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唐雙寧:漫游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從清華文化談開去

2020年07月03日18:10    作者:唐雙寧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唐雙寧

  ——本文根據2011年4月23日唐雙寧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人文精神與大學文化”報告會  上的演講整理。

  在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關系上,我們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發展經濟,否則就沒有產生“靈魂”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弘揚我們的文化,“體”要生“魂”。只有軀體,沒有靈魂,是植物人,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豐滿又有靈魂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我講的題目是“漫游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從清華文化談開去”。談“清華文化”,好像我沒有這個資格;談什么“漫游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更讓人云里霧里。列位且慢。這次清華百年校慶報告會的主題是“人文精神與大學文化”,那么,也就聽我一次關于“清華文化”的一家之言,如何?

  “文化”現在是一個很時髦的概念。文化不僅包括思想文化、文學文化、藝術文化,從廣義講它是相對于物質而言的整個精神世界。大概是現在物質發展得太快了,人們也就更需要文化了。現在的社會現狀簡單講,就是“物質越來越豐富,文化越來越貧乏”。文化貧乏的實質是精神的貧乏、信仰的貧乏。我曾在不同場合提出過一些對文化的“一孔之見”。我說過,“政治是暫時的,經濟是長遠的,文化是永恒的”。我提出過“文化”就其社會作用而言,是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衡量人與人關系的“一般等價物”。“有的國家靠出賣資源,雖然很富有,但在國際上并沒有地位;有的大款雖腰纏萬貫,但在社會上仍‘底氣不足’。而一些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師們,雖然物質生活條件清苦,精神生活卻十分豐富,并永遠為社會所欽佩。”正因此,丘吉爾說“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文化”是不可戰勝的。“經濟的力量、軍事的力量,可以占領一個國家的市場,占領一個國家的領土,但不能占領人心;先進文化,可以占領人心。”你像蒙元,你像滿清。我最近思考英雄與圣人的區別。英雄可以戰勝他人甚至戰勝一切,但戰勝不了自己,比如拿破侖。圣人可以戰勝自己,比如華盛頓。我曾經到過南非羅本島關押曼德拉的監獄。曼德拉在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的監獄中關押27年,受盡虐待。后來曼德拉當選第一位黑人總統,在就職典禮上,他特意將獄警請上主席臺同外國元首一起就座,并講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不能忘記仇恨,說明我的心仍在監獄”。我想這句“占領人心”的話是曼德拉最后之所以成為“曼德拉”的根本原因。說到曼德拉,還不能不說德克勒克。德克勒克是南非最后一位白人總統,在他任內頂住壓力釋放了曼德拉,在他任內結束了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結束后,許多白人回到歐洲,德克勒克沒有走,畢竟曼德拉還缺少治國經驗。德克勒克留下,為自己昔日的階下囚當副手副總統。曼德拉是偉大的,德克勒克也是偉大的;曼德拉占領了人心,德克勒克也占領了人心。所以力量再強大,不能占領人心,文化可以占領人心。實際上“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是軀體和靈魂的關系。“經濟是一個國家的軀體,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不能沒有軀體,不能魂不附體;不能沒有靈魂,不能成為植物人。我還談過什么叫“有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的精神財富。“有文化”首先要有知識,在有知識的基礎上遞進為有情趣,在有情趣的基礎上遞進為有境界。只有完成上述“三個遞進”才是真正的“有文化”。你會三門外語、四門外語,你知道天文、地理的許多常識,你能背一百首、一千首唐詩、宋詞,這只能說明你有“知識”;你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成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說明你已有“情趣”;你將這些知識、情趣內滲進骨子里、溶化在血液中,并放射出新的思想,產生崇高的境界,成為舉手投足間的自覺意識與行動,這才是真正的“有文化”。古往今來的文化大師,無不如此,概莫能外。“有知識”是“由外向內”的投入過程,“有情趣”是內在的演化過程,“有文化”是“由內向外”的產出過程。套用馬克思的話,“有知識”屬于“自在的階級”,“有文化”屬于“自為的階級”。在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關系上,我們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發展經濟,否則就沒有產生“靈魂”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弘揚我們的文化,“體”要生“魂”。只有軀體,沒有靈魂,是植物人,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豐滿又有靈魂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那么說來說去,你在這里侈談文化,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從事金融工作的,而且從事了三十年的金融工作,一天都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正是因為從事了三十年的金融工作,我目睹了中國金融業的巨大變化,并為之而自豪;也深知中國金融業目前的軟肋,并為之而憂慮。因而我提出了一個“金融文化”的概念。金融是資金的分配。資金是人的物質財產的貨幣表現。因此金融說到底是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就是文化,或者說就“內涵著文化”。我提出金融工作“業務是葉,管理是枝,體制是干,文化是根”,提出“金融文化”如果用三個字表述,就是金融之“形而上”;如果用兩個字表述,就是“誠信”;如果用一個字表述,就是金融之“道”。“誠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金融文化的廣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我還另將金融文化簡單概括為“利法信義道”五個字。金融企業不諱言以盈利為目的,但“利”要以“法”為約束,要以“信”、“義”、“道”為前提。在目標上體現為“利”,在行為上體現為“法”,在他人體現為“信”,在社會體現為“義”,而在這一切之上,則體現為“道”。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才通技,中才通術,大才通略,超才通道”;“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我在一個論壇上講過一句話,“道”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德、智、力之和”。

