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馬光遠
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談到了如何理解“雙循環”這個最近炙手可熱的話題。我之前就此話題寫過《“內循環”下,房價會怎么走》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提到:
在高層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后,大多數人很擔心“國內大循環”這個詞被誤讀,我對這種擔心一點都不擔心:因為肯定會被誤讀。
從習總書記講話的內容看,很顯然,高層已經注意到“雙循環”被各種誤讀的情況。習總書記有備而來地指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當然,在這么一個重要的場合,談及“雙循環”,高層絕不是僅僅為了澄清一些誤讀,而是通過這樣一個關注度極高的途徑釋放關于“雙循環”更多的戰略意圖。可以說,總書記在講話中,把“雙循環”的戰略意義進行了充分的闡述:
第一、“雙循環戰略”絕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為了應對美國等的打壓的臨時性舉措,而是下一個周期中國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軸”,是戰略抉擇而不是應急措施!
總書記提出,“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這意味著,用了40多年的“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的舊發展格局將要被“國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格局替代。
在這個問題上,我特別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專家私下也把“國內大循環”解讀為“閉關鎖國”,如果說普通人有這種解讀情有可原,但研究經濟問題的專家如此解讀確實不應該。一個基本常識是,世界上90%的國家,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是內需,是國內市場。經濟增長的貢獻之中,內需占的比重正常應該在70%以上。
但在過去的趕超階段,中國對于國際市場的依賴是必須經歷的階段,這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國際市場的巨大紅利,中國因此很快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出口大國。但長期依賴國際市場,對國際市場依賴度過高,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這也是過去10多年,中國高層一直著力解決的問題。但因為戰略高度不夠,使得撬動國內市場,打通國內循環的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這次恰逢“十四五”規劃制定之時,把“雙循環”上升到新發展格局主軸的高度,有利于從戰略高度破解內需潛力長期得不到釋放的難題。
第二、“雙循環”的關鍵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將“雙循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理解為高層要打通中國經濟的“任督二脈”,要解決阻礙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痛點。有些人認為“內循環”就是啟動內需則是完全矮化和窄化了“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意義。撬動國內龐大的市場,的確是“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內循環作為和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一樣的戰略性舉措,其內涵和覆蓋的范圍遠遠超過內需。
在筆者看來,作為下一個周期中國經濟的最大戰略,“國內大循環”旨在打通影響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任督二脈”,是在生產、消費、投資、技術等領域都要彌補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比如在技術層面,如何在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在技術環節實現內循環。在技術環節,由于過去我們選擇了一條在全球產業鏈上選擇成本優勢最明顯的領域發展,導致卡脖子的不僅僅在芯片領域。
根據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顯示:32%的關鍵材料領域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高端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超過95%的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在技術創新層面,“內循環”的關鍵就是徹底告別過去引進技術、模仿發展的模式,而是在高端技術和關鍵環節必須取得重大突破。在生產環節,中國的工業門類是全球最全的,但低端化、缺品牌以及主要設備依靠國外的情況也必須通過“內循環”來突破,內循環就是疏通中國經濟的血脈,在關鍵設備和關鍵環節上實現自主創新。
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和筆者之前對內循環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痛點的理解是一致的。
第三、“雙循環”是中國經濟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
“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同“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最終目的。
這不是一個收縮戰略,不是一個“守”的戰略,這是一個主動和積極有為的戰略。這個戰略的實施,不是以放棄國際市場來推動國內市場,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打通國內大循環。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認為,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四、“雙循環”為“十四五”定調。筆者之前曾特別提醒大家注意7月30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了“持久戰”這個概念。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這段話特別重要,這段話本質上是為“十四五”規劃定調。而且從“持久戰”的角度對“雙循環”予以界定。這意味著“雙循環”絕非很多人理解的應對美國打壓的權宜之計,而是解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問題的“持久戰”,是戰略性的舉措。相信“雙循環”發展格局會成為“十四五”規劃的基調。“十四五”規劃將圍繞“雙循環”制定中國新周期下的最有看點的一個“五年計劃”。
第五、“雙循環”的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就是以制造業的“創新”為中心,“兩個基本點”一是國內消費市場的啟動,二是新型城鎮化。
我在這里特別強調制造業的創新,是我想告訴大家,美國打壓中國的實質在于打垮中國的制造業,從全球大國興衰的歷史看,得制造業者得天下。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在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之后,差不多半個世紀,就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2009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國,美國人發現,在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之后,美國創新的基礎蕩然無存,沒有制造,創新力枯竭。這是美國為什么一定要打壓中國制造業的主要原因。
美國這個國家,是有重視制造業的基因和傳統的。從美國開國元勛漢密爾頓的“關于制造業報告”開始,美國人一直把制造業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制造業是美國霸權的根基,也是美國創新的源泉。
中國未來的創新,一定要圍繞制造業的創新展開,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復雜性。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取決于制造業的復雜性而不僅僅是規模。“兩個基本點”,消費和城鎮化是未來“內循環”的兩個輪子,也是“內循環”的最大動力。
基于此,我認為,國家不會通過打壓房地產來推動“雙循環”,而是以房地產更健康的發展作為雙循環的基礎。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房地產行業依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產業經濟學博士后。現任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