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連平、劉濤、鄧志超等
主要觀點
1.世界經濟可能于2021年下半年迎來整體性復蘇。全球疫情可能在年中后步入拐點,美國經濟轉為中強度復蘇將帶動世界經濟逐步回歸疫情爆發前水平,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先高后低”的數值。
2.全球經濟運行呈現多維度不同步。首先是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不同步;其次是全球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再次是房地產、金融市場較實體經濟復蘇更快;最后是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不同步。
3.三重深層因素支持中國經濟穩步復蘇。“十四五”規劃的政策紅利將逐步釋放,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要素市場改革。被動去庫邁向主動補庫帶動企業盈利改善,2021年我國將邁向新一輪主動補庫周期,預計將延續7-17個月。美元走弱推動全球經濟回暖,“雙赤字”預示著2021年美元大概率趨勢性走弱,從而推動全球貿易擴張,帶動中國進出口貿易。
4.內外需共推經濟走上趨勢性運行軌道。制造業投資有望接棒成為新的發力點,與之相關的“新基建”投資也將加碼;出口增長前快后穩,進口增長將明顯加快;經濟繼續復蘇和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消費加快修復。
5.物價波動逐步回歸經濟基本面。CPI運行大概率回正后走穩,全年控制在3%以內,PPI則逐步上行。物價整體水平將保持溫和上漲的格局,給貨幣政策的運作提供了充裕空間。
6.金融市場運行逐漸趨向常態。逆周期貨幣政策調節帶來了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融資利率的下行;在需求回升同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降低,促進了居民和企業融資規模的上升;隨著企業債券融資利率的上升,企業發債融資規模將逐漸下行;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可能相對平穩。
7.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中繼續升值。在多因素推動下,人民幣升值動力可能會先強后弱。上半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可能沖高至6.1左右,下半年最低可能回落至6.6左右,整體的中樞運行區間在6.4上下,在可以接受的區間范圍。
8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積極財政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靈活、精準和適度;住房政策注重從金融源頭管理需求。
9.產業政策重點關注新基建、高端制造業和大消費。主要方向包括: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拓展民間投資空間,提升消費能力以擴大內需。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2021年,全球疫情將如何演繹?世界經濟能否走向較為穩定的復蘇?有哪些深層因素會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歸趨勢性運行軌道?金融運行能回歸常態嗎?宏觀政策會轉彎嗎?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展望一:世界經濟可能于下半年迎來整體性復蘇
2020年世界經濟受新冠疫情沖擊而深陷衰退泥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萎縮4.2%。疫情爆發之初,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等到疫情大爆發后,疫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活動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各主要經濟體被迫停工停產、全球產業鏈陷入停頓、國際貿易跌入冰點,這使得疫情前本已疲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2020年四季度以來,全球疫情整體反彈,除中國外多國疫情再度爆發。12月中旬,美國單日新增病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均創歷史新高。11月,歐洲有近10.5萬人死于新冠肺炎,遠超此前新冠死亡病例單月高峰。特別是英國發現變異病毒,俄羅斯疫情再度爆發并迅猛擴散,歐洲多地已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相對而言,亞太地區疫情相對平穩。但自11月下旬開始,亞太多國疫情有失控跡象。日本、韓國12月中旬新增確診病例創下新高。而印度疫情似乎有所緩解,但其數據存在一定的可疑性。澳大利亞疫情則出現了緩和。東盟國家的疫情情況好于全球水平。拉美國家中,巴西、阿根廷依然疫情嚴重,暫時未見好轉跡象。
全球疫情下一步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各國政府抗疫采取的措施,而這些包括封鎖、隔離在內的措施本身是有損經濟恢復的,這就使得這些各國政府處于兩難境地。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疫苗的問世和普及。當前全球疫苗研發進展順利,截至11月底,全球各國共開發200多種新冠疫苗,其中48種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10款疫苗處于三期臨床試驗的最后測試階段。
從各主要經濟體人均疫苗、預計首次接種疫苗的時間和疫苗供應能力來判斷,全球疫情拐點大概率出現在2021年二至三季度之間。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人均疫苗預訂數均超過一劑,預示著發達國家疫苗供應充足。美國2020年12月下旬接種了第一批疫苗,到2021年二季度可全民覆蓋;德國2021年1月為高風險人群和醫護人員優先接種,夏季可全民接種;法國2021年1月開始接種;俄羅斯2020年12月底已大規模接種。2020年四季度全球疫情再度爆發,使得不少原本對疫苗心存疑慮的人群開始接受疫苗。而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情況則令人擔憂。從人均疫苗訂單數來看,只有智利和墨西哥超過了一劑,其他發展中國家人均訂單數低于一劑,預示著發展中國家可能面臨接種不足的風險。總體來說,疫苗的接種有一定優先順序,2021年一季度可能是發達國家的高風險人群優先接種,二季度發達國家全民普及,之后發展中國家跟進。如果疫苗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判斷全球疫情的拐點大概率出現在2021年年中前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新冠疫情病毒變異導致疫情走勢再度惡化的可能性。病毒變異使全球疫情發展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疫情加重促使各國政府重視程度提升,各國日趨嚴格的抗疫舉措必將對未來疫情發展產生重要的抑制效應。
