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小魯
疫情之前,經濟增長持續面臨下行壓力。疫情更帶來了巨大沖擊。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一二月份經濟已呈大幅度負增長,雖然國內疫情已出現緩解,但危機期間部分產業供應鏈斷裂、居民收入和消費下降、投資下降,仍將對經濟產生持續的負影響。在估計這些影響因素時,還要考慮到乘數效應的放大作用。
此外,世界疫情正處在大面積爆發期,多家專業機構預測2020年歐美和全球經濟將進入衰退,經濟負增長,有可能爆發大蕭條。世界經濟將進一步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預計2020年經濟在排除統計水分后很可能為負增長,不排除進入蕭條的可能性。
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如何應對?以下看法供參考:
宏觀管理需做出應急改變。停止增長率考核,轉向危機應對模式。以解困政策代替刺激政策,以民生優先代替投資優先,社會安全第一,不以保增長為目標。這同時也是一個統計擠干凈水分,回歸統計真實性客觀性的契機。
預計近期將有相當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倒閉。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消費下降,農村居民務工收入大幅減少,經濟會受重創。面對這種情況,如果用大規模政府投資和大水漫灌式的貨幣寬松來應對,不僅遠水不救近火,而且會擠占有效資源,不利于大多數現有企業解困和困難人群救助,并留下結構失衡加劇的后患。
當前迫切需要的是緊急救援。救活更多企業,恢復市場活力,復蘇就多一份希望。減少一批失業和困難人群,促進收入和消費回升,經濟就多一份拉動力量。有限的財政和金融資源應首先用來幫助企業解困,防止資金鏈斷裂,紓解三角債,降低稅費和利息負擔。失業保險金需要及時發放到位,包括失業返鄉的農民工在內。對未納入社保的失業和困難人群,要進行大范圍緊急救濟。對受疫情影響的商家和租房戶實行緊急保護措施,一定期限內豁免租金,禁止業主驅趕,政府對困難業主給予一定補償。
財政大幅度增支減收已經不可避免。各地政府已有的投資計劃規模巨大,會占用大量財政金融資源,對已經面臨困難的現有企業產生擠出效應,需緊急叫停,進行嚴格篩選。除少數經濟社會意義重大的政府投資項目應照常進行,其他非急需、尚未開工,或雖已開工但尚未發生重大投入的項目均應下馬或暫停。
近期媒體討論較多的“新基建”項目也需要慎重分析,其中屬于政府投資部分,除確有長遠重大意義和近期緊迫性者外,不應單純為拉動增長而倉促上馬。政府鼓勵、民間投資部分,凡涉及政府優惠政策,也應慎重分析。
財政政策可首先考慮把減免稅政策擴大到所有中小微企業并延長期限,給困難企業提供貸款貼息,對遇到困難的大企業也需要有相應的幫助措施。對失業和困難人群提供緊急救助,重點救援未被社保覆蓋的失業人群和因疫病受困的家庭。
第二是考慮一批能盡快帶動就業、社會效益好的以工代賑項目和勞動密集型投資項目。可以社會招標,公助民辦,不必都由政府投資。
第三要盡快完善社保對農民工的覆蓋,擴大保障房建設,把新城鎮居民納入保障房覆蓋范圍,促進城鄉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消費回升。
所有政府救援項目都要完全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防止營私舞弊。
貨幣政策要在一定期限內有針對性地適度放寬,銀行放松銀根集中用于企業解困,增加流動資金貸款,提供紓解三角債專項貸款,減免利息,壓縮中長期和大項目投資貸款,避免擠占現有企業需要的信貸資金,造成資源錯配。
貨幣政策絕不能搞大水漫灌,不和美國搞放水比賽,否則后患無窮。美國放水由全世界買單,中國放水由國內老百姓買單。學不起,不能學。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現任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