠商/批發商處直接進貨,直接配送到門店,消費者可按需選購;從物流方式看,隨著需求逐步集中,連鎖店與超市實行計劃式采購,根據公司內部的統計系統,根據每日門店的消費情況進行調配,避免了商品滯銷和庫存堆積問題。商超/便利店模式將批發市場細分度從省市級下沉至地區級,通過有規劃的內部物流管理系統,滿足地區層面的供需平衡,整體上看,呈現出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供需滿足至地區級的特征。
供應鏈3.0時代:電商模式,低成本、高效率、滿足個人級需求。隨著電商的興起,社會消費品零售進入互聯網時代。從供應渠道看,互聯網將廠商/代理商與消費者直接連接,流通環節逐步扁平化,基于信息優勢、庫存優勢、店租等價格優勢,電商市場在總量急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呈現出多元化和去中心化趨勢,代理商的空間逐步被壓縮,隨著近年團購、直播等新模式涌現,廠商與消費者通過物流實現了直連;從物流方式看,該階段物流發展迅速,三方快遞公司與電商物流涌現,精準到戶的快遞配送逐漸成為主流,每個人的需求都可被精準滿足,整體上看,呈現出成本低、效率高,供需滿足至個人的特征。
1.3 傳統物流產業現狀:供需錯配挑戰
物流行業總量上: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物流行業自電商興起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我國物流業總額300.1萬億人民幣,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2003-2020年,物流業總額年化增速14.58%,但近10年來看,物流行業增速逐年放緩,自2015年來年化增速在7%附近徘徊,將2020年2月起數據平滑處理后平均增速約7.3%,仍處于均值附近。
物流行業需求上:消費升級,個性化需求增加。隨著零售物流發展,廠商與消費者的距離逐漸拉近,結構逐漸扁平化。消費者端在可選消費品種類、數量、價格上均得到滿足,以冷鏈為例,2013年來,我國冷鏈運輸車保有量同比增速平均維持在20%以上,顯著高于傳統運輸工具,體現出消費者對消費品有更快、更新的需求。電商端在獲取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后,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消費者畫像,提供了定制化的推薦服務,發掘了每個消費終端潛在的需求。
物流成本:縱向看下降后平穩,橫向看較發達國家改善空間較大。縱向來看,自1992年以來,我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的增長率整體呈現震蕩下降的趨勢,但自2016年來維持在14.5%附近,分項上運輸成本和保管成本的降低是過去物流業總費用下降的主因,自2016年起則難以進一步優化。橫向來看,以美國為例,美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常年控制在8%附近,我國該值在2016年前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2016年后趨于平穩,對比來看,我國物流行業費用率仍有改善空間。
2 供應鏈即將進入4.0階段:產業互聯網模式,從消費端向產業端挺進
傳統的消費互聯網是追求規模效益、流量變現,而產業互聯網是從降低生產成本、匹配產能出發,從經濟發展的政策角度和行業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是新的賽道,也是新的責任。
政策角度: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關鍵。2017年以來,我國戰略決策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能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為落實高質量發展,實現實體經濟升級和競爭優勢構建,在供應鏈能力上需進一步提升,基于我國物流行業需求端已被深度挖掘,個性化、定制化需求難以靠傳統的方式精確滿足,供給端錯配明顯,物流費用、商品庫存均制約實體經濟發展,未來互聯網向上游挺進,供應鏈打通至原材料端,實現互聯網+實體經濟的融合,是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步驟。
行業角度:物流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亟需開辟增量發展道路;互聯網行業構建現代流通體系,轉向實體端為大勢所趨。物流行業來看,快遞物流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服務缺乏差異化,導致傾銷性的價格戰層出不窮,影響物流網絡的穩定性。應在消費互聯網之外,開啟產業互聯網的第二增長曲線,從服務消費環節轉而走進產業,幫助生產者降低成本,實現增量價值。互聯網行業來看,不可否認,在互聯網飛速發展、大數據加持的背景下,互聯網在消費端已做到精確至每一個人的需求進行預測推薦,為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但在生產端的側重相對薄弱,庫存、物流、融資等產業側的問題亟待改善,基于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構想,通盤籌劃統一市場、交通物流、商貿流通、信用體系、金融支持是目標,而互聯網技術在向產業端發展時并無技術邊界限制,未來互聯網企業應對發展模式做出根本性的轉變:從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從“流量-轉化-變現”,到“精益化運營-降本-合理分潤”;從干輕活,到干重活;從面向消費者,到面向實體產業,形成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雙輪驅動的模式。
3 產業互聯網的實踐
3.1 硬件軟件合力賦能供應鏈向上游產業發展