隨著全球疫情步入拐點,各國政府將會逐步放松防控措施,各地封鎖解除后復工復產陸續展開。再考慮到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拜登執政后,恢復經濟成為其首要任務,各項刺激政策將陸續出臺,美國經濟可能由弱復蘇轉為中強度復蘇,從而帶動世界經濟逐步回歸疫情爆發前水平。因此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運行可能于年中后出現復蘇態勢,并進入較為穩定的整體性復蘇階段。考慮到2020一二季度,世界經濟低基數影響,2021年同期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先高后低”的數值。
展望二:全球經濟運行多維度不同步
首先是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不同步。美國經濟有望2021年底回到疫情前水平。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2020年11月制造業PMI錄得57.5,雖較10月略有下降,但已經連續6個月站上50榮枯線,顯示美國經濟進入弱復蘇階段。雖然2020年11月美國失業率依然高位徘徊,但環比下降0.2%至6.7%,有所好轉。冬季疫情再度爆發似乎沒有影響到美國經濟復蘇。2021年一季度后,隨著疫苗開始接種和拜登上臺執政,經濟弱復蘇的狀態可能轉為中等程度的復蘇,待疫情影響基本得到控制后,進入強復蘇階段。預計美國經濟前低后高,有望到2021年底前回到疫情爆發前水平。
歐元區經濟2020年年末出現明顯下滑跡象,2021年上半年可能還將處在衰退狀態。2020年11月歐元區整體綜合PMI錄得45.3,改變了之前了連續4個月站上榮枯線的態勢,歐洲疫情再次加劇使經濟復蘇之路受阻,德法兩國已經考慮將封鎖措施延續至2021年一季度。英國病毒變異導致整體形勢急劇惡化。預計2021年上半年歐元區經濟都無法進入復蘇階段,下半年隨著疫苗的普遍接種,經濟才可能進入弱復蘇狀態。
日韓經濟2020年下半年回升態勢,2021年可能持續。日本2020年三季度GDP環比增長5.3%。近日,日本宣布了7080億美元一攬子刺激方案,這使得日本經濟的復蘇更具確定性,預計2021年一季度日本經濟繼續向好,可能于三季度回到疫情前水平。韓國三季度GDP環比增長1.9%,從連續兩個季度的下跌中反彈。韓國政府近期推出韓國史上規模最大高達270萬億韓元刺激預算。預計韓國經濟也將在2021年上半年企穩,之后逐步回歸到疫情前水平。東盟國家經濟復蘇態勢基本確立。2021年隨著全球疫情趨緩,東盟國家的經濟增長優勢將逐步發揮出來,但考慮到東盟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可能面臨不足的風險,其經濟整體恢復力度可能偏弱。
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恢復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印度、巴西等國在疫情重壓下緩慢復蘇,兩國2020年11月制造業PMI分別錄得52.1、56.3,雖然都在榮枯線上,但漲幅有所收斂。考慮到印度、巴西境內的疫情較為嚴重,其疫苗訂購數量嚴重不足,后續增長情況并不樂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對疫情時可動用的醫療和財政資源都較為有限,將進一步延后其結束疫情風險的日期。盡管復蘇可能推進,2021年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都無法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其次是全球制造業和服務業恢復不同步。疫情爆發之初,各國停工停產停業停學使得經濟一度陷入停擺狀態。而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剛性需求導致工業制造業的恢復往往好于服務業。這一方面是因為管理制造業工人的重新聚集較之服務業更容易,另一方面則是政府社交隔離政策和人們對疫情的擔憂而主動減少聚集性消費所致。四季度美國疫情再度爆發,但制造業PMI不降反升、服務業PMI快速下降的情形,清楚地表明這一不同步狀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疫情沖擊下居民收入大幅降低,拖累消費能力下滑。這一點在歐元區體現得最為明顯。2020年11月歐元區非制造業PMI錄得41.7,遠低于制造業PMI的53.8,美國、日本、巴西、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的情況也雷同。2021年上半年,在全球疫情步入拐點之前,預計這一不同步還將繼續。而進入下半年,服務業可能強勁復蘇,甚或超過制造業增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房地產、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恢復不同步。一個時期以來,金融資本收益率高于實體投資收益率,使得資本追逐金融投機傾向越來越嚴重。疫情沖擊后,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投放巨量流動性的同時保持低利率,進一步刺激了全球資本的風險承擔意愿。最靠近流動性源頭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較早受益。從美國CS房價指數、歐盟房價指數,以及全球各主要股指走勢來看,在經濟復蘇還不明確的情況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已經呈現火熱行情。2020年9月,美國CS房價指數由3月的3.83調升至6.57,而2019年全年的平均數約為2.6;歐盟房價指數2020年二季度末為123.98,較2019年底上漲3.33%,預計四季度和明年還將維持上漲態勢。2020年12月初,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于突破3萬點,2021年以來繼續上行。印度、巴西的股市也于近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2021年,房地產、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恢復的不同步可能還將延續,考慮到2021年年中全球疫情進入拐點,金融市場的反應往往早于實體經濟,上半年全球主要的金融指數有進一步攀升的可能。但部分發展中國家存在恢復不及預期、資本流入反轉帶來的風險。
再其次是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不同步。疫情發展和經濟復蘇的不同步,導致了各國的宏觀政策也不同步,這為未來一個時期國際政策協調增添了較大障礙。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后疫情時代還將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寬松政策。2020年8月,美聯儲宣布將在較長的時間內維持2%的平均通脹目標。這就意味著,即使2021年美國核心通脹率超過了2%,也有可能不會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和日本的貨幣政策還將維持負利率。發展中國家政策則受制于疫情發展,首先考慮的還是抗疫衛生醫療投入,對于經濟刺激政策雖有急迫性但難有充足的財政貨幣資源支撐。主要經濟體的政策不同步可能貫穿2021年始終,弱勢經濟體經濟運行會受到主要經濟體政策溢出效應的干擾和拖累。
展望三:三重深層因素支持中國經濟穩步復蘇
1. “十四五”規劃的政策紅利將逐步釋放
