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程實、王宇哲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20年10月26-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于未來五年的經濟工作,公報特別指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前瞻“十四五規劃”,我們認為,從注重量和速的增長到強調升維發展是重要的轉折:其一,在疫情外生沖擊和逆全球化結構性壓力疊加的大背景下,要在未來的經濟轉型期破解全球存量博弈的陷阱,構建雙循環是打造系統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其二,升維發展的基礎仍然是改革開放,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關鍵領域改革將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創造新一輪微觀激勵奠定基礎;其三,站在20年代的新起點,主要國家經濟、金融、治理能力將接受全方位檢驗,科技創新的引領、穩定協調的發展會鍛造出軟硬實力升維競爭的新賽道。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兩會以來,“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市場熱議的中國宏觀政策焦點。五中全會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中,雙循環被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標志著其在 “十四五”規劃和長期發展方向之間重要的銜接作用。在雙循環新格局下,以內促外、由內而外是撬動戰略發揮效能、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業國,中國是區域和全球經濟活動的重要樞紐,并且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日益成為全球供給-需求的雙中心。展望“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意味著擴大內需的“量變”,更指向了內需動力模式的“質變”。公報明確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十二項具體舉措之一,突出了雙循環新格局下擴大內需和內生發展的重要性。從總量上看,2018年中國創造了全球GDP的16.1%,但最終消費僅為12.1%,“產出占比”與“消費占比”剪刀差也意味著潛在的內需倍增空間;從結構上看,未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激活居民消費潛力、加速服務消費發展,有望成為中國強化內需引擎的結構性重點,有助于在“全面促進消費”的基礎上“拓展投資空間”, 加快推動“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成“高標準市場體系”。
發揮創新和科技引領作用,打造現代產業與數字化中國。對于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全會將科技實力與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相并列,并明確提及“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創新和科技的引領作用可見一斑。從具體的方向看,全會提出了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們認為,隨著“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一戰略性布局的確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自然成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最主要驅動。從頂層設計看,“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發展將是中國經濟規劃中最重要的關切與競爭力來源之一。展望未來,隨著新基建支撐起產業互聯網的運行框架,數字經濟會迎來革命性創新,具體表現為經濟參與主體實現普遍的數字化轉型,而數字技術也成為社會生活質量升級的重要基石。下一個五年,數字中國將勾畫出清晰的經濟轉型軌跡,從資源循環和資本流動的角度,植根于亞太、輻射全球的中國科技崛起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投資主線,而提速的金融開放也有望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與科技騰飛形成正反饋。
統籌發展與安全明確底線,城鄉和區域間突出協調理念??v覽公報全文,安全是其中絕對的高頻詞,凸顯出全球大變局下中國政策框架的底線思維。一方面,在疫情沖擊下,公共衛生安全、供應鏈安全等成為事關國家總體安全的關鍵環節,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也是“六穩”和“六?!钡念}中之義。另一方面,“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經濟體面臨共同挑戰,新一輪全球化進程需要加強溝通與合作。在經濟增長中樞下降、價值鏈失衡、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的共振之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將和G2的“經濟錨”一樣,奠定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金融體系等重大問題上全球集體行動的重要基礎。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一環,“協調”一詞也貫穿于發展體制機制的論述中。我們認為,關于城鄉和區域的發展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展望未來,中產階層的壯大、年輕世代的崛起、數字經濟的發展均以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載體。在需求側,“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是居民消費升級向質量高度、市場深度、產品廣度“三維”拓展的長期趨勢之基。在供給側,以新基建和新興行業投資為主要推動的產業升級也有望發端于城市群的規模經濟之中。作為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的經濟體,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發展協同化、社保體系完備化將成為“十四五”期間均衡與充分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