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
這幾年,經濟增長似乎越來越不重要了。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持續換擋,經濟增速在政策函數中的權重越來越小。在經歷一季度負增長6.8%的歷史性沖擊之后,大家都在猜測今年的增長目標怎么定,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政府工作報告干脆取消了經濟增長目標。
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經濟增長依然是一個最不可忽視的變量,因為經濟增長依然是周期輪動的核心力量。盡管近年來經濟增速基本都是往下走的,但波動依然存在,而且波動對大類資產依然有決定性的影響。比如2016-2017年的復蘇周期,經濟增長看上去只回升了0.1個百分點,但背后卻是一輪強勁的周期行業復蘇,對應的房地產、周期股等復蘇類資產則走出了一輪史無前例的大牛市,而債券等衰退類資產則跌的很慘,2017年甚至出現了債災。
回到當下,經濟增長也在左右著資產市場的表現。一季度疫情沖擊來襲,導致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到-6.8%,所以貨幣寬松隨之升級,降息加快,流動性超寬松驅動股債雙牛,但二季度,隨著復工復產,各項數據快速回升,貨幣寬松隨之又進入觀望期,流動性趨穩導致債券市場連續十幾天調整,股市也出現明顯的風格轉換。
中國經濟處于一個轉型期,我們的確不必對經濟增長過于苛求,但這不等于對經濟增長可以不管不顧,恰恰相反,不管是投資者還是決策者都應該對經濟走勢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可能的周期波動前有備無患。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起勾畫一下今年的經濟走勢。總的來說,這一年的經濟增速大概率呈現W形,這個W大體可以分成四步:
W的第一步
疫情沖擊下的停滯期已經過去了
2017年中國經濟達到6.9%的周期高點,然后就開始往下走,到2019年底調整到了6.1%,相當于兩年多的時間里下行了0.8個百分點,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如果不爆發疫情,估計2020年還是這樣一個緩慢下行的狀態,但疫情的到來徹底打破了這種平衡。這次疫情遠比非典嚴重,對經濟的影響也遠遠超過非典。相比于非典時的局部停滯,這次是大規模、長時間的停工停產,經濟一度陷入基本停滯的狀態,所以一季度GDP也毫無懸念的大幅負增長,走出了W中快速下行的第一步。但二季度以來,最壞的時候顯然已經過去了。
第一,國內疫情雖然不會完全根除,但已經基本穩住了,復工復產越來越接近正常水平。自3月以來,國內疫情防控正式進入到常態化防控的第三階段,雖然每天還有新增散發確診病例,疫情并沒有消失,但新增數量明顯回落,國內情況總體穩定。除了4月中旬新增境外輸入病例迎來一波高峰外,每日新增確診基本在100以內,近一個月在30以內,近一周都是個位數,并首次出現了境外輸入和境內新增零增長,并有16個省連續30天以上新增確診為0,國內疫情已得到了相對有效的控制。
第二,海外也進入平臺期,新增基本見頂。3月以來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嚴重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3月底到4月初,單日新增病例一度超過10萬,導致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加劇,美股熔斷、石油暴跌、大宗單邊下跌,投資者不斷見證歷史。目前海外疫情基本見頂,每日新增病例持續高位震蕩,已進入平臺期。尤其是5月以來,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拐點逐步顯現,每日新增從3.7萬回落至2萬,各州開始逐步恢復經濟活動,三大汽車制造商已正式復工復產。
第三,復工率逐步提升,線下逐步恢復,只剩下個別行業沒有復工。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復工復產明顯加速。從區域來看,20省份復工率超過90%,湖北進度也在加快。從行業來看,二產恢復最快,工業基本全面復工,接近100%,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復工率是93%;三產勞動力相對密集,相對緩慢,生產性服務業為90%,住宿和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在87%左右。從規模來看,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91%,規上企業基本恢復正常,達到95%。從業態來看,線上延續火爆,線下逐步恢復,除了影院、網吧、KTV、酒吧等娛樂場所外,其他行業復工復產正常化。
W的第二步
V型反彈正在進行中
幾乎斷崖式下滑的曲線之后,經濟從二季度以來出現V型反彈。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穩定之后復工復產加速,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正常,甚至在個別行業出現報復性、集中性的需求釋放。另一方面當然也離不開接連而至的刺激政策,先是貨幣寬松和財政刺激,接著是刺激投資和消費,然后是刺激金融市場,最后就是市場化改革。隨著連續降準降息、專項債擴容、基建發力、提振汽車消費、資本市場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經濟明顯回升。
