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程實、錢智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基于歷史經驗和當前國情,我們認為,金融體系將是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戰略重器,將在三大維度發揮積極而深遠的賦能作用。以金融支持、金融改革、金融開放為關鍵支點,中國經濟有望在“雙循環”之中夯實韌性,在全球疫情亂局之下行穩致遠。
維度一:金融支持是“內循環”的穩定器。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從這一視角出發,雖然當前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已經率先回暖,但是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加速發酵,全球經濟“外循環”的壓力預計難以消解,料將在金融領域形成兩大長期挑戰。其一,從總量來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拖累之下,“內循環”中的經濟周期與金融周期的匹配難度加大,實際利率更易于偏離經濟的自然增長率,若不能靈活適度調整,或將延緩“內循環”的長期修復。其二,從結構來看,疫情時代高漲的全球不確定性或將壓低風險偏好、抬升信用溢價、擴大交易成本,由此阻滯實體經濟循環的正常運轉。受此影響,一方面,欠發達地區、中小微企業、低收入居民等弱勢群體將承受非對稱的成本沖擊,另一方面, “高風險、輕資產、少抵押物”的新經濟亦將難以跨越融資成本上的“價格歧視”。
面對上述長期挑戰,針對性地加強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將是穩固中國“內循環”的關鍵之一,以下舉措預計將成為核心抓手。其一,以LPR為“利率錨”,以“促并軌”、“破剛兌”、“抑套利”、“降成本”等改革方式引導融資成本的長趨勢下行,將推動金融周期匹配經濟周期、金融體系讓利實體經濟,由此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有望構建長期良性的共榮共生關系。其二,加速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和DCEP應用,優化金融市場信息匹配效率,從而擴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業等短板領域更便利地接入國內資金融通的“內循環”。其三,擴大直接融資占比,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發揮資本市場風險定價功能,打破新經濟在融資環節的“價格歧視”,引導要素資源流向經濟新動能。總體而論,這三大舉措料將形成“穩經濟+補短板+鍛長板”的政策集成效應。
維度二:金融改革是“內循環”的加速器。回顧歷史,歐美經濟強國夯實“內循環”的深層邏輯,在于長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動 “雙升級”:以產業升級為先導,輔之以大規模創造消費新場景的投資,進而激活消費升級,在供需兩端同步啟動“內循環”的自我強化。聚焦當下,中國金融市場有望通過兩大效應推動這一進程。一方面,基于“投資效應”,中國居民財富的配置重心有望逐步從房地產轉向金融資產,更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新動能領域的增量投資,為供給側的產業升級打開空間。另一方面,基于“財富效應”,居民財產性收入和消費能力同步擴張,為需求側的消費升級注入新動力。
展望未來,發揮金融加速度的關鍵在于蹄疾步穩地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其一,以注冊制改革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機制,打造高標準的資本市場體系,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循環,強化“投資效應”對產業升級的引導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監管政策加強投資者保護,鞏固“財富效應”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三,發揮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導作用,帶動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以金融價格信號優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勵機制,以金融市場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區域、跨部門的配置約束。
維度三:金融開放是“雙循環”的連通器。放眼全球“外循環”,保護主義、大國優先主義和民粹勢力加速漲潮,持續激化地緣政治沖突,全球經濟貿易格局已迎來新一輪重塑。面對百年變局,脫鉤自閉只能陷入存量博弈,加速開放才能在新賽道上化危為機。 以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為重要紐帶,未來中國“內循環”有望構筑與全球“外循環”的新型良性互動模式。
第一,在疫情時代,基于“內循環”的相對韌性和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資產將進一步凸顯“高α+低 β”屬性,即在提供超額收益率的同時,保持與全球其他資產波動的低相關性。由此,人民幣資產將在全球視角下呈現稀缺的配置價值,吸引國際資本的長趨勢流入。在疫情時代全球FDI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這一趨勢將提供充沛的資本增量,支持“內循環”的持續升級。
第二,伴隨國際資本流入和市場準入放寬,國際金融機構料將提速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全球競爭者的涌入將激活“鯰魚效應”,加快國內金融行業對資產定價、風險管理、資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進而在宏觀層面優化“內循環”中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將逐步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長線資金占比亦有望增加,引導交易行為和市場預期趨于理性和多元化,為市場長期繁榮提供微觀基礎。
第三,基于金融市場的更高水平開放,中國經濟“內循環”亦有望把握“外循環”的重塑機遇。在全球疫情亂局之中,中國將為全球經濟金融提供稀缺的“穩定錨”,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與更加多元的國際伙伴共享雙贏機遇。以此為契機,中國經濟金融有望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價值鏈條、經貿體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優化,從根本上規避脫鉤風險、改善外部環境、防范外溢沖擊。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