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稻葵
2021,中國經濟大年
2021年,總體來講是機遇大于挑戰的一年。
用更簡單的語言,我覺得2020年受疫情影響是個小年,2021年可以形容為中國經濟的大年。
為什么這么說?有3件重要的事:
1. 疫情后,中國有一個反彈的優勢,尤其是消費方面有反彈動力。
2.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起步之年,所以會出現一系列重要的新項目、新舉措,尤其是在科技、減碳等方面,將會拉動經濟增長。
3. 相對于過去一兩年,國際形勢正朝著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在逐步轉變。
特朗普折騰半天后,最后還是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白宮。拜登這位新總統以及他的團隊,跟中國的溝通將會比之前更加暢通。他們對中國乃至于對整個世界的判斷更加符合實際。
而2021年宏觀經濟的發展,也將會有這么幾個確定性的脈絡:
首先是消費有望反彈。2020年是消費非常低迷的一年,疫情導致許多家庭足不出戶,無法實現消費計劃。至少按零售來算,是負增長的。
另外由于疫情,許多家庭、個體的收入是下降的。而從根本上講,對絕大部分家庭而言,制約他消費增長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收入。
我講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家里的音箱有時候要是不用了或者不喜歡了,就會在互聯網平臺上賣掉。我發現特別明顯,當疫情嚴重、收入下降時,二手市場賣得非常慢;但一到年底,經濟稍微恢復、發獎金時一下子交易就活躍了。
許多年輕人確實是想消費的,但就差一點點錢。所以就要想方設法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怎么提高?
1. 增加就業。要減少企業在勞動用工方面的稅收,因為減少對企業雇人的稅收后,或多或少會惠及員工。
我舉一個例子,現在一個稍微正規點的企業要雇一個員工,如果每月工資1000元的話,總成本大概是1400元,甚至是1500元。這個400-500元是他勞動相關的稅收和費用。這個費用應該下降,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去提高收入。
2. 拉動消費,形成一個消費熱潮。回顧改革開放,我們不斷有消費熱潮,比如最開始是買家電,后來是買汽車,再后來是買房子裝修。
現在中國的消費熱點不算多,所以政府要想辦法營造出一些熱點。比如新能源汽車,要讓城市里和高速公路沿線的充電樁、快充樁變得非常多。這樣就能鼓勵大家從傳統能源車換成新能源車。因為新能源車確實好開,但充電是個痛點。
2021年,大概率地,由于有了防控的措施、經驗、疫苗,等等。疫情應該不至于大規模反彈。
事實上,我倒傾向認為到2021年6、7月份時,疫情會在全球范圍內逐步離我們遠去,經濟、收入將能恢復正常。許多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今年有望有一個恢復性的上升,消費也能夠上來。
另外,各種各樣的新科技,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還有互聯網的應用、新基建投資,在2021年恐怕將會是一個加速前進的態勢。所以對投資而言,今年也是重要的一年。
時代變了,別再為了投機去買房
疫情后,買房子會有一定剛需的上升。因為在家宅了很久后,對自己的房子可能會有一些新想法,想裝修也好、換也好。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因素。
但我還想強調另一點,現在中國經濟處于一個人口正不斷跨地區流動的狀態中,從農村到城市,從小鎮到中等城市,從中等城市到大城市。因為在不斷流動,所以總體上講,老百姓還是希望能夠換房子或者是買房子的。
所以這輪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壓力,主要在一些重點地區、大中型城市、大中型城市中的熱點城市,比如像南方經濟好的、就業好的、年輕人愿意去的那些城市,那兒房地產的價格就會上升。
我的觀點首先是應該高興。因為房價上升代表著這個地區的經濟在往上走,里面是有剛需的。有了剛需才能帶來其他投資需求。
而針對這些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我的看法是應該在供給側想方設法地找出路。具體來說,一些熱點城市的住宅用地一定要增加。只有增加以后,老百姓才不會焦慮,才不會著急地想要去炒作房子。這才是穩住房價的根本。
與此同時,經濟潛力不是特別好、人口也不怎么增加的一些地區,要控制它投機性的需求,防止房價漲太高后回落對經濟產生影響。
這是房地產的一個特殊情況,它是結構性的、區域性的。所以我想呼吁有關部門,一定要把這個路子搞對了,千萬別搞反了,不能去壓需求,應該是增加供給。
還有一些人問我,房地產是不是一定會漲?