  那么什么又是“清華文化”呢?梁啟超先生為清華擬定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我認為校訓就是一個學校的文化。梁任公用心良苦,此校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但此校訓清華適用,其他學校也適用;大學適用,全中國、全人類也適用。我認為這個校訓還沒有體現出清華文化的個性,沒有體現出清華文化的特色,或者說當年有個性、有特色,百年之后因其“普適性”已經缺少清華的個性、清華的特色了。需知眼下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個性”。中國銀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中國大學最大的問題也是同質化。我認為這個源自《易經》的校訓可以廣義上作為中華文化的表述。梅貽琦老校長有一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受梅校長啟發,我也曾言“金融者,非金錢之謂也,乃誠信之謂也”;“非金融技、術之謂也,乃金融略、道之謂也”;“非單純金融硬實力之謂也,乃金融軟硬兼備綜合實力之謂也”;進而我還把金融資產規模、經濟金融化程度、經濟貨幣化程度、股票市值、資本實力、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從業人數、外匯儲備、金融市場交易量、金融業增加值等歸納為金融硬實力,把金融創新水平、金融市場體系發育程度、金融企業治理機制、金融社會環境、金融監管能力、金融開放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金融理論建設、金融國際環境等歸納為金融軟實力,并提出“金融硬實力的平面擴張是金融大國的標志,金融軟實力的立體提升是金融強國的標志”;提出中國應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中抓住機遇,實現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扯遠了,總之我認為梅校長的名言,清華適用,其他大學也適用;如果將其作為清華文化,我認為也沒有反映出清華的個性,清華的特色。梅校長的名言可以廣義上作為大學文化的表述。

  曾蒙不棄,我在清華做過多次演講,但大多是關于金融方面的。這些演講雖在當時收一時之效,但過后、今天,講的是什么,我自己都忘了。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在清華大學關于書法的演講。那次演講碰撞出許多火花,比如我給書法下的定義是“以中國傳統筆墨紙硯為工具,以漢文字為對象,以書外功夫為基礎,用以宣泄情緒、創造美感的藝術”;比如我將“書外功夫”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萬件事、師萬人長、抒萬般情、拓萬丈胸”等等。那次關于書法的演講不但我記得,當時在座的師生記得,而且在書法界、在社會上幾乎不脛而走,我至今仍經常收到關于那次書法演講的來信、感言。當然今天在這里我提這些,不是要說什么書法。順便說一句,這次清華百年校慶,為了表達我的心情,我還真創作了一百幅書法作品,由清華大學和中國書協主辦,正在清華科技園創新大廈展出。我自撰的前言,不妨在這里讀一下:“我以中國古典詞曲牌為題材,創作了一百幅書法作品,用以祝賀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我創作這些作品的‘身份’,源自五年前清華大學聘我為繼續教育學院顧問的一封公函。我回函曰‘受之有愧,卻之不恭,誤人子弟,誠惶誠恐’……我創作這些作品的動機,源自六年前我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書法講座。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胡東成先生在主持講座時說到:‘清華大學原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后來成為理工科大學,現在正在重新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向綜合性大學轉型!梁任公九泉有知,王靜安九泉有知,陳鶴壽九泉有知,趙宣仲九泉有知,當死而無憾矣……然而,需要轉型的,不僅在‘形’,更在于‘神’……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雖不能說極大豐富,但已不知豐富了多少倍。但是,我們今天的精神生活怎么樣了呢?我以我血薦軒轅。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我以我的書法作品呼喚,向清華大學呼喚,向中國教育呼喚,向整個社會呼喚……我的這些作品,不過是一抔‘壘土’。但,九尺之臺,起于壘土……”。又扯遠了,我這里提書法不是為書法,而是要引出一個話題,就是我那次演講時時為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胡東成先生的主持詞。胡先生說“清華大學1952年以前是一個文科、理科都很強勢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以后變成一個理工科大學,現在又重新向綜合性大學轉型。”“文科和理工科在考慮問題時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文科更多的是一種形象思維,而理工科更多的是邏輯思維。文科是一種發散型思維,而理科則是一種收斂型思維。文科更多的是求異的思維,而理科則是求同的思維。”胡東成先生提到希望同學們在考慮問題時,能做到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完美結合,發散型思維與收斂型思維的完美結合。