我國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將拉開未來5年甚至15年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序幕。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背后蘊含對經濟增速的定量目標。2019年,IMF定義的發達經濟體人均GDP平均為4.6萬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區人均GDP在1.7-3萬美元之間。2019年,我國人均GDP約1萬美元,若要求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達到2萬美元,則未來15年GDP增速平均需保持在5%左右。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為保證五年規劃能夠順利開個好頭,無疑將釋放明顯的政策紅利,改革也將深入展開。具體而言,可能體現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以及要素市場改革三大領域。一是科技創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二是產業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三是要素市場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政策紅利將有效形成相應的增長動力。經驗顯示,五年規劃的第一年通常在5年期間內GDP增速是不低的,比如十三五規劃第一年2016年,GDP增速達到6.8%。
在相應政策紅利釋放下,2021年經濟結構可能出現進一步調整,表現為高技術投資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制造業投資增速3.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4%,而同期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高達17.7%。特別是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1-11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3.5%,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2.6%,而同期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高達12.8%。2021年,高新技術投資將成為拉動制造業投資甚或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動力,也將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 被動去庫邁向主動補庫帶動企業盈利改善
一個庫存周期大約跨度3-5年,可以劃分為被動去庫(需求上升、庫存下降)——主動補庫(需求上升、庫存上升)——被動補庫(需求下降、庫存上升)——主動去庫(需求下降、庫存下降)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對應經濟復蘇,后兩個階段對應經濟回落,復蘇平均時長約1.1-2年。具體而言,被動補庫存可以大致對應經濟復蘇期,主動補庫存對應經濟繁榮期,被動補庫存對應經濟滯脹期,主動去庫存對應經濟衰退期。
我國目前處于被動去庫階段,2021年將邁向新一輪主動補庫周期,預計將延續7-17個月。由于制造業企業“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新訂單是庫存周期中的領先指標,而產成品庫存只是制造業企業經營行為調整的一個滯后項,因此庫存周期的核心在于需求而非庫存本身。2020年1月,主動去庫存完成。經驗表明,接下來對應的將是被動去庫。由于新冠疫情沖擊,PMI新訂單從2020年6月觸底回升,于是被動補庫階段開啟,目前已持續約6個月。目前工業企業41個細分行業庫存大多出現震蕩上行的跡象,預計2021年大概率將逐步邁向全面補庫階段。被動去庫與主動補庫持續時間一般約13-23個月,據此推斷,主動補庫階段將延續7-17個月。庫存周期對傳統行業利潤的影響較大,主動補庫存周期意味著量價齊升,進而帶動企業利潤上行,促進企業投資增長。
3. 美元走弱推動全球經濟回暖
經驗表明,美國“雙赤字”大約領先美元指數2年左右,2021年美元大概率趨勢走弱。美國財政與貿易雙赤字的擴大,均是美元開始貶值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財政赤字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長動能邊際減弱,國債規模飆升,使得投資者越來越質疑美國政府的償債壓力,由此引發對美元信心的動搖。貿易赤字快速擴張則直接導致美元貶值壓力加大。2020年美聯儲超寬松貨幣政策將導致美元資產相對收益下降,2021年美國的量化寬松和低利率仍將繼續維持。雖然2021年美元走弱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隨著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歐洲疫情再度反復,美元指數也存在階段性回彈的可能。
弱美元下全球貿易通常會趨于擴張。由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全球融資主要以美元標價。當美元貶值時,企業借入美元的積極性較高,全球貿易融資會較為活躍,全球產業鏈貿易也會趨于擴張。IMF(2017)實證研究表明,美元每貶值1%,未來1年內全球貿易數量將上升0.6%-0.8%。因此,2021年,弱美元下全球貿易將復蘇,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回暖,給中國帶來新的出口需求。
展望四:內外需共推經濟走上趨勢性運行軌道
1. 制造業和新基建推動投資恢復性增長
2020年,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成為后疫情時期穩定投資引擎的主動力。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6%。從三大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投資恢復最快,基建投資略遜,制造業恢復相對緩慢,但降幅在持續收窄。三大投資的持續恢復推動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回升,預計2020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其中基建投資增長1.5%,房地產投資增長7.5%,制造業投資減少1.5%。
展望2021年,投資引擎可能轉向新的方向,三大投資增速升降互見。制造業投資有望接棒成為新的發力點。趨緊的產能狀態將激活2021年制造業擴大投資的意愿。2020年10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轉正,并已超去年同期;財務狀況好轉有助于企業投資能力提升。國內“寬信用”由短貸向長貸延伸,全球FDI向中國保持穩定流入,都將進一步支撐制造業投資資金需求。2020年1-10月民間投資已轉為正增長。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分別排在了明年重點任務的前兩位,也表明了制造業在2021年的重要地位,高技術產業獲得的投資要遠高于傳統制造業。2020年基建投資將溫和增長。當經濟如期大幅反彈,傳統基建投資的必要性會適當降低,同時伴隨著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管控力度加大,財政支持也可能有所減弱,但與制造業關系密切的“新基建”投資仍會加碼。傳統基建走弱、新基建走強綜合作用下基建投資整體將溫和增長。