最新公布的月度經濟數據來看,W的第二步反彈正在進行中。雖然很多數據還在負增長,但的確降幅大幅收窄,增速出現大反彈,主要表現為投資加速落地、消費開始回補、信貸持續放量。
從投資來看,項目加速開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術投資。投資是穩增長的主要抓手,財政和貨幣同步發力,各地項目加速落地、集中開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術。2020年毫無疑問是基建大年,一季度專項債提前下發了1.29萬億,基建投資成為三大項中反彈最快的,4月同比降幅最小,比1-3月收窄了7.9個百分點。后續還有1萬億會在5月底發完,全年共有3.76萬億,另外1萬億的抗疫特別國債也會如期落地,基建還有一波小高峰,前瞻指標挖掘機4月銷量已大漲60%,創下近三年新高。還有得益于國家戰略支持,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投入增長非??欤謩e增長10.5%和9.3%,高出整體6.6和5.4個百分點,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5%,是為數不多的正值。
從消費來看,不算是報復性,但確實集中釋放了一波,尤其是一些必選消費。雖然沒有等到報復性消費,但消費已經開始加速復蘇,降幅收窄了8.3個百分點,呈現出積極的信號。尤其是食品飲料和藥物這些必選消費,4月糧油食品漲幅在18%以上,中西藥品超過8%??蛇x消費中的汽車在補貼加碼、牌照供給增加等措施的刺激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釋放,較上月回升了18個百分點。
從融資來看,信貸大量投放,社融持續回升。疫情之后,貨幣寬松加碼,對沖力度加大,節奏明顯加快,降準、逆回購、MLF、LPR、TMLF降息等貨幣工具層出不窮,尤其是一季度天量流動性投放后,信貸和社融數據持續強勢。4月新增信貸1.7萬億,新增社融 3萬億,比上年同期多1.42萬億,創下三年新高,主要是受政府基建(專項債提前下發、加快趕工融資需求集中釋放)和居民信貸(短期汽車消費回暖,中長期購房加杠桿恢復)拉動,信用擴張初見成效。社融企穩往往伴隨著經濟企穩,經濟底部已經確認。
W的第三步
需求報復性釋放之后,經濟回歸基本面
V型復蘇可持續嗎?顯然不可以。二季度的V型更多的是因為2-3月的很多需求被推遲到了現在集中釋放,只是外傷的修復,并非真正的內需回升。等集中釋放結束后,經濟增長會回歸到基本面,那問題來了,現在的基本面是什么?
從消費的基本面看,疫情后收入下降,失業增加,消費勢必收縮,尤其是可選消費。這是疫情間接造成的內傷,經濟活動受到重創后,不少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倒閉,很多幸存的企業也難逃業務萎縮的命運。所以我們看到失業率大增,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保就業成為首要任務。今年新增就業目標較去年下調了200萬,就業市場不太景氣,結果是收入和需求的下降,消費勢必會受到影響,大部分人會出現消費降級。尤其是價格彈性大的必選消費,現在的汽車消費就是被刺激強拉上去的,不太能持續。
從地產的基本面看,只是企穩,沒有強力反彈,正常來講政策早該放松、市場早該起來了,但這次始終很克制,大概率全年還是負增長,這是和2016年那輪復蘇最大的不同。雖然地產政策偏寬松,但很多地方的地產寬松政策都上演了“一日游”,被緊急撤回,可見地產寬松是有限度的,主基調還是房住不炒,要以“穩”為主,不能引發房價上漲的預期。而且近期貨幣政策和流動性環境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量的寬松轉向質的寬松,房貸利率繼續下行的空間不大。整體來看,地產還有韌性,但很難出現2016年那樣的大爆發,因為當時所有能用的大招基本都用了,這次的地產刺激十分克制,因為再炒的話,后果難以承受。
從基建投資的基本面看,相對好一些,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但從政策出臺到項目落地投資需要時間。基建承擔了本輪穩增長的重任,后續政策支持力度還會加大,但考慮到基建周期較長,需要經歷立項、融資、建設、運營等多個環節,而且單融資到施工建設就需要3-4個季度,所以基建刺激效果很難及時顯現,會存在一定的時滯。
總的來說,幾個主要的經濟引擎都有些力不從心,從貨幣寬松到信用擴張再到實體復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基本面處于一個艱難的磨底過程。按照貨幣寬松--信用擴張--實體復蘇的傳導機制,現在正處于貨幣寬松轉向實體端信用擴張的過程中,從信用擴張到實體復蘇才剛剛開始。通常社融領先于PMI指數1-3個季度,2016年那輪從社融見底到PMI回升,用了8個月。這一次貨幣政策更加克制,也沒有PPP等新一輪加杠桿政策,經濟磨底的過程會更加緩慢,至少要有1年。本輪的社融見底在2019年5月,正常情況應該在一二季度會出現階段性底部,現在疫情推后了1-2個季度,進一步加劇了三四季度的經濟下行壓力。
W的第四步
刺激政策顯現后的弱復蘇
