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宗光
在上期文章《貨幣政策 3.0:走出困境的“最后稻草”?》中,我們初步介紹了“貨幣政策3.0”和“現代貨幣理論(MMT)”。央行之所以聯手財政,而不是其他,是因為:
1)傳統貨幣政策傳導中介—銀行無法有效發揮貨幣擴張的職能;
2)私人部門去杠桿,疊加經濟衰退,對借貸無需求。
3)財政擴張,增加總需求,可帶動私人部門增加投資和信貸,進而形成新一輪經濟擴張。
實際上,為了走出困境,各宏觀當局也在絞盡腦汁進行創新,方向基本有3個:
1)負利率。即沿著貨幣政策1.0路徑再進一步;
2)加碼QE。即沿著貨幣政策2.0路徑再進一步;
3)貨幣政策3.0。
第①條路徑和第②條路徑的創新,本質上只是舊思路下的最后掙扎,發生奇跡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美聯儲等貨幣當局對“負利率”等不太感興趣。理論上講,QE無上限,但實際上,國債等資產也有“買完”那一天。
“正統”經濟學始終無法給出走出困境的“藥方”,留給他們“表演”的時間也不多了。此前被視為“異端學說”的現代貨幣理論(MMT),走上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我們有必要再花出一期的篇幅,系統梳理一下現代貨幣理論。
加布雷斯:在白宮被當面群嘲的MMT學者
2000年4月,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加布雷斯受邀赴白宮參加比爾·克林頓總統舉辦的一場會議,討論如何處理財政盈余問題。大家知道,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處于歷史上最繁榮的階段,高增長、低通脹,新經濟欣欣向榮,稅收連年高增長,財政竟然出現了盈余。1998年-2001年,連續4年財政收入超過財政支出,出現了巨額盈余。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自凱恩斯經濟學占據主流以來,財政赤字被用作刺激經濟的手段,出現財政盈余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那么如何處理財政盈余,就成了克林頓當局的“甜蜜煩惱”。于是,克林頓便邀請200多個經濟學家(國師),來商量如何處理財政盈余。加布雷斯是德州大學教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曾是美國國會領導的聯合經濟委員會(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齊名的兩大經濟咨詢機構)的主席。因此,其受到邀請并不令人意外。
但其受到邀請,更主要的是其“標新立異”的觀點。多數人認為,財政盈余是一件好事,可以償還債務、進行減稅。但他卻認為,“財政盈余是一種危險。這意味著,資金從公司和普通老百姓手里流向了政府的儲錢罐”,本質上是一種緊縮。因此,“財政盈余是一種負擔”。當他說完此觀點時,在座的經濟學家哄堂大笑。
十幾年后,隨著美國財政赤字飆升,經濟學家對如何進行政策應對,存在著激烈的分歧。加布雷爾則堅持認為,“主要的風險在于財政赤字仍然太小”。如果說減支增收是“赤字鷹派”,推遲緊縮至經濟復蘇者是“赤字鴿派”,那么加布雷爾則是屬于“超級鴿派”。他從不認為政府應該平衡預算,赤字和財政支出是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在經濟衰退還是擴張階段。
MMT:理論淵源、主要原則及政策主張
沒錯,加布雷爾是一名現代貨幣理論的擁護者。來自澳洲的紐卡希爾大學教授Bill Mitchell首次使用“現代貨幣理論”對此命名。這一理論主要包括幾個原則:擁有發行法定貨幣權的政府可以:
1)購買商品、服務與金融資產,而不需要通過征稅或發債來籌集資金;
2)以本幣計價的債務永遠不會違約;
3)貨幣創造或購買的唯一限制是通貨膨脹,即經濟實現充分就業后,引發“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加速上升;
4)但加稅可以減少貨幣流通,從而控制這種通貨膨脹;
5)不會在公開市場發行債券,與私人部門爭奪儲蓄資源,但可以直接向央行發。
這一學派與主流經濟學—凱恩斯主義在各方面都針鋒相對,被主流經濟學視為“異端(heterodox)”。這一學派融合了一系列專家的觀點,包括克納普的“貨幣國家理論”,Alfred Mitchell-Innes的“貨幣信用理論”等。克納普在1905年的著作中提出,“貨幣不是一種上篇,而是法律的產物”,即是一種國家信用的產物,這與當時的金本位觀點格格不入。Mitchell1914年提出,貨幣不僅僅是一種交換媒介,而是一種“推遲的支付“,政府對人民的負債。
這一理論與傳統“貨幣流通理論”截然不同。貨幣流通理論認為,貨幣創造源于銀行信貸和“水平交易”,即私人對私人的交易,是一種“銀行貨幣(bank money)”;而MMT認為,貨幣創造來自于政府支出,而非銀行借貸,是一種“國家貨幣(State Money)”。其貨幣創造活動主要源于”垂直交易”,即政府(含財政和央行)與私人間的交易。當政府支出大于稅收時,銀行的準備金就會增加,資金會流入私人部門,會增加貨幣創造,是一種寬松;反之,當政府支出小于稅收時,銀行準備金就會減少,是一種緊縮(圖1)。
現代貨幣理論在好多方面的觀點,與凱恩斯主義存在明顯差異。比如,私人部門會最大程度壓縮工人成本,因此政府不創造就業就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比如公共赤字即私人盈余,因此克林度時期的財政盈余對于私人部門而言會增加債務等。最重要一點也是前面所提的,貨幣是由財政支出創造的,而非銀行體系創造的。相應地,財政在充分就業、控制通脹方面起主角作用,通過赤字、征稅等方式,調節總需求,控制就業和通脹情況(圖2)。
資料來源:Stephenie Kelton,Bloomberg
當然MMT理論內部也是派別紛雜,有理想/極端派,也有務實派。結合現實,按照MMT理論,在貨幣政策1.0和2.0失效情況下,唯一的出路,就是貨幣配合財政,進行赤字大幅擴張,即要求:
1)利率固定在0附近;
2)通過赤字變化控制通脹,或者就業;
3)央行為財政赤字融資,進行貨幣化。
當然這意味著,把管理經濟的巨大權力交給了財政和政治家,而非由技術官僚組成、有較強獨立性約束的央行。客觀上,存在潛在的巨大風險。如果不負責任地、無約束地使用這些權力,追求短期目標,其帶來的災難也是顯而易見的。
目前來講,日本和歐洲已經接近于彈盡糧絕了,美國還有些彈藥,但也完全不足以應付下一輪危機了(比如目前的疫情大流行)。中國稍好點,但如果過去十年的全球經濟大停滯不出現逆轉,中國走向歐美境況也是遲早的事,大boss們也提及,我們會盡量延長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時間,到時候我們將如何應對?MMT肯定屬于亂世猛藥,副作用較大,但一棍子打死,卻無視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以及提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則顯得過于輕佻和愚蠢。
那么,一提到赤字貨幣化,我們腦子里立即浮現出魏瑪共和國和國民黨法幣時代的超級通脹,那么歷史上有沒有現代貨幣理論的成功案例呢?我們會在后續系列中嘗試做進一步分析。
(本文作者介紹:華興資本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譚兆彤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