我倒是不太同意這么一個簡單的說法。因為現在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跟10年前真的是完全不一樣,不能說房價在每個地方都不會下跌。
因為,中國經濟的地理結構正在出現重大變化。比如像深圳、東莞、佛山等地區的人口還在流入,就業市場非常興旺。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火上澆油”的因素是,這些地區的有關部門往往“舍不得”拿土地出來搞住宅,寧愿拿土地去搞產業,要么是搞互聯網,要么是工業,或者是其他的商業。
他們覺得做商業省心,未來可以收稅,同時不會帶來過多居民,商業業主也不會要求辦學校、收垃圾;但反過來,要是弄一個小區事兒就很多了,又要幼兒園,又要清潔,又要治安,等等。
所以我跟很多地方政府的人聊天,他們的計算是非常“聰明”的,說拿土地出來搞住宅比較麻煩,要是搞一些商業、辦公樓的話,好日子萬年長。
這是個問題。這種激勵必須得改變。針對這種想法,我覺得中央政府應該要出臺政策,給予對沖。否則熱點地區的房子漲了只能靠人為的方法來壓需求,而非熱點地區的房子又賣不出去。
所以我提醒大家,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新時代,絕對不能假設房價永遠會漲,一定要認準地區。而且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為了投資、投機去買房子。
算一筆賬,從現在的房價看,買賣房子有各種稅收,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遠不如理財甚至其他的投資方式,所以大家一定要實事求是、認真分析,絕對不要拍腦袋,絕對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推導未來。
但另一方面,我想不僅是“十四五”期間,恐怕未來10-15年,房地產依然是一個支柱型產業。
因為,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人口在不斷流動,我們都有買新房子、提高住房水平的需求。
而且房地產背后所蘊藏的,以及它所帶來的經濟活動量是非常大的。我給大家算一個數字,如果把中國經濟按國家標準的22個產業來劃分的話:
1. 農林牧副漁。都跟吃飯有關系。
2. 零售和批發。許多互聯網平臺進入零售和批發是很有道理的,抓住了一個大產業、大方向。
3. 金融。現在中國金融業在GDP中的占比維持在8%左右。
4. 跟房地產密切相關的建筑業。房地產對國民經濟還是至關重要的,不光對中國重要,在美國那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仍然也非常重要。
在美國,過去看宏觀經濟走勢基本就看幾個產業,一個是地產,一個是汽車,還有一個就是航空,一般看這3個。現在可能還看一些高科技,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講,房地產仍然是一個支柱型產業。
有人說,目前我們到了一個“房住不炒”,和股權投資及其他金融投資并重的時代。
但我還是想提醒各位,中國股市還是有它自身發展的邏輯的,也蘊含著自己的一些風險。簡單說幾個基本事實:
1. 盡管中國股市最近漲了這么多,但中國股市的市值相對于GDP的比重還不是那么高,應該遠不到100%。我沒看最新數字,推測大概在80%左右。
為什么要說這個事兒呢?因為我們的股市市值不是太高,但我們的廣義貨幣是GDP的2.2倍。用2.2倍的流動性去買還不到1倍GDP的股票。股市就容易波動。
2. 股票市場的發展還需要完善。坦率來講,現在的問題是,那些特別激動人心的股票還不在A股上。
首先我認為A股是有發展潛力的,像2020年全球最火的幾大股票,有好幾個是中國的,包括在美國上市的蔚來汽車,好幾天的交易額都是全球第一。還有其他的很多例子,包括騰訊、京東等。
但這一輪全球漲得最快的股票,大部分都不在A股。這個是我們的問題。我覺得應該要改革,過去我們資本市場種種掣肘太多,導致這些成長型的公司沒有條件在A股上市。
所以中國股票市場,就像中國的許多運動項目一樣,很有潛力,但還沒有發揮出來。在這種時候,就請大家一定要謹慎,同時不要有時特別樂觀、有時又特別悲觀。
警惕美國的“回頭浪”
在當前全球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發達國家股市高歌猛進。
我記得去年3月份,美國疫情剛開始時,美國股市有好幾次熔斷。結果美聯儲無條件、大規模地注入流動性,股市很快就起來了。
但在這種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是什么股票起來了呢?