  胡校長的主持詞給我以啟發。“收斂型思維”是清華的傳統,是清華的特色。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有一段激情洋溢的致辭:“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科學工作者同志們,請你們不要把幻想讓詩人獨占了……”科學家要有幻想,這說的是不是一種“發散型思維”呢?其實大凡大家都同時既具備發散型思維又具備收斂型思維。君不見那棵蘋果樹,發散型思維使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產生豐富遐想,收斂型思維使牛頓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君不見長征路,發散型思維使毛澤東吟出紅軍不怕遠征難,收斂型思維使毛澤東后來又寫出《矛盾論》……

  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清華文化。清華是科學家的搖籃,清華以“大師之謂也”為追求目標,那么清華如何培養大師,如何成為科學家的搖籃,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我想,保持清華自己的收斂性思維,熔入他人的發散性思維,揚己之長,補己之短,集收斂型思維的嚴謹態度與發散型思維的豐富遐想于一身,是否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特色就更強一些?是否可以以此作為清華文化的一個方面?如果再提煉一下,或可表述為“學人之長,在發散思維的天空中放膽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斂思維的大地上扎實生根”。如果把當年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大師的年代包括進去,也可將“學人之長”改為“復己之長”,即“復己之長,在發散思維的天空中放膽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斂思維的大地上扎實生根”。長了一點,再短一點,或謂這個演講的題目——“漫游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將此作為“清華文化”的基本內涵,不知列位以為如何?

  “復己之長,在發散思維的天空中放膽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斂思維的大地上扎實生根”,今天在談清華文化時提出這樣一點看法有什么現實意義呢?告訴大家,我最近曾經著實“發散”了一把。有一天我想,過去,基于我們認為人與人的矛盾(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我們就習慣于從生產關系角度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今天,頻頻發生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氣候異常,以及說不清的宇宙太空,人與自然的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生產關系相對于生產力來說,是被動和從屬的,生產力才是主動的和決定性的。那么我們能否換個角度,從生產力的角度,對人類社會重新做個劃分?

  我開始進一步“發散”,從生產力的角度,設想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經歷五個時代。

  第一個是人力手工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征主要是人類憑借自身體力,利用不斷改進的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在這一時代曾發生過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簡單使用工具的革命,人類利用現成的石頭、木棍作用于勞動對象進行生產生活,比如大家一起用木棍、石頭圍捕動物。這應該是從動物轉化為人的開始;除直立行走、熟食外,這也應該是人同動物的根本區別。第二次是加工工具的革命。人類在圍捕動物過程中,發現通過對工具進行加工,比如對石頭進行打制、磨制,對木棍進行切削等等,再作用于勞動對象,就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生產生活。第三次是創造工具的革命。人類后來又發現通過對工具進行組裝和再創造,比如冶銅煉鐵再制成工具等等,再作用于勞動對象,從而可以實現人力手工時代最高層次的生產生活。

  第二個是動力能源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征主要是人類從“憑借自身體力利用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轉變為“通過操控各種機械動力作用于勞動對象”。動力能源時代發生的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第二次是電的發現和應用;第三次是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現和應用。

  第三個是信息智能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征主要是人類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改變信息傳遞和交流方式、操控勞動工具,再作用于勞動對象。信息智能時代也發生過三次革命。第一次是電子通訊設備的應用,比如電報、電話的出現等等。第二次是計算機及因特網的應用。第三次是智能勞動工具的普遍應用,比如智能機器人、全自動智能駕駛交通工具的廣泛應用等等。順便說一下,上述(包括下述)這些“時代”及時代期間的“革命”都不是“斷層式”截然劃分的,都是交錯演變的,而且每個時代除了這些基本特征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如新技術、新材料的發現發明,如納米技術的應用等等。

