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姚洋
當前消費的增長慢于生產面
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的GDP正增長3.2%,但是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256億元,同比下降11.4%,上半年居民支出實際同比下降9.3%。上半年社零和居民支出同比都是下降的,但第二季度經濟又有增長,那說明生產的東西沒有在國內完全被吸收掉,或者說這個增長是局部的增長。比如國家投資基建不需要居民去消費,出口從6月份開始正增長。因此第二季度是生產面在恢復,但是消費面沒有恢復。進入第三季度特別是8月份,消費方面至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微弱由負轉正0.5%,這是一個好的苗頭。
第二,中國的出口增長非常快,7月份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4%,8月份則為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進口增長不高,8月份甚至下降0.5%。進口反映一個國家本身生產的活躍程度。進口越多,說明國內生產越活躍,進口增長不高說明中國的消費品生產行業沒有活躍起來。
第三,8月份中小企業的PMI為47.7%仍然低于榮枯線,而整個經濟的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5%。所以很明顯,中小企業的市場需求還不足,生產經營仍面臨不少困難,這也說明我們國內需求還是不夠。
因此現在的消費低于整個經濟其它方面的復蘇,消費的增長慢于生產面。
第四,疫情使居民的整體收入下降了。特別是消費意愿比較強的中低收入的居民,收入要么下降要么不穩定。如果收入下降則沒錢消費;如果收入不穩定就會增加儲蓄。這樣,很多人就推遲消費了。
還有一部分失業居民的收入是絕對下降的。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失業率是調查失業率,但城鎮調查失業率其實也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因為它沒有調查統計的非戶籍人口可能才是失業的主要人員。
消費券越來越沒用了,建議直接發現金
我覺得消費券越來越沒用了。它的性質是用于商品打折的折扣券。因為是折扣券,所以居民拿到消費券不去花的話,損失也不會很大。比如一個居民抽到了一個電視機的折扣券,他本來不想買電視機,同時又覺得未來的收入不太穩當,他恐怕不會因為20%的折扣去買一臺電視機,況且家里可能已經有電視了。
所以消費券的效果現在大打折扣,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我建議應該直接發現金。
消費券還存在公平問題。居民拿到消費券,特別是拿到耐用品消費券然后去用掉的人,恐怕都是中上階級。因為他們的收入受疫情影響較小,所以才可能有閑錢去置換一臺電視,而中低收入群體就不太會因為一點折扣就去消費。
所以最終可能會發現,用了消費券的人恐怕是中高收入群體。而發券的目的是要補貼那些中低收入的居民,特別是失業居民。這樣就沒有達到這個本身的目的。
另外消費券的折扣是定點折扣,哪個商家的產品能夠參與折扣,這里面也存在公平問題。只有一些平臺能參加,比如說北京是京東發,那京東就推銷自己平臺上的商品。這就存在生產面的公平問題。
所以,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應該直接給低收入群體發現金,特別是失業群體。現在央行正在研發和試點推出數字貨幣,因此很容易控制金額和時效,如果居民拿到錢三個月不花就作廢,那居民肯定會去消費。有人說居民拿了錢會增加儲蓄,實際上那些丟了工作的人沒有什么儲蓄,他們的平均消費傾向很高,現在的邊際消費傾向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中國收入分配中最低收入層的50%的人只占到我們全部收入的16%。按我的觀點最低層的50%的人都是低收入者,因為他們的人均收入只有平均收入的30%。
現在的趨勢恐怕就是消費降級,但未必是壞事。一些非急需的耐用消費品,居民就不會去買了。我覺得下沉市場是對的,對消費是一種積極的影響。我們不能忘記中國低收入的50%的人,他們的消費能力當然比較低,所以要生產他們能買得起的產品。
拼多多能成這么大的勢頭,是告訴我們中國還有這么大的一群人,他們的消費能力實際上是比較低的。但是這些居民有消費潛力,只要產品對路,他們會消費的。我覺得這挺好。否則,農村地區在房子上面浪費的錢太多了,空置的房子太多就是浪費,應該把蓋浪費建筑的錢拿去消費。
房價提高說不定會刺激消費
把消費難以提振的問題歸因到房價上我覺得是不對的,和事實不符。從2010年開始到今年,這10年好多地方的房價漲了兩倍,但是這10年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例,從原來的48%增長到56%。所以房價高和消費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事實上,如果房價提高了,說不定因為有財富效應會刺激消費。因為居民的房子更值錢了,居民覺得自己更富有了,所以會多去消費。