一定要看清楚,不是所有股票都起來了,起來的是那些給投資者帶來了想象空間,而且市值比較大的股票。
像特斯拉,8000億美元的市值遠超第二名1000億美元的豐田。它就是滿足了兩種特性:有想象空間,大市值。所以大家一哄而上,交易額非常大,進得也快、出得也快,很多人就在賭它。
反過來看,一些傳統的股票并沒有怎么漲,比如通用汽車和福特。大概幾個星期前,有人講下一輪該通用汽車上漲了,結果漲了一點又回去了。
這就是流動性過剩的第一個后果:發達國家的股市里資金扎堆,不是抱團取暖,而是抱團做夢,大家都在抱團暢想未來。
另外,流動性過剩后美元貶值,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中國,就是人民幣升值。
這個道理也很簡單,美國的流動性一過剩后,很多資產,尤其是國債券這些標準的資產利率下降。在利率下降的過程中,他一看中國的利率挺高,資金就反過來從美國流動到中國了。
由于資金部分地從發達國家流入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價格也在上漲。對此,我們一定要做好兩手準備:
第一,如果美國等經濟體拼命地增加流動性,經濟還沒恢復的話,它的利率就沒有空間可降了。這時,我們要保持靈活性,利率不要跟他降得太快,要維持在一個比較正常的利率。這樣的話,我們等于是“武器”多一點。
第二,要小心美國經濟突然有回暖的苗頭。我認為最有可能是在今年下半年,這時它的貨幣政策就有可能會調整,有可能收縮流動性。
美國本土的經濟就會活躍,活躍后它的實體經濟就需要流動性來支撐。這時資金可能就會從新興市場國家撤回到美國去。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警惕這種可能性。如果不做好充分準備的話,會被回頭浪打得很疼。
而在這種充裕的流動性下,很多人開始討論“輸入性通脹”。
這個確實是今年的不確定因素,或者說是風險點之一:
第一,原油價格有不確定性。像這幾天美國天氣很冷。很有意思的是,天氣一冷很多美國家庭燒的是油,而不是天然氣。
我在美國生活過,他們有很多老房子,地下室有一個鍋爐連著管子,有車子每周運油過來。所以天氣不好,油價會上漲,波動性很大。
另外,油價有國際政治因素,由于石油生產非常集中,就那么5、6個地區。所以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一點問題,全球原油的供應鏈就會受到影響。
第二,金屬礦。像鐵礦石一個重要的生產點是巴西。巴西鐵礦石的蘊藏量是非常多的,但它對環保的要求非常高。有時候還搞一刀切,比如巴西政府對自己的礦企淡水河谷要求非常高,動不動就讓必須搞個什么工程。
所以淡水河谷的生產能力經常上不去,而且只要一出安全事故、環保一收緊,整個全球鐵礦石的價格就往上漲。
第三,貴重金屬。比如用來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鋰、鈷。馬斯克就說了,現在新能源車的瓶頸在電池,電池的瓶頸就在這些貴金屬。像鈷是用來防止電池爆炸的。據我初步了解,鈷一般就只有一兩個地方生產,就在剛果那兒。
最后一個就是芯片。現在芯片成了一個資源型產品,不僅是美國卡中國脖子,現在全球芯片都吃緊,芯片生產能力跟不上。
因為現在就連臺燈、電冰箱也都弄一個芯片,更不用說新能源汽車了。我最近買了一輛國產新能源車,結果軟件更新后轉向燈不轉了,拖到原廠一查說有個芯片壞了。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現在新能源汽車用的芯片量遠超傳統能源汽車,以至于整個汽車行業的許多車廠現在都停產了,就是因為芯片跟不上。
所以芯片今年不僅是漲價的問題了,而是產能跟不上會制約許多企業的發展。
所以種種跡象都告訴我們,今年可能會是一個成本推動型的通脹的態勢。
未來5-10年,中國經濟調整的一大主線
最后講講產業鏈、供應鏈。去年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都被一個幻覺所迷惑了。
