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穆長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區塊鏈憑借其獨有的信任傳遞機制,逐漸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技術,有助于業務數據可信共享,加速參與主體多方協作,實現監管穿透管理,蘊含著加速我國數字化轉型、激發數字經濟發展的潛力。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數研所”)強化對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標準研制,先后推動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和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建成落地,搶占先發優勢,取得了積極進展。
同時,為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對防范區塊鏈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惡意炒作、代幣融資等亂象及其衍生的金融風險進行了深入調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促進區塊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思考建議。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
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分布式數據庫,也稱為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技術利用塊鏈式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采用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借助密碼學保證數據和權屬安全,并通過可編程腳本代碼實現數據的協同計算。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優勢
一是業務數據可信化。與傳統分布式數據庫有所不同,區塊鏈引入了“人人記賬”的理念,每個參與主體都有權記賬,大家各自保存最新賬本和所有歷史記錄。這種數據高度冗余的存儲方式,可提升不互信主體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實現賬本數據不可篡改和全程留痕,進而促進多方信息共享和協同操作。在實際業務中,通過業務數據上鏈,可實現紙質單據的電子化和電子信息的可信化,降低多主體之間不信任的摩擦成本,解決傳統業務方式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單據、票據真實性審核的問題,也便于金融機構實施風險管控。
二是參與主體對等化。當跨部門共建信息化系統時,最大的難題在于集中存儲的數據由哪個機構或部門管理。區塊鏈的統一分布式賬本技術,天然解決了“業務主權”問題,有效實現了每一個參與主體的身份對等、權力對等、責任對等、利益對等,并在所有參與主體之間實現數據的實時同步更新,使合作更加方便快捷,合作方的積極性得以提升。
三是監管手段多維化。監管部門可在區塊鏈平臺上增加監管節點,及時獲取監管數據,并靈活定制金融監管的統計口徑、監管數據顆粒度等,實現快速分析。同時,采用智能合約等可編程腳本,增加相應的監管規則,監管重點從金融機構的合規審查和風險管控,逐步上升至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監控,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區塊鏈技術存在的主要不足
性能方面,區塊鏈的性能和可擴展性尚有限。在區塊鏈中,交易只能排隊按序處理,所有交易結果和支付記錄都要同步到全網節點,嚴重影響了系統處理性能(在生產環境中,區塊鏈系統每秒可處理逾千筆交易;實驗室理想環境中,每秒交易量可能過萬筆)。隨著參與節點數量的增加,數據同步、驗證的開銷增多,系統的性能會進一步降低,從而影響區塊鏈的可擴展性。
安全方面,區塊鏈缺乏體系化安全防護。一是區塊鏈普遍采用國際通用的密碼算法、虛擬機、智能合約等核心構件,這些構件并非完全自主可控,增加了受攻擊的風險。二是區塊鏈存在內生的安全缺陷,也就是51%攻擊問題(即通過掌握51%的算力重寫區塊鏈數據。下文提及51%攻擊時,都是指基于算力、權益證明類共識算法的區塊鏈)。三是區塊鏈仍處于早期階段,在安全方面可能存在未知漏洞。傳統系統出現安全問題時,可采用取消、撤回、緊急干預甚至停止服務等手段。但區塊鏈并不支持取消、撤回等相關操作。
存儲方面,全量備份的存儲機制容易遇到存儲瓶頸。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需存儲完整的歷史交易信息,當將區塊鏈用于零售支付系統時,節點存儲量將瞬時巨量膨脹。例如,2019年“雙十一”,網聯處理業務峰值為每秒7.15萬筆,一些簡易設備無法滿足節點的存儲需求。
交互方面,不同區塊鏈系統的交互性問題難以解決。目前,相同類型的區塊鏈之間依托定制的通信協議,可以實現數據的相互讀取、驗證和操作。但是,不同類型的區塊鏈之間,由于編程語言、數據字典、系統接口、智能合約等不一致,跨鏈數據難互通,容易導致業務割裂。
運維方面,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不容小覷。多方集體維護的區塊鏈系統也會帶來巨大挑戰。例如,成員加入/退出、系統升級、業務規則更新等,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標準、制度和操作規范,需要多方線下溝通才能處理鏈上的協同治理問題。
合規方面,區塊鏈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由于存在51%攻擊等問題,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系統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基于區塊鏈構建支付系統時,需考慮是否滿足《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的要求,以免產生法律風險。
職能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性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沖突。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沖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于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區塊鏈的適用領域