基本面的力量雖然大,但在技術性因素的支持下,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一季度GDP增速會非常高,很有可能會超過10%,主要得益于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基數因素是主因。2020年一季度只有-6.8%,意味著即便2021年和2019年一季度的總量持平,同比增速都會在7%以上。而如果疫情的影響完全消除的話,假設兩年增速都在5-6%,那么一季度的同比就會到10%以上。
其次,刺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尤其是基建進入落地期,貨幣寬松更多的傳導到實體復蘇。前面分析過基建項目從融資到落地需要3-4個季度,信用擴張到實體復蘇大概需要8個月,將現在作為起點,正好是到明年一季度刺激政策的效果集中顯現,經濟會出現明顯的反彈。
但是,對于明年一季度的大幅反彈也不能過度樂觀,兩個原因:
第一,剔除技術因素后,反彈力度其實很微弱。之前三輪大刺激,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微弱。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催生了特別國債、四大AMC、房地產產業化,GDP從6.7%反彈到9.1%,最高達到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催生了4萬億刺激計劃、高鐵為代表的基建潮,GDP從6.4%反彈到12.2%;2014年經濟即將破7,催生了史上最密集降準降息潮、數萬億PPP項目、產業基金熱,GDP只從6.7%反彈到6.8%。這次力度明顯不及從前,刺激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弱,除了低基數原因,真實的反彈力度相對微弱。
第二,技術性因素只限于一季度,持續時間很短暫。之前三輪大刺激,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反彈持續的時間越來越短。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反彈從1999年底持續到2007年年中,共30個季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反彈持續4個季度;2014年大寬松反彈僅持續了2個季度。這次也不會例外,而且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明年一季度的反彈主要是因為今年一季度的歷史新低,反彈難以持續,持續時間會更短。
W之后的下一步
真正的基本面依然是增速換擋
歸根到底,這一年W走勢的每一步這些都是短期的周期變化,在W之后,中國經濟依然會回歸長期基本面。和過去十年尤其是過去五年相比,我們越來越難以追求高速的增長,接受中低速增長是一個必然選擇。
第一,人口進一步老齡化。雖然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漸近的過程,但在這幾年明顯加速,201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10.8%,2019年就高達12.6%,與此相對的16-59歲的勞動力人口從9.07億降至8.96億,平均每年減少了369萬,人口紅利逐漸消退。而且未來5-6年可能會出現一次人口斷崖式塌陷,出生在1966-1974年的2.94億人在2026年到2034年陸續步入老齡化,勞動力供給不足,消費內需拉動不足,將會對于國家和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地產進一步飽和、存量化。目前我國戶均住房1.5套,超過40%的家庭有兩套及以上住房,住房擁有率為96.0%,遠高于美國的63.7%,理論上講,房子總體上是夠用的,基本飽和,甚至可以說是過剩的,所以房地產刺激的空間基本沒有了。
第三,貨幣政策穩健化。2014的那輪貨幣寬松共有4次定向降準、4次全面降準和6次降息。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降了165個BP,存款基準利率降了150個BP。從2018年至今的貨幣寬松也有8次定向降準、3次全面降準和5次改革式降息,降準的次數更多,但多是精準寬松的定向降準,降息也是小幅度、非對稱的,1年期LPR降了46個BP,5年期LPR只降了20個BP,力度不及從前,相對克制。因為單靠放水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還會帶來一系列難以承受的后果。
第四,加杠桿有序化,瘋狂無序加杠桿的時代結束了。雖然疫情之后的一季度宏觀杠桿率是顯著上升的,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已經從151.3%升至161.1%,接近10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央行為支持實體經濟復工復產,加大了信貸支持力度,實體企業杠桿率從245.4%上升到259.3%,但這只是階段性的,尤其是內外需都承壓的背景下是難以持續的。居民和政府作為加杠桿的重點部門,這次明顯相對克制,居民和政府部門的杠桿率增加了2個百分點左右??紤]到地產不會有大刺激,且疫情對居民收入的影響,居民不太會像2016年那樣瘋狂加杠桿買房。同時政府嚴控平臺債務,堵歪門,正門開了,但沒有之前大,沒有四萬億,也沒有PPP大潮,政府加杠桿的空間也不會太大。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