  第四個是生物工程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征主要是人類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改善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改變生命的創造方式,甚至改變人類自身。生物工程時代正在并將可能發生的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利用基因工程等遺傳育種技術,改良生物品種,極大地提高食物生產效率和供給數量,使地球能承載更大種群量的人類。第二次是利用基因測序及解讀、克隆技術等,改善人的健康和生存質量,逐步消除各種疾病,極大地延長人類壽命并充分開發人的潛能。人的許多能力是尚待開發的,除已開發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外,據報道稱正在開發的有第六覺心覺——如靈感、氣功、特異功能等;是否可能存在第七覺、第八覺……總之,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遠遠不夠。第三次是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與其他技術的復合,創造具有更佳功能和更強生存能力的新型人類。

  第五個是太空自由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征主要是人類將實現在太空及外太空的生產生活,在廣闊宇宙空間實現人的全方位自由發展。這里首先需要特別說明,目前頻繁的自然災害表明,地球從局部到全局,從量變到質變,遲早會出現不適應人類居住的問題。從更長遠講,按自然法則和宇宙爆炸理論,地球遲早將“不復存在”。因此,太空自由時代也可能并應當發生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人類利用飛行器走向太空,在太空建立生產生活基地,比如在月球建設“仿生園”,在其他星球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要素等等。第二次是從科學探測發展到全方位的太空移民,同時在外太空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改造其他星球,使其他星球也能適應人類生活。這個當然現在還非常遙遠。第三次是假如存在外星人的話,實現“宇宙人”的“大融合”,建立宇宙“聯合國”,也可叫星球聯盟。“宇宙人”之間繁衍,產生更新的人類、創造更新的生活。這個可能更有人認為是“做夢”,是“幻想”。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當年吳承恩寫《西游記》時人們不也認為是幻想是做夢嗎?今天,你像坐飛機騰云駕霧等等不是大多已實現了嗎?人類生活的地球經歷過太古代、原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哲學角度講有生就有滅,有來就有去;從自然屬性講,地球的下一個時代是什么?人類焉能不考慮地球發生變化的問題?焉知人類社會不會發生上述變化?而且我必須再多說一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辯證法的角度講,科技也是“第一破壞力”。古典經濟學家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也是“創造性的破壞”,生產力的二元性不言而喻,這次日本核事故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人們現在只說調整產業結構,實際上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第一生產力”與“第一破壞力”的臨界點。在有的國家有的方面,應當大力調整科研方向與科技結構,也就是說不能再研究如何殺傷人,如何破壞地球,而應當研究如何保護人,如何保護地球。我最近看了一個資料,“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的那顆原子彈,現在看那只是一顆小型核武器,但它瞬間造成了幾十萬人的傷亡,雖加速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最后滅亡,但同時也宣告了人類核時代的到來。現在這顆叫‘男孩’的原子彈的蘑菇云已經飄散了六十多年,在此期間,人類制造了幾萬個原子彈和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通稱為核彈。威力最大的核彈破壞力超過第一顆原子彈的上千倍,甚至可以達到上萬倍。前蘇聯時期最大的一個氫彈居然一億噸級當量,號稱‘赫魯曉夫炸彈’。后來科學家覺得不妥,因為它的殺傷半徑太大,把它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波及到某個有人居住的地點,于是把裝藥減少一半,改為五千萬噸級,威力仍然大得驚人,引爆后整個北極圈附近包括北美北部的無線電都中斷了。現在如果把人類制造的核武器都用上,能否把地球毀了不好說,但把地球文明全部破壞是必然的。”所以我提出大國政治家必須坐下來研究調整全世界的科研方向與科技結構的問題。

  我的這個“發散”,既是心血來潮,也是苦思冥想,但能“發散”不能“收斂”,希望清華的朋友來幫助“收斂”,來嚴謹求證,同時也希望在求證中產生“發散”。其實,如果說梅貽琦校長倡導的“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是清華人的奮斗目標的話,“收斂與發散相結合”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思維基礎。剛才,收到一位清華友人的短信意見,說“‘收斂與發散結合’的人才是通才,應是清華大學培養學生的主線。在此基礎上,是否也可培養一些‘極度發散’(如大文學家)或‘極度收斂’(如大數學家)的專才?”我看這位友人有點要“發散”了。我用文言文回答這位友人,然也,然也,我們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開篇那句話,一家之言,姑妄說之,姑妄聽之,當然最好姑妄思之,姑妄論之,并姑妄為清華文化的形成有所鑒之……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光大集團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唐雙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