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黃益平
疫情發生以來,因長時間停工停產,對中國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F在看,中國疫情控制已經取得初步的成績,過去政府的一些政策大多屬于救災,下一步應該更多地轉向重建。
1、控制疫情風險的同時,要讓經濟活動有序恢復起來
要恢復經濟正常秩序,最重要的還是比較穩健、有序地復工復產。有很多農民工現在還沒有回到工作的地方,復工當然會有一些風險,但最終還是要在兩個方面求得平衡,在盡量控制疫情風險的同時,讓經濟活動慢慢恢復起來。
在疫情期間,人流斷了,物流斷了,自然對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尤其是有一段時間物流斷了,生活都變得很困難?,F在物流已經在恢復,但要讓業務重新恢復到正常水平,肯定還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從經濟政策的角度來說,支持經濟恢復正常主要就是兩類手段:一是救災,二是重建。在救災方面,疫情期間有很多企業都遭遇了很多的困難。大企業也碰到很多困難,比如航空公司、貿易公司,但他們的困難是比較容易看得見,本身的實力也相對雄厚,政府或金融部門對他們提供幫助也相對容易,最困難的是可能是那些中小微企業。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首先要平衡一手抓疫情控制、一手抓有序復工復產這兩只手。我們北大數字金融中心最近利用支付寶線上、線下的支付數據做了一個研究,發現疫情對于各地個體經營戶的業務影響程度非常一致。湖北受到的沖擊是最大,這容易理解。但剩下地區的疫情程度其實不太一樣。為什么受到沖擊的程度很接近?估計一方面是老百姓的自我反應差不多,另一方面政府的管控也差不多。在疫情初期,這可以理解。但現在形勢開始變得明朗,可以更加精準地采取一些差異化的措施。
2、新基建投資難度比老基建高上百倍
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這三條我覺得方向上都非常好。第一條是補短板,第三條是調結構,都很重要,但在短期內對增長能提供多少幫助,還需要觀察。
最令人關注的是第二條,就是新基建。讓基建投資與技術進步緊密結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但問題是,新基建與老基建是不一樣的,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規劃的難度要大很多,而且技術日新月異,光靠坐在辦公室里的官員拍板投資幾十萬億,先不說錢從哪來,能確定這些投資的基礎設施是未來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而且能夠跟未來的新技術相匹配嗎?對于不確定性太大的投資,寧可不要太超前,跟著技術、跟著需求走,這樣可以少犯錯誤。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前幾天開了一個討論會,徐遠教授等寫了一篇關于通過“二次房改”提升經濟動力的文章,嘉賓們在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二次房改的主要意思是通過建設成本比較低、面積比較小的經濟適用房,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問題。根據徐遠的設想,未來10年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每年直接投資可以達到10萬億元,可以托住未來10年經濟增長下限。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同時幫助解決了農民工進城的問題,有利于長期經濟增長。如果搞5-10年,既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又解決了一個很大的社會矛盾。
3、要穩住中小企業的大盤,防止企業現金流斷裂
面對疫情沖擊,最難辦的是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很重要,并不是說不能有任何的企業倒閉。因為中小微企業有常態性的倒閉。中國中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大約是5年,也就是每年有20%會退出,值得關注的是因為疫情的沖擊,突然使一大批中小微企業同時難以為繼。那有可能演變成系統性的風險。因為中小微企業貢獻了中國GDP的60%,占城鎮就業的80%,如果一大批企業同時出現問題,可能會與失業大量增加和不良金融資產大幅上升之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關鍵是幫助大批的中小企業盡量避免出現現金流斷裂的問題。
解決現金流斷流,簡單來說三條路子:第一條是盡快增加企業的營業收入,第二條是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第三條是提供一些外部融資。
對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來說,可能需要一定的外部融資幫他們渡過難關。原因在于,面對突然性的沖擊,大部分中小微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兩三個月。調查發現中小微企業有80%都有資金短缺的問題,其中有70%說如果能獲得一些融資,對他們來說度過這一段時間應該問題不太大。
這方面我們國家也做了很多,但是這個錢怎么落實到中小微企業,是一個問題。一些傳統的商業銀行去做,會比較困難。真正能做還在做的其實就是兩類機構:一類就是中小銀行、社區銀行,尤其是農商行、城商行,因為他們對社區的客戶相對比較了解,做風控評估比較直截了當。第二類就是數字金融機構,一些新型的互聯網銀行,他們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見面,而且不需要抵押資產做風控。這兩點在救災和重建的時候,價值就一下子凸顯出來了。
因此,如果國家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提供流動性支持,我覺得首當其沖地要把流動性推送到這些金融機構上。
4、疫情穩定后,貨幣政策宜進一步寬松
近一段時間,為了應對疫情危機,很多國家都降息了,國內也有很多專家建議降息,包括降低存款利率。
經濟下行,貨幣政策當然應該寬松,但把握政策調整的時機很重要,盡量把貨幣寬松放在疫情控制住以后。但像歐美現在這樣大幅度降息,其實意義不大,很可能白白把子彈浪費掉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對病毒的恐慌,擔憂經濟停頓,在由于疫情爆發而導致市場恐慌的時候,大規模的寬松流動性和降低資金成本幫助不是很大。等到疫情有所控制,恢復經濟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有效。所以說,政策調整的時機把握非常重要。
對于我國的央行來說,現在疫情已經得到初步的控制,適度地進一步的寬松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意義的。但是在重建當中,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財政方面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減稅降費,支持投資,以及增加民生方面的開支,等等。
財政政策可以更加積極一點。我們過去接受了從國外引進的穩健財政的兩個要求:第一是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第二是政府負債不能超過GDP的60%。這兩條要求的核心是政府資產負債表的健康,所以不應過度拘泥于每一個年份的財政赤字規模,有的年頭經濟不好,那就多開支一點,等到經濟穩定下來,再盡可能地減少財政赤字就可以了。
本文原發于中新經緯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趙子牛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