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
本文作者:祝寶良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
“雙循環”是一個大的發展格局,不是短期內能夠形成的。很多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一些大對策。在這一大的格局下,具體政策要著重考慮將短期經濟發展和中長期經濟發展格局結合。
我談三點看法:
“雙循環”的宏觀背景
一是國內生產要素的變化。我國勞動人口開始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快,儲蓄率降低。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引進技術難度不斷加大。自2008年來,國內生產要素的這些變化導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放緩。但生產要素的質量仍然不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低下。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中國潛在增長能力。
二是供需不匹配。2008年以后,特別是到2012年,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結構開始升級,而產業結構調整跟不上需求結構的變化,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通過增加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應對經濟回落,導致政府債務擴張、房地產價格上漲、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國內經濟循環不暢。
三是國際背景。世界經濟出現了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杠桿、高泡沫、高收入差距現象,我國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受到影響,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形成的“資源國提供能源、資源--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模式已不可持續,外部循環受阻。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之間的競爭關系常態化,美國持續在人員、貿易、投資、金融、科技、安全等多個領域加快采取措施,以全方位圍堵遏制我國發展和快速追趕,加上新冠疫情影響,加大了國內國際循環不暢的問題。
這些變化凸顯了我國生產要素市場存在行政干預過多、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矛盾和問題。供給側改革在2015年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后,2018年提出了“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針對解決中國產業鏈的安全問題,側重于科技領域的自主可控問題,以提升產業鏈為目標導向。
要素配置存在問題,導致了很多結構性問題。短期行政手段解決了煤炭、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后,要進一步解決宏觀經濟暢通問題。當時提出中國經濟領域存在三個不暢通問題,實體部門供給需求之間不暢通。實體部門與金融之間不暢通,在金融領域內部,房地產作為金融領域的一部分與金融領域其他部分不暢通。當時已提出國民經濟大循環的概念即解決不暢通問題與中國“卡脖子”的問題。
2018年以后,特別是今年疫情以后,相關問題更加嚴峻。產業鏈安全方面,除了高科技領域要自主可控外,糧食、能源,甚至像醫藥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也要重視安全問題。此外還有信息安全與金融安全在此背景下,提出“雙循環”的概念。“雙循環”不能割裂開來。有人擔心變成內循環的發展后,中國的能源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怎么辦?如果沒有制造業的盈余進口怎么辦?我認為在“雙循環”中,要重視國際分工,提高國際分工效率;要把安全的概念向更多領域拓展,從高科技拓展到金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礦產品領域,以及信息等領域,將“雙循環”的內涵外延進一步擴大。
實現“雙循環”的可行性及具體戰略
有沒有實現“雙循環”的可行性?答案是肯定的。這么多年中國的人才優勢,這兩年的資本優勢,還有大市場優勢,再加上這幾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如果把這些優勢用好了,是沒有問題的。而實現“雙循環”的戰略,一是要循環起來,要打通阻礙循環的體制機制和各種問題。二要持續深入研究具體的含義和循環的內涵。
具體的戰略有如下幾點:
一要下決心改革中國的要素市場。未來中國經濟要高質量發展,核心在于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在提高配置效率的過程中,提高要素的質量。這個問題很難,但是也非常關鍵。2018年提出解決不暢通問題時,明確強調要發揮民營企業在此問題上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鞏固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特別是發揮關鍵少數,即廣大企業家、創新人才跟廣大干部的積極性,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下決心去解決的問題。
二要擴大內需的戰略是沒有問題的。我個人認為,在“十四五”甚至到2035年,15年期間,收入分配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怎么去解決它。
三是科技創新這一方面,要重點解決“卡脖子”這個問題。
四是要繼續開放。現在看,美國明確地、主要地打壓我國高科技領域。一般性的由市場來配置的流域包括大宗商品如能源、鐵礦石等,還不會大規模地打壓,但也要未雨綢繆。。要研究制定中國對外開放的、對外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國完全走向內卷化肯定不行,要素稟賦是不支持我們這個發展戰略的。
*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WM50立場。轉載或引用,必須是以新聞性或資料性公共免費信息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對內容原意進行曲解、修改,同時必須保留本平臺注明的來源信息。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個非官方、非營利性質的學術智庫組織。論壇致力于為關心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高端交流平臺,推動理論、思想、創新和經驗交流,為相關決策與研究機構提供理論與實務經驗參考,進而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最終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優化產生積極影響。)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