鑒于新的銀行業房地產信貸的監管政策的實施,2021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有關部門對違規涉房貸款的監管力度料有所加強,限購、限貸政策直接抑制住房信貸擴張需求。商業銀行出于監管要求可能會適度提高的貸款標準,尤其是針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地區,以減緩居民加杠桿的步伐。適度上調利率以降低住房市場的投機性需求是大概率事件。2021年,房企融資需求難減,主因表內融資進入“順周期”調控階段。在“三條紅線”實施的背景下,監管機構對于房地產開發商的財務狀況持高壓狀態,房企銀行信貸規模增長會放緩。鑒于宏觀利率趨于平穩并可能階段性上升,房地產行業不同評級公司的信用債利差料走闊,可能存在階段性全口徑以及局部房企流動性壓力。2021年建安工程的推進有望保持在較高水平,從而支撐總體房地產投資。
在2020年低基數的基礎上,預計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0%,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1%,房地產投資增長6%,基建投資增長5%。
2. 出口增長前快后穩,進口增長明顯加快
2020年我國出口表現大超預期。2020年6月以來,我國出口受海外需求回暖和防疫物資訂單不斷以及疫情產生的供給替代效應影響,出現大規模增長。據經合組織數據,2020年底,中國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額可能超過20%,比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升6個多百分點。防疫相關類和疫情大背景下產生的“宅經濟”驅動類產品的貢獻巨大;而在供給替代的邏輯下,非針織鉤編服裝、家具寢具和家電等也快速增長。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出口的“疫情紅利”還能持續一段時間。隨著我國需求持續回升,進口也出現較大波動。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另一方面也和我國加大了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執行力度有關。綜合來看,2020全年以美元計出口可能增長4.0%左右,進口減少1.0%左右。
2021年,隨著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和RCEP的簽署生效,中國進出口整體環境可能邊際改善。2021年上半年,防疫類和“宅經濟”類以及海外強勁的需求和自身供給不足仍將維持一段時間,從而繼續推動上半年的中國出口。下半年,各國疫情因疫苗可能出現顯著緩解,使得防疫類商品需求逐步減少;新興國家生產供給能力逐漸恢復,推動“宅經濟”小商品和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回流,疊加人民幣較年初升值超過5個百分點影響出口的時滯效應顯現,我國出口增速將會放緩。
考慮到2020年基數“前低后高”,2021年出口或將呈現“先揚后穩”的走勢。中國自身的需求強勁回升,各國的供給能力的恢復,大宗原料價格重新上漲,加之下半年以來的人民幣升值,都會對明年的進口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明年仍然存在病毒變異以及疫苗效果不及預期等風險因素,或對全球復蘇以及供給能力恢復造成一定影響。綜合來看,在2020年全年進口基數較低的前提下,2021年進口增長總體將呈現較快修復態勢。預計2021年,以美元計,出口增長12%,進口增長10%,經常項下收支保持較大幅度的順差。
3. 消費復蘇步伐大幅加快
疫情對消費的沖擊程度最大,拖累需求側恢復落后于供給側。2020年二季度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雖然持續恢復,但增速普遍低于市場預期,消費仍遠未恢復至正常水平,累計增速年內基本無可能回正;2020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可能萎縮3.5%。
2021年,隨著疫情被持續有效地控制、經濟繼續復蘇和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消費有望加快修復。收入增長是促進消費的首要因素。2020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修復,并在三季度實現累計實際同比增速轉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遂回穩。預計2021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會進一步提高。就業改善同時也會增加收入并提振消費信心。2020年有助于推動作為薄弱環節的農民工月均收入重拾同比正增長,有助于推動居民消費信心重回上升通道。2021年,經濟向好將帶動就業走穩,進而提高收入,提振消費。
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消費是關鍵。2020年中央相關文件精神要求,運用好農村土地改革、科技創新推進、社保體系完善、資源配置市場化、營商環境優化、公共福利增加等方式,激發和提振國內消費。“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調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配合土地改革和戶籍改革,能夠從根本上削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而有助于釋放更廣大居民的發展型消費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并將此前政治局會議中有關“需求側改革”的提法變為“需求側管理”,將有助于穩步擴大新型消費和推進消費結構升級。2021年房地產銷售將有所放緩,汽車消費仍以恢復性增長為主,對于消費回升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拖累。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10%。
綜上分析,預計2020年四季度GDP增長6.5%,全年增長2.5%左右。2021年,在經濟持續復蘇和低基數作用下,季度GDP可能出現大幅波動,呈現出前高后低走勢,部分經濟指標或呈現兩位數增長。第一季度實際GDP增速可能達到12%到14%;之后逐步恢復到趨勢性運行軌道,預計2021全年GDP增長8.8%左右。
展望五:物價波動逐步回歸經濟基本面
受豬價上漲和油價下跌的影響,2020年的CPI和PPI都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基本面。PPI持續徘徊在負增長區間,5月隨國內經濟復蘇同比增速觸底反彈,但反彈速率受到了成本傳導約束。年初以來CPI“高開低走”,非食品及核心CPI則維持低位,反映居民消費需求復蘇存在一定壓力。
豬肉供給逐漸回歸常態,CPI結構性調整。2020年CPI同比高企主要受到去年豬肉價格快速拔高的翹尾影響,但疫情沖擊帶來的需求不足仍有體現。2021年豬肉價格在供給回升及基數效應的雙重作用下同比回落,將會對整體價格形成較長時間的負向拉動,消費價格將在新的供需平衡間取得結構性調整。
雖然高基數下豬價同比降幅對CPI的壓制將持續存在,但環比回落存在壓力。生豬存欄量絕對值仍位于相對低位,預期至2021年二季度后出欄量才能恢復至常年平均水平;且冬季為豬肉消費旺季,消費量增長可能導致未來幾個月豬肉供需關系收緊。預期2021年豬肉批發價格會在第一季度經歷一段時間的高位震蕩后,在供給缺口持續收窄的支持下呈現平緩下行趨勢。
消費服務需求的釋放將成為2021年影響CPI走勢的重要因素。未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有序改善,就業及消費將相繼回升至常態,核心CPI同比有望呈現低基數水平下的穩步回升。2021年一季度在豬肉價格同比快速下行、核心CPI恢復尚未起色、國際油價維持低位等多重作用下,CPI同比大概率維持負區間,而后將在全球經濟復蘇、國內需求進一步回升共同發力的帶動下逐漸回升至正值,預計全年均值會主要在1%-2%區間波動。