什么幻覺呢?疫情期間,中國的出口在全球中的占比是上升的,達到14%,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的許多企業仍然是最靠譜的生產企業。因此很多人就講,產業鏈不會外移,國際上都還是相信中國的。
但其實這是幻覺。因為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顧不上這些,他首先要“保命”,要保證經濟運行,所以他暫時先不會管產品來自何方,只要是他自己生產不了的就行。
而到了今年下半年,如果疫情真的能逐步遠離世界的話,許多發達國家一定會想方設法地把一部分生產企業吸引回自己的國家去。
不僅是為了貿易平衡、就業,他們其實心知肚明,必須要保證一定的經濟自給自足的能力。他們其實也很講經濟安全。
所以今年下半年可能會出現一個趨勢,一部分企業從中國搬回發達國家去。咱們要做好思想準備。該走的你也留不住,要適應這個趨勢,既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過分地去對沖這個趨勢。
對此,我覺得:
1. 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安全”,要去梳理各個產業有哪些環節是自己還不能控制的,要把這個短板補上。
2. 一定要有核心技術。還有一些不一定是核心技術,但是很關鍵的零部件。我舉個小例子,比如電阻。電器里面都有電阻。但我告訴大家,好的電阻我們自己生產不了,基本都是日本和德國生產的。
比如制造一個高級音響或精密儀器,噪音要低,這個電阻還得要進口。過去我們覺得這個電阻不值得干,日本人做的很好,可以買那就無所謂。
但疫情改變了我們,特朗普也教會了我們,所以我們還得去培養一批隱形冠軍,倒不一定是高科技,而是把一些關鍵零部件做出來,這樣我們整個產業才能夠升級。
3. 希望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土地成本較低、資源豐富的一些地區,像西部,能夠把東部的一些產業接過來。比如一些比較成熟的產業,不需要追著消費者偏好跑,需要不斷去搞研發的產業,應該轉到西部來。
在這種產業調整、變遷的背后,則涉及到了中國經濟未來5-10年,甚至是15年,最主要的一個調整主線:
經濟地理的再布局。
這是什么意思呢?像中國960萬平方公里,我們的人口布局在不同地方,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經濟活動。這個結構我們稱之為經濟地理。
它是隨著經濟的變化而變化的。反過來經濟地理的變化也會推動經濟變化。兩者是同步的。比如說,1000多年前,那時我們主要的經濟活動聚集區還在中原一帶,到了最近幾百年才逐步地轉移到江南。
像小說《三國演義》里,最后曹操的魏把蜀吳滅掉了,背后實際是經濟因素。三國時,經濟活動中心在魏國這個地方。諸葛亮《出師表》里就講得很清楚,他說四川這個地方經濟條件不好,要是不主動進攻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條,必須放手一搏。
從三國后到北宋,經濟活動中心就逐步挪到了江南,再往后挪到廣東。所以說經濟的發展,是跟著人口布局、人口流動、人口遷徙的整個布局同步的。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總量大約翻了8番,相當于過去1000多年的經濟變化,但目前我們經濟地理的布局是相對落后的,面臨著一個上千年的經濟地理再布局的壓力。
我講一個具體的例子,比說東北一帶。現在人口增長不如其他地區快。很多人就認為人口少了,經濟一定會下滑。但我的想法是,不能這么想。
我曾反復強調,我們國內市場大循環,不可能所有產業都集中在某個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所以一定要幫助東北發揮潛力,找到他們自己新產業的發展方向。