在本輪經濟恢復中房地產扮演了挺重要的角色。過去這幾個月經濟的恢復,房地產恢復得非常好,是增長得比較快的幾個行業之一。1—8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6%,1—8月份住宅銷售額增長4.1%。
很多人抱怨中國房子空置率太高、住房有過剩、有人在炒房子,但是中國的老百姓愿意擁有住房,房子是資產的這個屬性是無法改變的。不讓老百姓去買房子,老百姓的幸福感就降低了。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提高老百姓的滿意度,提高老百姓的福利。
投資和進出口提振經濟增長只是暫時的,還是要靠消費
短期內經濟增長靠投資和進出口是沒問題的。但是這樣經濟復蘇是否是可持續的,需要畫一個問號。
因為出口的潛力是有限的,全世界經濟的復蘇比較慢。而且中國已經出口很多了,還想再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
而光去搞投資,投資帶動其它經濟的作用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消費不能增長起來,那最后經濟復蘇就沒力量了。所以必須把消費帶上去。因為經濟是一個閉環,現在這個閉環是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運行。把消費提升就可以讓經濟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去運轉。它一旦運轉起來之后,經濟自動就會增長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中小企業沒有訂單,如何創造訂單?就等于在經濟里頭注入一筆收入,即給老百姓發錢。老百姓消費了,企業就有訂單了,有了訂單,就有了就業。有了就業,老百姓就有自主的收入增長,有了收入增長,居民的消費又上去了,經濟就螺旋式地上升。
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程度會越來越低,只是因為疫情的關系,國內的消費沒上去,所以顯得出口的貢獻比較高。二季度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是16.6%,再算上外溢效應,出口可能就占到整個二季度經濟增長的1/3。這個比例又恢復到本世紀頭十年的水平了。但這是不可持續的。
當然也不能因為搞國內的消費,就把出口放棄。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只不過是疫情之后,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到國內。有些企業能出口,就鼓勵它們走出去;有好多企業必須做國內市場,那就去幫助那些企業。
國內大循環和對外開放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搞國內循環不能放棄國際循環。特別是在美國要和中國脫鉤的時候,中國更應該開放。用更大的開放來對沖美國脫鉤的企圖。因為更開放意味著進入中國的美國企業更多了,特朗普政府再想脫鉤,就變得更困難、成本更高,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也會更高。
中歐領導人前幾天簽了《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我覺得這個協定很有指標性,對于產權保護、對于IPR的保護都是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這一步,保護產權特別是保護IPR,對于中國走向一個創新為主的國家是關鍵性的。如果IPR保護非常弱,發明的東西馬上被其他人抄襲了是不行的,這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
搞“鐵公基”比瞎投資亂七八糟的項目要好得多
有人說“鐵公基”的邊際投資收益是遞減的,我覺得不要總以為“鐵公基”要提高生產效率,想象它是一種消費,因為它提高老百姓的福利。比如地鐵方便老百姓的出行,公園不能賺錢但它讓老百姓游覽休息等。百姓的福利提高也挺好。
就政府投資而言,“鐵公基”比其它投資好。地方政府搞別的投資,失敗的概率更高。“鐵公基”多多少少能留下來點東西提高老百姓的福利。
浪費性的投資肯定是存在的。但“鐵公基”還好一點。因為鐵路、公路等都是基礎設施。投資其他項目最后失敗還得拆掉,純粹是浪費。所以我認為地方政府搞點“鐵公基”比去瞎投資一堆亂七八糟的項目要好得多。
新的投資增長點比如5G投資,目前體量太小還起不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長期投資5G當然有潛力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投資5G對于提高效率并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明顯。它是會提高一些效率,但絕大部分的應用都是提高老百姓的福利,比如在家里面下載得更快了,玩游戲的速度更快了,對生產力的作用并不見得會很快顯示出來。
本文原發于網易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