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建清(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歐金融學兼職教授)
數字經濟為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然而現代服務業的服務核心和本質屬性并沒有改變, 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將呈現多樣化的生態。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很高興今天講講現代服務業的轉型,現代服務的升級和數字化的轉型是未來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戰略方向,未來的空間巨大。現代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已經成為國家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全球產業結構已經向服務型經濟調整,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全球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平均達到60%左右,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穩定保持在70%左右。像一些國際經濟金融中心城市,比如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等等,更高達80%左右,可以看到服務業在現代經濟當中的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正在朝著多元化、高端型、創新型的服務經濟的模式發展,普遍呈現以金融、商業服務、科研發展等為龍頭,以旅游、文旅為新型增長點的趨勢。
近年來中國經濟加快從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2019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3.9%,比上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行業部門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以上海為例,上海已經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在近十年來服務業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9%。2019年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超過了72%,可以說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已經邁入了世界級的服務型城市的行列。可以預計在未來十年上海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將會達到75%,甚至80%的比例。
數字經濟為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然而現代服務業的服務核心和本質屬性并沒有改變, 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將呈現多樣化的生態
現在大家談的比較多的是數字化的升級,在SARS疫情期間催生了中國的電商及在線購物的發展,在這次的疫情期間雖然線上購物早已經普及,但是疫情的爆發還是激發了更多的生鮮食品的線上消費需求。這次疫情還催生了在線教育等行業的發展,或許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國內許多中小學生都開啟了線上上課的模式,老師上課都成了網紅直播了,在疫情過后傳統的集中辦公的方式我認為也會漸漸改變,尤其是5G商用的持續推進,極大解決了遠程協同辦公的最后一公里,無接觸式的遠程辦公不受地理控制的限制,會成為大部分企業節省成本的剛需。如果未來我們在線上辦公的系統、流程、制度、管理,包括考核更完善,上班族每日疲憊不堪的交通往返現狀將會改變。當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的距離不再對人們那么形成約束,進而有可能對城市布局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變化會對商業地產帶來什么影響,都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這個會實現,那么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質量將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而這次疫情無意中成為了這種革命性改變的推動力。
這次為了杜絕疫情蔓延,人們自覺宅家禁足,同時又感到很難受,這是因為人類有社交的需求,不管將來數字化的經濟如何發展,人們體驗式的服務及消費的需求是無法改變的,這些都需要在現場感受。比如說餐飲業的服務質量,文化娛樂業中的內容,航空運輸中的旅程,旅游景點的體驗等等。因此這次疫情受災最重的是服務業,疫情期間許多的體驗消費無法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來替代,所以餐飲、航空、旅游、酒店、批發零售的需求出現了嚴重下滑,甚至有些是崩塌。許多國際著名酒店的業績、股價和估值都嚴重下滑。但疫情終將過去,現代服務業會得到恢復和反彈,未來服務業的發展和轉型將呈現更加多元的業態和模式,以及美好的發展前景。
與國際同業相比,中資酒店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所在的上海目前有超過1.3萬家酒店提供住宿,其中中高端的酒店,四星、五星這種標準的酒店681家,然而與國際同業的多元化、高端化以及運營管理、服務質量等等方面相比,中資的酒店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較多的是以中低端的酒店運營、物業持有為主,高檔的酒店管理依賴外資品牌,海外經營網絡和品牌薄弱。中國的酒店包括上海的酒店需要多措并舉來提高高端的服務水平,為酒店管理業及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打造中國服務的國際品牌。
從酒店管理業來看現代服務業,酒店管理業是旅游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很強的品牌輻射力,產業鏈的延伸鏈條很長,集住宿、餐飲、娛樂、辦公、會展于一體,也是對歷史、人文、藝術、影視文化進行展示的平臺,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有一個統計,近年來新增的勞動就業人口中每25個人中間就有一個人就職于酒店行業,所以它在吸納就業、促進消費和消費方式轉變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的鏈條也帶動通訊、水電、交通、食品、餐飲、商業、金融、建筑、輕工、紡織等協同發展,促進了諸多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的集聚發展,具有很大的乘數效應。
未來成功的文旅項目是值得高度重視的投資新方向
中國的經濟要穩定持續增長,必須保持服務業的快速增長。在保持和優化服務業時,要在原來服務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和打造新的產業增長級。旅游業是國際大都市的支柱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傳導和基于廣泛產業邊界的傳導性非常強,乘數效應顯著。世界旅游理事會有一個統計數據,2016年世界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水平為3.1,綜合貢獻水平為10.2,它的平均乘數是3.29,多數國家的旅游業貢獻都是2到3.5之間,遠遠高于其它的服務行業,預計在未來十年依然會保持3.8%的穩定增長,細分行業也非常多。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的科研市場。2018年國內旅游人次達到55.4億人次,出境游2.9億人次,全年旅游收入5.97萬億元,對GDP的貢獻達到GDP總量的11.4%。貢獻是非常大的。
