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薛洪言
當前,科創板已沉寂了近一年時間,自2020年7月初的一輪普漲之后,科創板50指數持續高位盤整。在盈利的強勁驅動下,估值水平持續下移,已處于歷史估值底部位置。
消費、醫藥、科技是A股市場公認的三大投資主線,消費、醫藥均已有了出色表現,以科創板為代表的科技股能否迎來春天呢?
估值處于歷史底部,風險快速釋放
自上市以來,科創板的板塊估值持續處于高位,最高達到110倍(20200218),遠高于創業板水平,更是顯著高于主板水平。高估值意味著高風險,很多投資者謹遵低估值買入的原則,對科創板避而遠之。
但變化一直都在發生,強勁的盈利增長正大幅降低科創板的估值水平。數據顯示,2020年,科創板實現歸母凈利潤500.86億元,同比增長59.13%;2021年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19.91億元,同比增長216.40%。
盈利的釋放快速壓低估值水平。隨著年報、1季報于4月底披露完畢,2021年5月的第一個交易日,科創板平均市盈率由節前的86.48倍驟降至59.01倍,處于板塊上市以來最低位置,與創業板的估值差距也大幅收窄。
關于股票估值,新手看市盈率PE,進階選手看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即市盈率的絕對值高低并非關鍵,市盈率與增長率的對比更有價值。如彼得·林奇所說,
“任何一家公司股票如果定價合理的話,市盈率就會與收益增長率相等。一般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收益增長率的一半,那么這只股票賺錢的可能性就相當大;如果股票市盈率是收益增長率的兩倍,那么這只股票虧錢的可能就非常大。”
也就是說,10倍市盈率對應5%的增速和60倍市盈率對應60%的增速,后者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據券商統計,科創板近三年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速為39.1%。假定未來保持這個增速,則當前科創板的PEG約為1.54,優于創業板的水平。
科創板的“硬科技”成色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可見,硬科技就是科創板的底色。
截止2021年5月21日,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281家,以市值為權重,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為第一大行業,占比24.1%;“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為第二大行業,占比21%,技術硬件與設備、資本貨物、軟件與服務、材料、醫療保健設備等行業依次居后,構成了科創板的硬科技底色。
具體行業板塊來看,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業的靜態市盈率(2021年5月21日總市值/2020年凈利潤,剔除虧損樣本,下同)為94倍,2020年凈利潤增速為99%;“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的靜態市盈率為48倍,利潤增速為163%。就這兩大行業來看,靜態市盈率均低于盈利增速,PEG處于有吸引力的水平。
科創板的硬科技特色還體現在研發投入上。
據上交所統計,2020年科創板公司合計投入研發資金384億元,同比增長22.6%,研發投入的營收占比為12%,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從員工結構看,研發人員平均占比近30%,且41%的科創板公司已推出股權激勵計劃,覆蓋了包括核心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骨干人員在內的近23%的員工。
高研發投入疊加高股權激勵,驅動科創板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突破。據統計,2020年科創板公司合計新增知識產權16300項,其中發明專利4500項。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圍繞“科技”的高投入為科創板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科技,當前A股市場的主線邏輯
股價走勢是基本面與市場情緒碰撞的結果。很多時候,基本面好,但市場情緒不在這里,也難有大的行情。科創板的基本面無疑是好的,估值水平也回落至歷史低位,未來三五年的投資價值要看與市場情緒的契合度。
歷史上看,每一輪大牛市都存在一條市場主線,這條主線與經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相契合,最容易形成大多數人的共識,引發基本面與市場情緒的共振。
如2007年的那輪牛市,金融地產是牛市主線。當時,中國加入WTO后經濟步入快速增長期,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金融和地產是最具確定性的受益板塊,順理成章成為牛市旗手。
2015年的那輪牛市,互聯網是牛市主線。當時,智能手機驅動移動互聯網崛起,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如火如荼,互聯網成為最具確定性的受益板塊,以東方財富、樂視網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成為牛市旗手。
2019年以來的這輪牛市行情,消費、醫藥、科技是公認的三條主線,這三條主線的邏輯并不相同。消費、醫藥是長牛板塊,這兩年走牛,主要是在貿易戰、新冠疫情等事件沖擊下,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消費、醫藥等確定性強的板塊產生估值溢價,順勢崛起,但這只是暫時的,待市場情緒回歸常態后,這兩大板塊的行情將難以持續。
唯有科技這條線,與宏觀經濟層面的產業升級、智能制造等大背景相契合,最易凝聚市場共識。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的普及,市場風險偏好逐步回升,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科技板塊有望快速崛起,成為新一輪的牛市旗手。
在此背景下,科創板的投資價值正日益凸顯。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