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羅漢堂
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經濟中心的三位學者最近發表論文稱:美國因疫情導致的短期失業人口中將有40%以上成為永久性失業,疫情過后短期內也不會恢復,也就是說將有1000多萬美國人在疫情過后長期處于失業狀態。論文指出,疫情使消費需求發生結構性轉變,企業在短期內每雇用3個員工,就要裁員10個員工,導致自二戰以來最大的就業再分配沖擊。以下為論文主要結論部分:
世界各國為遏制新冠疫情都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歐元區經濟萎縮14.8%。美國經濟在2020年第一季度萎縮4%,第二季度很可能以25%或更高的速度萎縮。截至4月25日前的六周里,美國有近2800萬人首次申請失業救濟。
雖然大部分經濟活動進入靜止狀態,但隨著新冠疫情引發的需求變化,特定行業中的少量公司實現了擴張。正如《華爾街日報》最近一篇文章指出:“自二戰以來,新冠疫情正迫使勞動力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分配。公司和政府動員大批閑置員工參與到有迫切需求的新經濟活動中。”換言之,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就業再分配沖擊。
我們對美國就業再分配沖擊的程度和特點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
結論一:
我們發現,預期超額就業再分配率從2020年1月開始上漲,4月數值已經是疫情之前平均值的2.4倍,是這短期歷史最高值。我們還使用美聯儲商業不確定性調查(SBU)中的公司銷售收入預測來計算未來一年內,企業預期銷售再分配率,它顯示出類似的時間序列模式,3月和4月達到的數值是疫情前平均值的4倍。因此再分配率指標支持這一觀點:新冠疫情是導致就業再分配的主要因素。
結論二:
我們量化了疫情對公司原人員配置的近期再分配影響,借鑒2020年4月不確定性調研中的兩個問題。問題1是自2020年3月1日以來,疫情企業的人員配置影響;另一個問題是4周后的人員配置預期影響。
收集多家公司對上述問題的回答顯示,疫情導致的近期裁員數相當于3月1日就業總人數的12.8%,新雇員人數相當于3.8%。換句話說,疫情導致短期內美國企業每雇用3個員工,就要解雇10個員工。盡管在巨大的整體經濟收縮中,新招聘人數仍然可觀。這就與我們的軼事證據一致,即新冠疫情促進了某些公司的需求增長。此外,新創企業總數每周統計數據還顯示:即使在疫情爆發后的近幾個月內,也有創造新工作機會和雇用新員工的活動。
結論三:
現在我們看一下,美國上市公司的月度股本回報的時間序列證據。回報離散度與未來再分配活動的直接關系不大,但由于其數據長期可見,有助于我們正確看待疫情影響。無論以四分位,還是以價值加權分布中回報的標準差來衡量,2020年3月以來股票回報率的離散度急劇上升,達到了2008-09年金融危機和互聯網泡沫期的水平。這三個階段在我們的樣本期(始于1984年)中有最高的離散度。
在提出證據之后,我們觀察經濟前景和對疫情政策的反應會受到哪些影響。我們發現,即使醫學突破或自然力讓危機早日得到解決,許多由疫情引發的消費者需求和商業行為的轉變將持續下去。
因此,正如我們的再分配指標顯示,疫情的許多近期再分配影響將在疫情后持續存在。根據對裁員與員工召回關系的歷史調查,我們估計,近期由新冠疫情導致的裁員中,42%將成為永久性失業。如果疫情和部分經濟活動停頓持續數月,或者如果這種造成嚴重健康后果和高死亡率的流行病成為一種反復出現的現象,對工作、勞動力和資本在不同公司和地點之間的再分配就會產生長久影響。
研究方法
我們首先采用來自新聞報道等來源的軼事證據。這些觀察即時可得,而且有助于進一步更廣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們用商業不確定性調查(SBU),確定幾個有前瞻性的新指標,用來判斷未來一年的時間里,美國公司的預期銷售收入和招聘等就業再分配情況。不確定性調查是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和實施的月度調查。
我們用公司的就業預測數據來計算:下一年預期增長的公司預計有多少就業增量,加上預期萎縮的公司預計有多少就業減量,減去所有預測數字求和后的絕對值。
我們還在計算中對就業預測數據基于經濟活動進行加權,并除以總就業人數,得到未來一年內預計多出的就業再分配率。這個數字量化了在必須進行的再分配(針對所有預期改變)后,多出的就業重新分配量,即不同公司之間的人員配置改變。
從歷史上看,在重大再分配沖擊后,工作機會的創造滯后于崗位消失一年或更長時間。出于這個原因,我們預計經濟要用很長時間將從疫情的沖擊中復蘇,即便疫情在幾個月內基本得到控制。正如上述所講,多種經濟力量會延遲工作機會的創造——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政策客觀造成了再分配沖擊,主要在四個方面延遲了新企業和工作機會的創造。
由于永久性失業將可能達到1100萬,現有的救助政策有兩個主要問題。1.由于需求和商業模式的結構性改變,一些企業和行業將無法避免地倒閉和消亡。直升機撒錢式的救助只會浪費納稅人的福利。2.快速促進就業再分配的政策將在疫情后幫助勞動者找到新的工作崗位,而任何延遲、阻礙就業再分配的政策都將拖慢經濟復蘇的節奏。
1
現有的失業補助已經超過美國平均工資的90%,是21個州平均工資的120%,這嚴重削減了勞動者在8月前尋找新工作的意愿。
2
現有補助政策鼓勵企業維持現有就業崗位,對起貸款進行減免。這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救助中小企業和就業市場,但也在客觀地影響了就業再分配。例如,疫情后在餐廳就餐的人流將會大量減少,當救助政策停止后,這些企業也將失去自主生存能力,從而減緩了將勞動力部署到那些新興行業的速度。
3
過于嚴格的商業用地監管,阻止了勞動者和企業進行跨州或城市的遷移,嚴重阻礙了就業再分配
4
嚴格的職業執照監管也導致勞動者無法進入新的行業,特別是很多職業資格在不同州無法相互認證。因此放松對職業資格的管制已迫在眉睫。
(本文作者介紹:羅漢堂于2018年6月26日在杭州成立,是由阿里巴巴倡議,并由社會科學領域全球頂尖學者共同發起的開放型研究機構。羅漢堂首批學術委員會委員以經濟學家為主,包括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漢堂將攜手更多的全球社會科學家和實踐者,研究數字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深刻理解并主動參與這一變革。羅漢堂的研究服務全社會,應對最重要的全球挑戰,并著眼于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