需求復蘇和低基數效應拉動PPI趨勢回升。2021年,全球生產、貿易及投資增速上升將會成為PPI回升的推動力,2020年主要經濟體平均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速于5月觸底后強勢反彈。2020年美元指數走弱,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相對上漲,將為2021年PPI上行提供支撐。美元流動性保持充裕有利于刺激全球投資增速,拉動國際市場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國內需求復蘇也可預期。2019年M1同比多數在3%-4%之間小幅震蕩,2020年初起開啟上升態勢,11月已達10%;根據M1增速與PPI走勢具有領先約三至四個季度的周期性特征,PPI大概率將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較高增速。
從結構性上分析,原油、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三類對PPI影響權重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缺口正在逐步修復。2021年國際原油價格環比漲幅將大概率趨于平緩,受2020年上半年低基數影響,2021年上半年石油價格同比漲幅可能會在30%以上,成為PPI快速回正的重要推手。煤炭、鐵礦石價格上漲也會對PPI形成支撐。2020年三季度以來隨著基建及房地產投資項目施工推進加快,螺紋鋼等產品訂單量有進一步增長空間。電網投資累計同比上升帶動銅的需求量強勢增長,全國銅均價同比漲幅已近20%,滬銅期貨價格亦維持上升通道。2020年黑色及有色金屬行業價格同比漲幅體現出我國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但2021年在較高基數下其上升斜率可能放緩。
PPI將于2021年上半年走出較為明朗的上行趨勢,預計將于在3、4月間恢復正增長;下半年隨基數效應修正,同比漲幅可能有所收縮,屆時新的漲價因素是否能夠對沖2020年全年負增長的翹尾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
展望2021年,隨著經濟逐步進入趨勢性的運行軌道,物價運行大概率的走勢是CPI回正后走穩,全年控制在3%以內應無懸念,而PPI則逐步上行。物價整體水平將會回歸經濟基本面,保持溫和上漲的格局,給貨幣政策的運作提供了充裕空間。
展望六:金融市場運行逐漸趨向常態
2020年,為應對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貨幣當局實施逆周期貨幣政策調節,連續降息降準,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2020年上半年OMO利率下調兩次共30bp,MLF利率下調同樣兩次下調共30bp。與2019年末相比,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1個百分點。
逆周期貨幣政策調節帶來了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融資利率的下行。2020年,1年期LPR的報價變動跟隨1年期MLF利率下調兩次,共30bp,而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調了15bp。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寬松帶來了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融資利率的下行。2020年三季度末,企業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與去年末相比降低了49bp,居民的房貸利率降低了26bp。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貸款利率降低的幅度,高于LPR下行的幅度,與金融機構貸款相對LPR的加減點有關。這說明LPR的改革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在需求回升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降低,促進了居民和企業融資規模的上升。雖然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對房地產銷售帶來較大的沖擊,但是二季度之后房地產銷售迅速恢復,全年房地產銷售面積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這與2019年同期居民中長期貸款與基本持平。而居民的短期貸款在今年二季度之后持續回升,反映了居民消費的改善。企業的中長期貸款持續上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因素,也與疫情之后流動性的寬松政策鼓勵投資有關。2019年末新一輪設備更替周期就出現了回升的跡象。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企業投資帶來較大擾動,疫情被充分控制之后,企業設備更替周期恢復,帶動企業的投資增速回升。
2020年財政政策積極有為,政府債券融資規模明顯高于此前的水平。預計2020年名義GDP絕對規模略高于2019年,但是因為減稅降費,財政收入與2019年比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財政支出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財政支出與收入之間的差異就由財政赤字來彌補。2020年政府債券的發行占名義GDP的比例接近8%,比2019年高了約3個百分點。
隨著企業債券融資利率的上升,企業發債融資規模的趨勢也將逐漸下行。2020年11月多家地方政府國企債務違約,對信用債市場帶來較大的沖擊,信用利差分化明顯,企業發債推遲或者取消發行的規模也明顯上升。信用債違約對一級市場的影響在2021年初將繼續顯現,但是對全年的影響將有限,影響2021年企業債券融資規模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債券利率的走勢。
2021年,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能否延續上行趨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央行問卷調查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制造業的貸款需求都處于過去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基礎設施方面的貸款需求在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也處于過去5年來的最高。未來這種趨勢能否持續有不確定性。設備更替上行周期從2019年下半年以來至今已有1年多,過往經驗顯示設備更替上行期大概為2年左右。設備更替周期如果下行,那么制造業的貸款需求就可能會回落。而制造業投資中占比約60%的民間投資正在快速恢復,經濟復蘇前景較為穩定將拉動制造業民間投資步伐加快。而隨著中國經濟在2021年恢復到正常的區間,大規模基建刺激的必要性也將減弱,相應的基礎設施貸款需求也可能放緩。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三條紅線”也會抑制一部分貸款需求。2021年隨著國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特別是疫苗在大規模使用之后,外需可能會進一步改善,這會進一步提振中國制造業的投資需求。因此預計,2021年企業中長期貸款或保持平穩,大幅變動的可能性較低。