消費互聯網經過多年發展,“工廠-消費者”環節已有顯著成果,但相較于發送點之間的提速,“工廠-發送點”環節的改變相對不明顯,為了將“原材料-廠商”環節與已發展成熟的“廠商-消費”環節打通,在硬件、軟件上均需下沉投入。
硬件方面:將倉庫、物流中心下沉至產地,幫助生產者與市場直接連接。在消費端,倉儲多數下沉至區域中心級別,難以精準覆蓋位于郊區的工廠和農村的農田,在產業端為精確指導上游企業生產、降低商品倉儲成本,對倉庫、物流中轉均有較高要求。菜鳥在全國和海外布局,8年間以數百億元的投入,為產業互聯網準備了遍布全球的物流設施,推出了“5美元10日達”,幫助國貨用一杯咖啡的錢就能送全球,運費僅是國際快遞的十分之一。在產業源頭的基建布局方面,截至2021年6月,菜鳥產業互聯網已挺進全國30多個制造業產業帶和農產品原產地,開設70多個原產地倉,建立了涉及西南、西北等地區1000個縣,3萬多個鄉村層面的快遞配送站,搭建起了物流的“毛細血管”,實現了“最先一公里”環節的流通提速。
軟件方面:發揮互聯網優勢,實現全鏈路數字化。在消費端,互聯網的作用由最初的第三方平臺開始,在大數據加持下實現了需求發掘、推薦的功能,在產業端則需要基于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實現全鏈路數字化,在生產環節,為企業優化生產線,菜鳥主導研發的“精準射頻識別技術”可以以全球領先的99.8%準確率實現精確識別、統計所生產貨物的出入庫情況,提高企業出入庫環節的時間成本;在物流環節,結合消費端的數據指導,可以智能預測銷量、智能分倉,實現企業在產能、庫存、運輸環節的最優化,同時為服務日益增長的跨境需求,菜鳥與海關合作實行數字化清關,2020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驗放進出口清單同比增加63.3%,清關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海淘”產品的運輸時間,在海關的支持下,菜鳥國際率先打通了跨境商品的退貨渠道,提高了消費者對“海淘”的消費意愿。
3.2 產業互聯網助力上游行業產消匹配
消費互聯網主要服務的是電商包裹,表現為C2C、B2C的形態,消費者形成訂單后由物流承擔配送服務,而產業互聯網將打通上游生產環節,實現產消匹配。
從制造業來看,產業互聯網可指導工廠進行精準生產。產業互聯網從電商/物流平臺進入生產車間,根據消費者現有需求和大數據技術預測的未來需求,指導工廠按需生產,結束現在工廠只生產、商業只銷售的“雙盲局面”,在需求側總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精準調控產能,實現供給側的合理匹配。
從農業來看,產業互聯網可實現產銷運一體化,提高農戶收益。農副產品與制造產品的最大區別在于農副產品受保質期影響明顯,隨著消費者需求升級,對農副產品的產地、品種、新鮮程度均有較高要求,在傳統情況下,農戶需要將采摘后的產品運輸至所在地區的集中倉庫,再集中調配物流進行運輸,對產品的新鮮度影響較大,還需面對訂單和采摘在時間、數量上的錯配壓力,整體來看運輸損耗較大且難以改善。在產業互聯網助力下,倉庫將下沉至每一村落,實現“產地倉”,如云南哀牢山腹地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借助田間地頭的“產地倉”,通過產銷運一體化的產業互聯網,農產品可以在當地就能被分級銷售,不僅降低了產品采摘、貯存、運輸環節的損耗,還以終端售價將產值留在農村本地,實現了農戶個體和農村整體的增收。
整體來看,供應鏈由消費端向生產端的挺進,在企業端實現了生產成本的降低與產能的合理分配,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將產值更大程度地留在原產地,實現業績增收;在消費端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升級;在互聯網端開拓了新的賽道,實現了市場增量,最終達到“產消匹配”、“產網融合”、“產建一體”、“產鏈共贏”。
4 未來展望與建議
展望未來,供應鏈由消費端轉向消費端與生產端“雙輪驅動”是大趨勢。從商業模式看,產業互聯網的未來,是互聯網從原材料階段介入,實現生產、流通環節的全局調控,每一個商品都可以全程追溯到生產的源頭。從經濟發展看,未來企業將生產經營活動互聯網化,以數字化風控和實時經營情況為基礎,實現對企業信用的動態評級,與金融機構結合,有望開拓“銀行-企業”的融資渠道,使金融機構獲取最真實的信息,對企業做出合理評級,企業以秒級的速度獲得授信融資,實現資金與產能的精準匹配,脫虛向實,真正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實現供應鏈向產業端發展,需要企業、政策、金融協作發力。
企業層面,貫徹中央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宏大構想,真正支持實體經濟。互聯網企業在供應鏈中實現了全鏈的調控,隨著全供應鏈順利運行,企業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亦在增加,需要在權衡各方利益,貫徹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構想,做到真正支持實體經濟運轉,實現各方共贏。
政策層面,鼓勵市場創新與完善監管體系并重。市場經濟下,政策應給予企業合理的激勵機制與試錯空間,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也應完善貫徹相關監管體系,從數據安全等領域著手,確保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保護國家信息安全。
金融層面,助力產業互聯網相關基建建設。為真正發揮產業互聯網功能,前期需做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將倉庫、物流中心下沉至工廠內部與田間地頭,是在“動脈血管”的基礎上構建“毛細血管”,工程量巨大,作用上升至國家經濟層面。從投資回報看,該類投資外部性強,收益主要體現在帶動長期經濟發展方面,顯性回報相對有限。對產業互聯網的投資需要算好經濟大賬,以長期回報為目的,可結合基建REITs等新產品模式,助力相關設施在全國鋪開。
(本文作者介紹: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