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花長春
為客觀辯證認識當前經濟增長形勢,為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場提供決策參考,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舉辦“經濟增長形勢分析閉門座談會”,KKR投資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出席會議并作發言時表示,疫情長期存在的背景下,實現宏觀經濟正常化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甚至數十年,政策決策者需要及時調整政策框架。對我國經濟而言,預計今年增速約9%,兩年平均增速5.6%。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成常態,未來新興行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約20%~25%。而服務業、信用風險等領域則需要政策繼續給予扶持,以順應不同行業差異化復蘇節奏。
核心觀點
疫情很可能與“高債務、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經濟環境一樣長期存在。疫情長期化導致供需、各產業恢復不一致,總體上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政策決策者需要對國內、以及全球經濟的復蘇周期有所把握,以便于及時調整政策框架。
今年我國經濟復蘇將主要依靠“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受全球居民存款上升,(商品類)消費支出V形反彈;第二支箭是全球庫存周期啟動,出口保持強勁;第三支箭是全球制造業企業的資本開支將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到2022年明顯上行。
是否歐美產能恢復,中國出口增速就會放緩?我們追蹤了幾千種商品的出口數據,發現目前中國產品的市場黏性遠超預期。
未來一段時間制造業增長帶來的動能強勁。其中,新興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0%~25%,疊加我國傳統優勢制造業的增長,中國經濟有望維持5%以上的增速,制造業對經濟轉型和恢復的驅動作用明顯。
以下為發言實錄。
疫情長期化 經濟恢復需時間 政策框架須調整
第一,在疫情可能長期存在的背景下,實現宏觀經濟正常化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甚至數十年,政策決策者需要及時調整政策框架。經濟學家通常把危機沖擊前的狀態視作正常狀態,但實際經濟的運行往往很難回歸到沖擊前的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們看到經濟學家(包括權威國際組織如IMF)對全球經濟預測每每都高估了經濟的修復能力,疫情后恐怕也會如此。
目前,印度疫情態勢明顯超出預期,防疫能力不足、人口眾多、醫療水平低下等多重因素交織,使得印度、甚至全球經濟的正常化進程更加艱難。在此背景下,疫情很可能與“高債務、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經濟環境一樣長期存在。疫情長期化導致供需、各產業恢復不一致,總體上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在此背景下,政策決策者需要對國內、以及全球經濟的復蘇周期有所把握,以便于及時調整政策框架。
第二,對于我國經濟,一季度經濟數據基本符合預期,預計全年增速9%左右,兩年平均增速5.6%。今年的經濟復蘇將主要依靠“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受全球居民存款上升,(商品類)消費支出V形反彈;第二支箭是全球庫存周期啟動,出口保持強勁;第三支箭是全球制造業企業的資本開支將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到2022年明顯上行。未來一段時間,消費和制造業投資將成為我國經濟復蘇主要動能。預計社會零售增速全年可達17%,復蘇時間一般滯后企業盈利和居民收入2~3個季度,預計在今年3季度基本回歸正常。
第三,就大家關注較多的通脹而言,未來6~18個月通脹會脈沖式上行,但不會長期持續。隨著全球居民儲蓄增多、中國和歐美經濟相繼恢復,全球通脹上行不可避免。但在過去10年中拉低全球通脹40%的因素是長期結構性因素,包括人口出生率下降、急速老齡化、財富分配不均等,目前尚未看到這些長期結構性問題得到緩解。因此18個月以后,通脹也許不會長期持續,全球利率也不會因此持續抬升。今年三季度,我們可能會看得更清楚些。
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成常態 中國制造后勁動能足
疫情之后,制造業相對于服務業更加明顯的恢復,一方面因其生產端自動化、智能化進程快,人員密集程度遠低于服務業,另一方面商品消費需求受疫情影響較小。
當前制造業的情況與2017年非常相似,制造業資本開支有望啟動,一是全球貿易確定性修復,二是企業盈利持續改善,三是再通脹預期不斷發酵,部分資產型通脹預期升溫,四是政策基調依舊穩健,防風險、防杠桿的政策著力點沒有改變,宏觀政策沒有明顯收緊,五是企業信心明顯增強。
自疫情以來,市場和政策界對出口增長的可持續性一直擔憂,認為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的主要推動力是替代海外產能。但目前來看,一方面全球經濟穩步恢復,另一方面中國產品的黏性不斷提高,出口增長的態勢有望繼續保持。
疫情前,海外對中國產品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認為價格便宜但質量不高、穩定性不強,很多企業不愿嘗試使用。特別是化工類,設備停工帶來的損失遠超零部件價格,所以海外化工企業基本不敢嘗試中國設備。但在疫情催化下,很多企業不得不使用中國設備,這反而更新了他們的認知,認為中國產品的質量遠超預期,產品粘性顯著提高。
是否歐美產能恢復,中國出口增速就會放緩?我們追蹤了幾千種商品的出口數據,發現目前中國產品的市場黏性遠超預期。在1000多種設備類企業中,哪些將會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呢?一是高新技術類產品,包括電信設備、智能數據處理設備及附件;二是通用設備,如旋轉式電力設備、軸承和滾柱,專用設備中的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和其他特種工業機械。
另外,國內和海外企業家的信心恢復較快。韓國電子元件、電腦、無線電、電視、通信器材等行業的景氣度顯著攀升;美國CEU的經濟展望中的資本恢復速度相對較快,基本達到2017年的水平。由此來看,即使未來一段時間疫情持續,制造業修復、特別是資本開支的恢復態勢仍比較樂觀。
我們也從產能利用率、企業盈利和庫存形成三個維度看國內制造業企業的設備投資情況。第一,在傳統周期行業內,我們看到化工(化學原料、橡膠化學制品、石油化工品)、采掘(煤炭、石油、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鋼鐵行業等設備開支開始增加。當然,傳統行業的主要投資方向不是產能擴張,而是技術改造。第二,在消費行業內,輕工、食品飲料、紡織、汽車零部件等資本開支傾向明顯。最后,新興行業,半導體、電源設備、船舶制造、通信設備等領域的產能擴張趨勢明顯。部分行業的設備投資在去年四季度已經出現復蘇跡象,后續復蘇態勢將更加明顯。
總結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制造業增長帶來的動能強勁。其中,新興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0%~25%,疊加我國傳統優勢制造業的增長,中國經濟有望維持5%以上的增速,制造業對經濟轉型和恢復的驅動作用明顯。而服務業、信用風險等領域,則需要政策繼續給予扶持,以順應不同行業差異化的復蘇節奏。
(本文作者介紹:KKR投資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