在社融各個分項中,政府債券融資在2021年可能變動較大。名義GDP增速在2021年將明顯回升,財政收入也將有明顯改善;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與2020年相比也有顯著減小,這意味著財政赤字需求將有一定幅度的減少,從而導致政府債券融資也將減少。但前不久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宏觀政策應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必要的支持經濟恢復的力度,因此政府融資不會大幅減少。
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的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對2021年的貨幣供應和利率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綜合運用并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二是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鞏固貸款實際利率下降的成果,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鑒于此,2021年的相關利率包括MLF和LPR將運行在目前水平區間,難以大幅上升,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可能有所下降。2021年的社融余額增速將從2020年末的13.6%左右降低至12%-11.5%,信貸增速將小幅下行至12.5%附近,M2 增速將小幅回落至8.5%左右,大致回歸到常態水平。
展望七: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中繼續升值
2020年年初至5月,人民幣受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議和疫情等經濟與政策因素影響曾一度走貶至7.13左右,但隨后峰回路轉一路走升,至10月初大幅度升值,近日已確立了較為明顯的雙向波動中升值趨勢。分析人民幣匯率波動的主導因素,可以發現5月至9月,人民幣呈現出單邊升值,一方面是對美元前期走弱的“補漲”,另一方面是中國疫情控制較好、經濟較早恢復以及貿易順差不斷放大。10月之后,商品貿易大幅順差和服務貿易逆差縮小強有力地支撐了人民幣升值。
未來一個時期,美元走勢、我國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和貨幣政策等重要因素還會持續影響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總體上將以升值為主。這是因為人民幣匯率升值有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的基本面支撐,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本來就處在一個上升的過程中,一定幅度的升值有其合理性。當前人民幣強勁升值很重要的原因是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擴大,特別是貿易項下的順差大幅增加,貨物貿易順差擴大、服務貿易逆差縮小,經常項下順差將大幅擴大。在我國貨幣政策基調穩健、美國貨幣政策量化寬松和零利率條件下,中美之間存在較大的利差。目前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差距約為2%,處在較高水平,支持人民幣保持堅挺。
隨著2021年疫苗的普遍接種、全球出口能力的恢復、前期人民幣升值抑制出口的效應顯現,再加上2020年四季度的高基數,較大的經常項下順差規模可能難以為繼,由此就會削弱人民幣升值的動力。2021年,美元指數有可能階段性回強。2020年年末歐洲疫情再度爆發并且有失控之勢,一度反推美元走強。2021年全年可能都會呈現美強歐弱的態勢。再加上拜登執政后,美國經濟較為穩定的復蘇可能推進,美元指數可能階段性走強,從而會抑制人民幣升值。所以,2021年人民幣面臨持續升值壓力的判斷可能并沒有很充分的依據。2021年上半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可能沖高至6.1左右,下半年最低可能回落至6.6左右,整體的中樞運行區間在6.4上下,處在可以接受的區間范圍。
人民幣升值將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而這種由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一個時滯效應。按照“J曲線效應”理論,人民幣升值的時滯效應可能會在2021年開始發生作用。然而,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全球的商品供應嚴重不足,主要經濟體里只有中國因為疫情控制較好而有較強的出口能力。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球其他國家出口能力依然不足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大幅增長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在2021年,當全球疫情出現拐點、各國出口能力逐步恢復后,升值的抑制作用就會較為明顯地顯現。
2021年,應關注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抑制、吸引資本快速流入推高資產價格泡沫、外債快速上升等風險。事實上,貨幣和外匯管理當局已經出手,在2020年四季度出臺舉措管理外匯交易成本和外債,并于2021年初出臺措施鼓勵企業資本流出。未來,相關監管部門會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特別是跨境資本流動方面。
展望八: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1. 積極財政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狀況隨經濟快速恢復。財政收入增速恢復較快,主體稅種中,增值稅、企業所得隨和個人所得稅增速已經恢復較高增速;消費稅增速相對較慢,表明需求端仍需進一步釋放潛力。支出端,教育、科技、社保和就業、衛生健康和城鄉社區事務等項目增速較快,而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農林水事務、以及交通運輸等項目的支出增速有所下降。2020年1-11月全國一般預算收入已經接近全年目標的88%,超過去年同期水平約1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支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的76.43%,較去年同期少完成近5個百分點。由于實際支出與預算之間差距較大,財政賬戶全年大概率將以“超收欠支”收官。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高增長的帶動下,地方政府性基金在收支兩端均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為對沖疫情對地方經濟的沖擊做出了突出貢獻。2020年1-11月,共計發行6.34萬億元國債(含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和6.26億地方政府債,其中專項債較去年增加1.6萬億元。由于復工后經濟復蘇勢頭強勁,稅收收入增速迅速回升,因此全年財政赤字率預計將為3.1%左右,顯著低于3.6%政策安排。
