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付一夫
今天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宏觀數據。從結果上看,GDP同比下降6.8%,社零同比下降15.8%,其原因不言自明。
本文中,我們只討論消費數據。
整體上看,一季度消費數據大體符合市場預期,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間居民普遍居家隔離,線下的餐飲、旅游、酒店、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領域的消費都受到強烈沖擊,這也使得1-2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了20.5%。不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整體向好與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居民消費已于3月份出現了回暖跡象,預計二季度消費市場的回暖之勢將得以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由于普遍的居家隔離導致居民線上消費需求全方位井噴,網購、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直播、短視頻、游戲等眾多領域都呈現出繁榮之勢,這也倒逼著企業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開拓線上業務的步伐,比如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點,與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服務提供商合作,將自身單個企業的資源以網絡化形式融入到整個產業集群當中,擴大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實現技術、產能與訂單等資源的共享,并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的同時,降低各方面成本,等等。這不僅可以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還能助推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所以某種意義上等于是“因禍得福”。
一季度,還有一個比較亮眼的角色,那就是消費券。其實,發放消費券,相當于是政府或企業向民眾轉移購買力,在特定期限內用于特定領域的消費,從而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刺激相關領域消費的復蘇,進而帶動企業生產經營好轉,緩解壓力。此外,消費券還可以顯著改善經濟低迷時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并為后續促消費、擴內需的長期政策落地打下較好的基礎。從目前來看,發放消費券對于消費市場的提振作用是立竿見影的,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過,消費券更多只是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卻不能為后續消費擴張提供持久的增長動力,一部分民眾拿到消費券之后,可能還會把原本用于支出的現金儲蓄起來。另外,政府發放消費券可能會給財政造成壓力,如果大面積發放還有可能引來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從這個角度看,消費券不能盲目地大規模發放,而是要基于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落實,并配以長期政策的實施;同時還應加快推動復工復產,保證產能的恢復與產品的供給,以供給側的復蘇來配合需求側的消費提振,如此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那么,未來要如何穩住消費市場呢?
短期來看,重中之重是要穩就業,只有就業得到保障,居民才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消費意愿才能不斷釋放。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嘗試2.5天彈性作息,以“假日效應”來提振消費市場,當然這要建立在疫情穩定的前提之下。
從長期來看,促消費、擴內需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從多個維度予以發力:從需求端看,應從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農村等地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從供給端看,應豐富消費市場的商品品類,提升商品服務質量,從而調動民眾消費的積極性;從消費環境上看,政府部門還應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在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實政策,強化監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等。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