比如,東北整體經濟規模不是說一定要跟廣東同步,這個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東北經濟規模也許增長得慢一點,人口相對少一點,但人群的生活水平最后還不低,還在上升,甚至比一些南方地區還高。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那該怎么幫東北發揮潛力呢?想一想它能發展什么新產業。除了農業外,大型裝備制造業還是有潛力的。我們橫向對比一下,美國、德國的許多大型裝備制造業發展得好的地區,也都是天寒地凍的地方。
我舉個例子,美國的伊利諾伊州,是全球第一大重型機械卡特彼勒的總部。我去過那個廠,一望無際。這種工廠在土地成本較低、氣候條件不是太好的地方,是可以發展的。
再看德國,冬天也是很冷的,但他們北邊也有很好的產業,像鋼筆萬寶龍就是在漢堡一帶搞出來的。所以當我們對東北沒有信心時,想一想世界經濟是怎么發展的,德國是怎么發展的,信心就來了。
我特別不同意一個觀點,說東北的營商環境不好,東北的文化不適合經商,這是宿命論的說法。營商環境是內生的,通過改革、招商引資是會改變的,要有信心打破這個宿命論。
事實上我們回憶一下,1999年時沈陽的經濟也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比今天美國底特律還困難。
為什么沈陽能扭轉局勢?就是引進了一個汽車項目,財政、稅收的1/3都用于經營這個項目,并帶動了周邊的配套產業。類似的項目,如果東北地區能引進一些的話,經濟體就火了。
所以總的來說,有些地區經濟總規模增長快,其他人口流出地區的人均GDP、人均收入不能掉隊。這樣一來,就能使全國老百姓不管去哪里,收入都能同步地提高,這是我們共同富裕的目標。
李稻葵回答部分網友提問
1.
中國經濟未來是靠消費,還是靠制造,還是靠科技?
李稻葵:這三者其實是分不開的。消費是我們增長的基礎。為什么說中國經濟還有很大潛力?
因為我們還有10億多人口沒有邁入中等收入水平,很多人還沒坐過飛機、高鐵,家里還沒有空調,冬天甚至還沒有暖氣。這部分人消費的上升,是中國經濟增長長期可依賴的基礎。
而產業的發展則是去滿足我們上升的需求。當然反過來它又能給這些中低收入群體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
科技則是保證我們的產業有競爭力,不至于在國際競爭中被其他產品競爭出局。科技發展讓經濟、產業不斷升級,讓中國企業能夠不斷地擁有競爭力,從而擴張、擴大就業,接著帶動消費。這是一個正的循環。
我打一個不太準確的比方,消費相當于一個人的腎,腎是生命之本,人沒有腎就沒有氣息了,這是最關鍵的;產業相當于筋骨,只有筋骨強壯你才能不摔跤、才有精力去運動;科技相當于肝臟的能力,你才能有拼勁。這三者密不可分。
2.
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如何提升?
李稻葵:中等收入群體這個話題非常重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這是關系到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
我們研究院也提過這個建議,一個中等收入倍增計劃,讓中等收入人群在15年左右的時間里從4億人變成8億人。
除了減稅、擴大就業外,還有一件事很重要,一定要鼓勵或是創造條件,讓這部分人口流動起來,從比較貧困、不太適合搞產業的農村里轉到城市發展;而留在農村的,相關產業要振興,一定要幫這部分人動起來。
講簡單一點,城鎮化可能是提高他們收入水平最重要的一個辦法。舉個例子,我以前用過一個洗車平臺,上門洗車,結果這個平臺后來倒閉了。
但我發現以前給這個平臺工作的洗車小哥,有很多仍然在洗車。我手機里就有好幾個洗車小哥的微信。我需要洗車時,就給他們發個微信,說我的車在什么地方,你給我洗一下,他洗完拍個照片,我支付過去就完事了。
換句話說,能夠進入到重點地區、進入到經濟比較活躍地區的、比較勤快的年輕人,他的收入是不低的。我算過一筆賬,在北京只要好好干,他一個月收入5000-8000元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像洗車是有附加值的,那洗車小哥就經常說大哥我給你打個蠟吧。我也愛惜汽車那就打一個吧,這樣一來附加值就很高了。
3.
人口出生率下降,怎么看?