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展望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在支出端,將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將成為重中之重。據此判斷,2021年衛生健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與就業等方面的支出增速預計將放緩,而教育、科技、城鄉社區事務、節能環保、文體旅游傳媒等項目的支出增速則有望止跌回升。同樣的情況預計還將出現在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中,更多資金有望投入到在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相關項目中。考慮到今年財政結余規模和財政收入增速恢復情況,2021年財政預算赤字率可能降至3.0%左右,地方專項債增量也很可能較2020年縮減。其中,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預算分別為20萬億元和26萬億元。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了調節收入分配,目的是為了支撐擴大內需戰略。結合相關信息判斷,未來個人所得稅和房地產稅可能成為稅制改革的先行選擇。現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可能會出現調整,匯算清繳程序或將進一步完善,工薪稅不同稅率間的收入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尤其是低層級稅率之間。房地產稅改革的目的在于健全地方稅體系,使房地產稅替代土地出讓收入成為地方政府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促進“土地財政”轉型。房地產稅的不確定性相對較高一些,目前尚無有關改革的具體方案。
2. 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靈活、精準和適度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已作出安排,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政策對緩解小微企業資金壓力、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種優惠政策的延續,反映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是“不急轉彎”政策導向的具體體現。
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一方面,目前工業生產恢復較快,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已經連續3個月維持在6.9%甚至更高,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從反映居民消費的社融消費品零售增速來看,目前與疫情之前有較大的差距。疫苗的使用將有助于經濟的進一步恢復,但是實際效果還存在不確定性。外部環境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恢復尚不均衡,貨幣政策需要保持穩健。另一方面,2020年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將明顯領先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相對表現較好,熱錢流入概率較高,對于人民幣帶來一定的升值壓力。因此貨幣政策在保持穩健同時還要注重靈活。
近期央行表示,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基本匹配。貨幣信貸和社融的增長,從疫情發生之前的與名義經濟增長基本匹配,到轉為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經濟增長匹配,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潛在產出波動相對較小,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GDP就是在潛在產出的基礎上考慮通脹的影響,即GDP平減指數的影響。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經濟增長波動相對較小,信貸與社融要與這個相匹配,表明信貸與社融的增長更加關注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這意味著2021年信貸和社融既不可能進一步更大幅度地增長,同時明顯收緊的可能性較小。
社融在2020年增速的持續上行,是2020年下半年經濟持續改善的重要原因。2021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繼續減弱,同時疫苗的使用也將使國內和國外很多經濟活動的限制進一步放開。經濟活動的恢復意味著通脹可能存在一定的上行壓力,特別是非食品價格和工業價格。事實上,反映中國工業生產的一些大宗商品價格,比如銅價和鐵礦石的價格,已經到了近年來的高點。在疫苗廣泛使用之后,部分經濟活動恢復的加速可能加大物價上漲的壓力。
物價回升到正常水平將帶動企業營收和利潤的改善。如果疫苗廣泛使用之后。世界經濟走向穩定的復蘇,內需與外需形成共振,物價上漲壓力明顯加大,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市場的利率也會承受一定的上行壓力。從貨幣市場來看,2020年四季度,3個月SHIBOR利率已經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雖然政策利率仍然處于低點。考慮到疫苗的大規模使用最早也要在2021年二季度,而疫苗使用之后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則要在三季度左右才能顯現。因此,如果到2021年三季度物價上漲壓力明顯增加,7天逆回購利率與MLF利率都存在小幅上行的可能。
LPR的改革推動了貸款利率市場化,而存款利率目前仍然是參考基準利率。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表示要深化LPR的改革,帶動存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場化,使央行政策利率通過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順暢傳導。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值得期待。
2021年,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和下調的可能性都很小。經濟恢復勢頭明確,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無進一步下調的必要。而目前銀行存款增速低于貸款增速,在這種情況下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并不合適。此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可能帶來銀行流動性過度偏緊的結果,同時也很有可能抬升銀行貸款利率,尤其是會制約銀行業向實體經濟投放信貸的能力,增加后者的融資成本。
3. 住房政策注重從金融源頭管理需求
