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周茂華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7月份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6362億元,引發市場對經濟下滑等情況的擔憂。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市場主體從金融體系新獲得的融資總和,社融總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情況,以觀察一段時間經濟活動活躍度;通過觀測社融“結構”分析國內資金流向,企業、居民等部門經濟活動變化及趨勢等。同時,根據社融增速可以大體判斷貨幣信貸供給是否適度等,為宏觀調控提供一定參考。按照最新統計方式,社融主要由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折合成人民幣)、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地方政府債券、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存款類金融機構ABS、貸款核銷10個分項指標組成。
從歷史經驗看,國內社融數據季節性特征明顯,7月社融增量環比往往會下滑。之所以7月社融數據引發市場普遍關注,主要是數據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預期,疊加海外疫情加劇,市場擔憂國內經濟活動大幅收縮。從社融數據的10個分項指標分析看,7月社融下滑主要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人民幣貸款和表外融資(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凈融資下滑拖累。7月企業(債券+股票)凈融資同比多增334億元,維持平穩態勢。
首先,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下滑。7月政府債券增量1820億元,同比少增3639億元,主要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下滑拖累,一方面是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進度慢于往年;另一方面是去年專項債資金結轉的原因。同時,上半年國內經濟穩步恢復,地方政府穩增長壓力不大,為減少資金閑置、提高使用效率,地方政府傾向于發債后置。
其次,新增人民幣貸款下降。新增人民幣貸款主要涉及居民與企業兩部門。7月居民短期貸款增量85億元,同比少增1425億元,主要與國內個別地方散發病例有關。除了居民外出活動因此趨于謹慎,防疫措施對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服務業也構成一定拖累。7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3974億元,同比少增2093億元,與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趨嚴有一定關系。
7月企業短期貸款減少2577億元,同比多減156億元,波動不大。7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量4937億元,同比少增1031億元,主要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漲價、極端天氣及基數效應有關。從近幾個月國內制造業PMI分項指標看,工業原材料價格持續漲價導致部分中下游企業生產與補庫存意愿有所降低;極端天氣和散發病例不可避免通過物流運輸、供應鏈影響部分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去年同期企業中長期貸款基數較高,也是個重要因素。
再次,表外融資繼續收縮。7月表外融資減少4038億元,同比多減1389億元,銀行表外融資連續6個月收縮。主要是國內持續強化監管與影子銀行治理,銀行積極壓降表外非標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特殊年份,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導致去年社融基數抬升,加之今年貨幣政策基本回歸常態,未來數月社融同比仍有一定壓力。觀察社融數據不僅要細究其結構,還要將近兩三年社融數據結合起來看。
整體看,7月國內社融意外下滑,系多方面原因導致,不能僅憑單月數據就判定經濟趨勢下滑。從內外環境看,散發病例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平穩運行態勢。目前,我國疫苗接種超18億劑次,加之防疫經驗豐富和疫苗研發進展較快,國內散發病例風險可控;國內托底政策保持靈活,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適度貨幣信貸環境,疏通政策傳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中小企業、制造業等重點和新興領域支持力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穩就業、促內需。
原文原發于《經濟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任職于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擅長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研究,也有多年利率衍生品及外幣債券交易經驗 目前是多家專業媒體撰稿人和評論員。)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