李稻葵:我想講幾個特別簡單的事實:
第一,要跟全世界講清楚,中國人民過去30、40年做出了巨大犧牲,由于計劃生育政策,保守地算,我們少生了3億人口。這是全球最大的減碳項目。
我們正在承擔這個巨大的減碳工程的社會成本,我們的人口在老齡化。作為學者,我一有機會就跟西方人講,全球最大的減碳項目是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而計劃生育政策是我父母、哥哥姐姐這代人,所做出的巨大的社會、家庭犧牲。
第二,我認為應該尊重老百姓的意愿,讓他們決定是否生二胎。畢竟生孩子是老百姓的決策,最好的辦法是既不要去限制他,也不要過分地、想方設法地用各種政策強迫他、鼓勵他。
第三,全方位地想辦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比如勞動力總人數在下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雖然如此,我們可以想辦法搞好培訓,讓每個勞動者頂過去1.1、1.2個勞動者,就是說有效勞動力、有效勞動供給要上升。
與此同時,如果有人有意愿想多工作幾年的話,可以適當地多給他一點社保。這件事兩全其美,既為政府減輕負擔,他個人也有事兒干,而不是把這些人都逼去跳廣場舞。
4.
通縮有可能出現嗎?
李稻葵:通縮、通脹可以同時存在。為什么這么講呢?剛剛我們說到包括銅、鐵、鎳等資源的價格飛漲。價格上漲后,自然會壓縮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
同時,由于我們許多企業是產能過剩的,所以他的制成品價格又上不去。所以一方面平均的總體工業品出廠指數可能會下降,另一方面則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結果就擠壓了許多企業的利潤空間。
所以怎么辦呢?那就是從現在開始,中國經濟必須要有一個結構的調整,許多產業的集中度必須提高。現在很多產業的集中度還是太低了,很多企業擠在里面,規模不大就掙一點點錢。未來的趨勢肯定是要集中。
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企業隨便一數就有50家了,有許多小車企一年只生產幾萬輛。說得保守一點,這些企業中絕大部分在未來10年內肯定會重組的,最終可能只剩不到10家,甚至是5家。
這是大勢所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雙循環”暢通國內循環的必經之路,必須把企業規模做大,必須要有規模效應才行。
5.
未來3-5年,有哪些確定性的趨勢?
李稻葵:第一是科技發展。不管你是搞投資的、搞科技的,還是從事其他商業服務的人,我鼓勵大家琢磨一下,你的產業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正在被互聯網、數字化怎樣在改變著。
因此,你個人的工作方向是不是也要調整。比如是不是要換個公司;如果不換,在公司里是不是要跟領導建議搞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等等。
第二是自主的產業升級。這是國家特別強調的。我們的產業看起來似乎每樣產品都能生產,但其實有點像“瑞士奶酪”。瑞士奶酪跟其他奶酪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有很多窟窿。
我們的產業里也是有很多“窟窿眼”的。舉個例子,我這個人喜歡聽音響。中國做得不錯的音響企業不少。但我去問他們,你的音響設備為什么做得好?他告訴你,因為我這里面用了進口的電容、進口的電阻、進口的變壓器,都是用國外的。
這就告訴我們,中國經濟雖然產業很全、量很大,但還是缺很多關鍵、細小的一些重要環節。
所以有時我就想,如果我年輕40歲,一定去學一個工程項目,畢業后就琢磨中國產業里缺了什么東西,按這個方向一門心思去琢磨。
比如你要生產手機殼里的一個零部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人人都需要,那你就牛,就沒有人能跟你競爭。這時你就是悶聲發大財了。這件事請大家關注。
還有一個,還是要對外開放。我們現在雖然發展得不錯,但必須心知肚明,過去40年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是,我們的產業、企業家、技術人員、學者們是謙虛的:美國人好我跟美國人學,日本人好我跟日本人學。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管你是做保險、金融,還是做商業服務、工程的,還是要加強對外學習。千萬不要以為搞了“雙循環”,我們就不學習了。這是錯上加錯。
本文為李稻葵2月19日在央視財經“十大頂級經濟學家看宏觀大趨勢”系列節目中,所作《“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怎么干?》主題分享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