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丹
三農問題仍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本次的側重點是在城鄉融合的背景下追求鄉村振興,考慮為農業和農村找到新的出路。文件中有三個思路值得關注。第一,將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村組織有效組合來提高農業回報率。第二,擴大農業市場,利用線上途徑將農業產品連接消費者。第三,重建鄉村功能。如今農村原子化空心化嚴重,僅僅依靠產業發展無法吸引人才回流。農村仍然承擔文化傳承作用,需要重建鄉村組織。
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一般不是大城市和鄉村直接連接,通常是通過縣城向農村延伸。下一步投資將會從大城市向縣城傾斜,著力提高縣一級的物流、公共服務、數字基建和產業發展。農業人口將持續減少,同時制造業的自動化對于低技術勞動力的需求萎縮,所以城市和沿海地區對于農村人口就業的吸納將遠遠小于過去40年,縣城是承接下一步的城鎮化的核心區域。
數字戰略和智慧農業。數據是最新的生產要素,通過重組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數字技術已經突破了傳統農業市場半徑,改變原先以村縣為基礎的買賣模式,實現跨省跨國營銷。對于大數據和相關基建的投資將加碼,推動倉庫、市場、物流全產業鏈的數據融合。數字技術將會滲透至農業的核心環節,將強調培養跨越農業、數字和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中國農業裝備技術已經向中高端升級,但是沒有數字技術支撐也無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強化脫貧成果。盡管2020年中國已經消除絕對貧困,但農村貧富差距仍然在擴大,脫貧后低收入人群的就業和發展問題并沒有解決,收入依賴中央轉移支付。政策將會強化精準扶貧的思路,利用當地資源提供有效就業。長期戰略將會重視對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的投入,防止因病返貧或世代貧困的局面。
保護耕地。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強調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要建成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現在農田的建設標準普遍不高,主要來自資金的約束。地方政府在增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債上會有更大空間,今后土地出讓金的使用將向農業尤其是耕地建設傾斜。在農業生產上,會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和以農耕者為中心的土地流轉(現在流轉率已經達到36%)。
種子技術。發展思路將是中國糧食使用中國種子,和發展芯片的思路類似。中國種子自給率很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種子基本都是國產。盡管蔬菜種子依賴外國技術,但是橫向比較來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中國并非特例。種業總體安全,但是創新能力不高。政府將會逐步將科研創新的主體交還市場和企業主導。中國過去十年收購了一些國際領先的種業公司,包括先正達,但是仍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專利并保護知識產權。轉基因技術產業化是發展重點之一。文件中仍然沒有直接提及發展轉基因技術,由于公眾的反對意見仍然普遍。但是,轉基因種子的抗病抗蟲特性是保證糧食安全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國已經在應用轉基因技術在棉花和木瓜,下一步轉基因種子的審批和推廣都將加快,從玉米開始,緩慢推廣到其他飼料糧,最終到口糧。轉基因最大的優勢是精準,未來可以計算機模擬一步到位實現,和做疫苗類似。文件中提到要加快建設“南繁硅谷”,即地處海南三亞的育種基地和研發中心,其中的生物技術包括雜交種子和轉基因都會是重點投資的實驗室。
利用國際資源。中國的“內循環”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制造業,而農業由于受到資源稟賦的強約束,必須利用國際資源。文件中明確提出“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產業鏈”。過去十年中國在海外農業投資的水平已經很高,尤其是在入股海外農場和農業公司的并購上。下一步將會重視全產業鏈的全球投資,從上游貨源到物流、港口碼頭和國際農產品貿易。未來的農產品進口會加速,但不會過猛以至于沖擊到農民就業。
糧食安全。盡管文件強調了糧食安全,但并沒有具體的自給率目標,事實上對于自給自足的要求已經比前些年有所放松。中國的口糧(水稻、小麥和玉米)絕對安全,產量穩定增長,事實上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是飼料安全。因為大豆85%以上依賴國際市場,對玉米的進口也在大量上升。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生物能源產業發展會減速。政策強調高質量的糧食儲備,包括政府和企業級別的儲備。由于機械化水平低,中國糧食收儲價格全面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糧食生產負收益,因此政策繼續支持農業裝備現代化,尤其是針對農田地塊面積較大的北方。政策鼓勵發展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優勢推動規模化種植和養殖,應用數字技術,同時幫助發展農業相關的金融市場,包括期貨和衍生產品。
(本文作者介紹: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科學院農業博士后。現任恒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負責中國宏觀經濟、中國區域發展、地緣風險及金融市場相關的研究和預測。)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