在疫情沖擊下,2020年初中央定調政策紓困、加碼“穩增長”,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7月決策層再提“房住不炒”定位,要求“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從各地實際出發,采取差異化調控措施”。同時,住房金融制度改革也在穩步推進,旨在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制度,針對局部風險強化監管要求和力度。下半年政策環境趨緊,尤其是針對房企的金融風險管控力度有所加大,銀保監會更是闡明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多地升級樓市調控政策。但整體來看,除深圳等個別城市外,多數城市出臺的調控政策較為溫和。
未來住房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明確“房住不炒”政策基調的同時,也提出了“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考慮到房地產行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大,且涉及的產業鏈眾多,引導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將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著力在于防控房地產金融風險,防范違規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適當控制居民購房貸款規模,嚴防利用消費貸、首付貸資金違規加杠桿行為;對房企加強融資管控,包括帶、信托及境內外債券融資。按照“因城施策”原則,針對熱點城市繼續采取限購、限貸、限價等調控措施,并單列租賃住房土地指標,加大租賃住房供給建設,從供需兩端出臺政策穩定房地產市場運行。
監管部門對住房金融管控力度將有所加大,銀行業涉房貸款的擴張速度將有可能小幅放緩。基于《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所提出的涉房貸款占比標準,結合貸款質量綜合考慮,部分商業銀行業務需要做出調整,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將稍有放緩,而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增速可能相對平穩。鑒于目前銀行業涉房貸款基本情況與監管新要求之間基本吻合,2021年房地產金融不會大幅收縮。
展望九:產業政策重點關注新基建、高端制造業和大消費
在經歷了國內外疫情大爆發之后,2021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從政策驅動性復蘇朝內生增長性復蘇轉變,擴大內需是轉向內生增長性復蘇的關鍵所在。除了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改變傳統消費習慣外,擴大內需還應該從轉變經濟發展結構,重塑內部發展空間和拓展內部投資空間等方面著手。
經濟結構的轉變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占比進一步加大;二是制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方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加快數字化發展”等三方面建議。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就是要求既要做到制造業智能升級,又要做到服務業科技賦能。2021年將會出臺相關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科技含量的鼓勵政策。
“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可能成為2021年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主要涉及四大領域: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政策可能主要從惠及民生的方面入手:一是出臺相關5G手機使用優惠措施,鼓勵人民群眾逐漸向5G使用靠攏;二是加快建設城際高速鐵路,作為高速鐵路的補充,解決更多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三是在全國出現大面積限電的情況下,升級傳統模式,由煤電向水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轉變。
高端制造業則重點關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建議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同時,高端制造業應與數字化相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從可實施的具體政策來看,一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有進一步提升空間,且補貼力度還可能進一步加大;二是加大服務型行業和部門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力度,減少人民群眾現場辦理業務的等候時間。
“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我國不同省市經濟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不同,未來通過區域協調建立更多的城市群,并借助各城市群不同的定位和分工,以及各城市群對三四線市場的輻射,從而進一步促進一個統一的內部大市場的形成。人是城鎮化戰略的關鍵。2021年將會出臺相關建立城市圈的政策,同時將加快完善鼓勵優秀人才落戶的相關政策。
拓展投資空間實質是促進民間投資。這次疫情發生后,民營企業生產和出口恢復是最快的,利潤增長受到的沖擊是最窄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均表現出了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發展依然是非常重視的。未來在市場開放、營商環境以及鼓勵民間投資等方面將會出臺新的針對性政策。
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消費能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具體包括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2021年,中國消費市場將全面回暖,大消費各行業值得關注。具體來看,“民以食為天”,食品飲料有望在率先復蘇;家用電器在消費周期、地產周期以及格局紅利的三重疊加下,有望呈現較高景氣度;疫情推動“宅經濟”加速升溫,電商的線上化、集中化將是2021年的主旋律;餐飲酒店步入景氣周期,免稅政策打開離島空間,餐飲行業連鎖化率提升;服裝將受益于冬季提前、經銷商補庫存以及低基數的影響;全球疫情逐漸進入尾聲,但仍舊推升醫藥生物在制造、市場、價格三大基本面屬性。對于消費,最重要的政策還是要從提升群眾收入和降低商品制造和流通成本方面著手。
報告撰寫團隊:
連 平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劉 濤 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
鄧志超 植信投資研究院秘書長
羅奐劼 高級研究員
馬 泓 高級研究員
王 好 高級研究員
劉 鴻 高級研究員
黃春華 高級研究員
許 珂 研究員
董澄溪 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