這些年國際旅游發展很快,大量的外國人到中國旅游。上海國際旅游2011年近900萬人次,但是即使像上海,與國際著名的大都市相比,在國際旅游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當中也存在較大差距,上海是10%左右,國際上許多城市達到30%到50%,這個差距也是發展潛力所在,將來旅游業完全是大有可為,也必然會大有可為。現代服務業旅游業正在往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融合方向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新的模式,是由人文旅游的資源開發出來的旅游產業,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文化旅游消費需求而產生的。據分析,中國58%的旅行者在計劃旅行時,都表示更愿意把錢花在體驗上,而不是物質上,旅途中的看客時光讓他們感到快樂和滿足,文旅市場從觀光度假向文化體驗游方向轉變,中國消費者全面進入旅居生活的3.0時代,綜合休閑、度假、文化、體驗、主題、游樂等體驗為主的旅游需求產生,消費者對產品的新意要求進一步提高,未來成功的文旅項目一定是文化和旅游高度整合、有機融合的,我認為這也是未來值得高度重視的投資新方向。
對抗疫病所采取的階段性貨幣政策,不會引起總體性的物價上漲
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杠桿率和債務水平越來越高了。國際金融協會有一個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全球的債務增長7.5萬億美元,總額達到了250萬億美元,按照我們全球77億人口來計算,我們人均的債務接近32500美金。這次新的疫情在美國爆發后,美國又推出了無限制的寬松政策,歐洲的政策也如此,全球新一輪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不可避免。
這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濫發的貨幣,在過去十幾年并沒有將通脹抬升。現在世界面對的主要挑戰是通貨緊縮,主要的經濟體都呈現了經濟的疲軟和物價的疲軟,近十年來美國的通脹率大部分時間在2%以內,歐元區的狀況也大致如此。我們知道日本的安倍首相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擺脫通貨緊縮的狀況,實施了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被稱為是“直升飛機上撒錢”。原來日本已經宣布了,在2019年財政年度,日本會結束持續接近三十年的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率會達到1%以上,不過日本的財政年度是到3月份,就是上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是2019年的財政年度。不知道這一次的疫情會不會讓安倍這個美好的愿望又一次破滅。
現在市場給各國中央銀行帶來一系列難題,比如說像我們知道的傳統上中央銀行密切關注的“失業率低通脹率就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線”現象,也已經失效。當今世界由于生產能力的強大,在大部分商品上,過多的貨幣追逐商品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相反出現了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還是存在的,近十年來全球過度投放的貨幣成為了推動資產價格上漲的動力。比如說我們都看到的股市、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暴漲,這些都與信用過度擴張密切相關。我們也可以看到有的時候,因為供需時間的不平衡,會在某個階段在某些領域產生物價上漲,有些生產能力增長受到局限的商品領域,比如說農副產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供需變化影響,有時候也會階段性出現這種情況。但一般而言,因為對抗疫病所采取的階段性貨幣政策,不會引起總體性的物價上漲,我覺得人們不需太緊張。但是各國政府仍需高度重視信用、債務和杠桿,如果過度依賴低利率和負利率,長期的貨幣超發和債務的激增,不僅不會推動經濟增長,反而終將引發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
這次全球資本市場劇震,是典型的“流動性黑洞”現象
從跨度近百年的金融危機史來看現狀。這次美股的四次熔斷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巨震,是典型的流動性黑洞現象。它指的是在疫情急劇變化的時候,人們極其恐慌的情況下,出現大量拋售的單邊市場,流動性被瞬間吸收殆盡,好像黑洞一樣。雖然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流動性危機,是以流動性消失為主要特征,但是在全球百年的歷史中,每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特點都有所不同。比如2007年的金融危機是流動性過剩導致資產泡沫崩潰,很多人在說現在的狀況很像1929年,因為1929年當時美國股價暴跌,市場崩潰,后來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危機。1929年到1933年的時候,西方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國和德國受破壞程度最大,美國的進出口下降了70%左右,許多國家都紛紛采取了關稅壁壘政策。像美國1930年時期,將近900種主要商品的關稅平均提高了近40%,引發了全球的關稅大戰,貿易大戰,七八十個國家紛紛采取了報復的措施。我們再具體分析一下,1929年的金融危機是典型的信用擴張,投機過熱,最后危機爆發,最終市場恐慌和崩潰。
概括分析一下,這些危機,包括資本市場危機,并不像這次危機。它是由疫病這一特定的突發現象所導致的,它和過去歷史上這些危機相比確實是有一定的偶發性,當時這些危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金融體系的內部積累了大量的泡沫,有太多所謂的“有毒資產”。這次動蕩的根源不是來自于金融體系本身,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但是值得警醒的是,當前世界經濟并不健康,增長疲軟、生產衰退、資產泡沫、財政赤字,長期的貨幣寬松和低迷,同時還有很多貿易摩擦、單邊主義,地緣政治沖突,還有石油大戰等等,這些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所以我認為在這一次的外部疫病沖擊下,自身“免疫功能”不同的經濟體,它的結果是不同的。我們在這里也不排除有些經濟體會進“ICU”,但是不一定會發生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可能將來一些國家會進入衰退,并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復蘇過來。
要防止疫病后遺癥,認識到高杠桿是風險之源
此外,想提醒的是在2007年的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實施了定量寬松的政策,在這次疫病期間,全球新一輪的貨幣寬松又推出了。雖然當前主要是抗疫,但是在經濟平復后政策能否迅速退出是需要警醒的,要防止疫病“后遺癥”,要認識到高杠桿是風險之源。流動性無法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無法解決各個經濟體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這個世界并不平穩,今后還會遇到像新冠這樣的疫病和其它不可預見的突發性事件,現在各國政府手中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基本上已經見底了,而且政策邊際效應也在遞減,未來如何應對可能遇到的風險,如何防范過度的信用風險,如何解決定量寬松政策退出的風險,如何加強全球的協調合作,都給世界帶來許多的新問題和挑戰,而這種政策應對的好壞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所在。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