區塊鏈以大量冗余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并發場景;但是,在對信息可信共享要求較高、對并發量要求較低的領域,例如交易結算、貿易金融、產權轉讓等,區塊鏈已經有廣泛應用。數研所以區塊鏈作為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積極推動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探索區塊鏈在交易結算、貿易金融等領域的金融創新。
一是牽頭制定金融分布式賬本行業標準。數研所已牽頭編制金融分布式賬本安全規范等多項金融行業標準,并積極參與國際清算銀行(BIS)、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等國際金融標準制定組織的相關規則制定工作,也參與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區塊鏈標準研制。目前,人民銀行已申請了多項區塊鏈專利,居全球央行首位。
二是建設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該平臺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試點成功上線,陸續開展了供應鏈應收賬款多級融資、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再貼現快速通道和國際貿易賬款監管四項業務。通過與香港金管局的貿易聯動平臺簽訂合作備忘錄,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開啟了國際化對接,未來將聯合境外同類貿金平臺,共同構建生態化體系。截至2019年12月17日,參與該平臺推廣應用的銀行達38家,業務量超過870億元。
三是搭建數字票據交易平臺。2017年,上海票交所和數研所共同牽頭開展了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的相關工作。該平臺于2018年1月25日成功在實驗性生產系統上線試運行,順利完成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是我國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票據業務真實生產環境的首次實踐。
與區塊鏈相關的風險隱患
加密資產帶來的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基于區塊鏈的加密資產無法保證其錨定資產的穩定性,甚至缺少真實資產背書,以投機交易為主,部分莊家、投機者通過對敲等手段大肆操縱加密資產的價格,導致市場劇烈波動并形成資產泡沫。截至2019年9月底,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資產種類達到2417種,總市值突破2192億美元。同時,部分暗網交易網站通過加密資產進行洗錢、賄賂、偷稅漏稅、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犯罪,潛藏風險隱患較大。
借機炒作、代幣融資、騙投跑路等金融亂象卷土重來。2019年下半年的一段時期,不少上市公司為了蹭熱點,紛紛透露“上鏈”的動作或意圖,區塊鏈概念股一時炙手可熱,甚至出現超百只個股輪番漲停的狂熱行情;隨著市場趨于冷靜、理性,這些股票又大幅回落,紛紛跌停,許多盲目追漲的股民被高位套牢。與此同時,代幣融資(ICO)之風重起,部分機構在募集資金之后攜款跑路,投資者損失慘重。
區塊鏈的難篡改特性對輿情管控形成重大考驗。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地將信息存儲在多方服務器上,其“難以篡改”的技術特性將導致信息永續留存鏈上,與個人信息保護中的“刪除權”“更正權”存在沖突,甚至會遇到有害信息上鏈的問題。
引導區塊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要去偽存真,“幣”和“鏈”不能混為一談。雖然區塊鏈發端于比特幣,但區塊鏈并不等同于比特幣。區塊鏈是密碼學、對等網絡、共識機制等多種傳統技術的集成創新,要客觀理性對待。為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要對打著區塊鏈幌子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加快市場的優勝劣汰和激濁揚清。
二是要務實推進,不能為了區塊鏈而搞形象工程。對任何先進技術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正確認識區塊鏈技術的適用場景,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上鏈。現階段,區塊鏈技術仍不成熟,面臨性能、安全、標準、合規等多方面挑戰,各方應冷靜思考、潛心探索,切實利用區塊鏈化解行業痛點,深度服務實體經濟。
三是要立足長遠,認識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系統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特征。目前,區塊鏈能否做到鏈上鏈下賬實相符、安全合規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參與各方應綜合考慮市場發展、風險管控、法律合規等多個維度的要求,實現鏈上鏈下聯動、技術業務結合、創新與管理并重,以充分發揮“區塊鏈+”的數字賦能潛力。
四是要標準先行,引導區塊鏈產業規范有序發展。充分借鑒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中的經驗教訓,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特別是要關注外部性風險可能對金融安全產生的影響。制定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可提升我國在金融區塊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有利于厘清區塊鏈的“是與非”和“真偽應用”,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和金融穩定,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本文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成果,課題組成員:穆長春、狄剛、呂遠、錢友才、卿蘇德
本文原發于《中國金融》2020年第4期
(本文作者介紹: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支付司副司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