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江濡山
泡沫化、概念化的數字產業布局時代基本過去,面對未來的實實在在的數字賦能時代才開始。而這個階段急需要過硬的產業數據資源研究及配置人才及機構。
最近一兩年,各地政府都成立“大數據局”這類部門,負責推動本地的數字產業及智慧城市建設。但是,我接觸了十多個城市大數據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他們有一種“未來前景很好,但不知從何切入”的感覺,大家基本停留在學習文件、熟悉理念、深入鉆研的階段,對于到底如何通過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仍然是“云里霧里”的渺茫感覺。其實,這種現象屬于正常,因為多數互聯網公司對于產業并不了解,要么提供一些云服務器硬件及基礎技術配套服務,并配置一些聽起來很好但很難落地運行的軟件。
可以基本上做出這樣一個判斷:泡沫化、概念化的數字產業布局時代基本過去,面對未來的實實在在的數字賦能時代才開始。而這個階段急需要過硬的產業數據資源研究及配置人才及機構。在這里,我重點要說的是,未來政府和企業到底如何應對數字賦能時代的挑戰。
1、當下與未來:中國面臨極大的數字賦能挑戰
先看看當下:產能及貨幣過剩背景下的數字賦能。
現階段全球存在“兩大過剩”:一是產能過剩,二是貨幣過剩。這兩大過剩,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個主權國家政府,被動應對經濟變局而導致的結果。
全球產能過剩意味著,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全人類制造的工業產品及消費產品,越來越嚴重地超過了人們的實際需求,特別是一般性消費品充斥于城鄉市場化,這不僅是極大的資源浪費,也意味著傳統產業及服務領域的競爭日趨殘酷。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在傳統生產及消費領域,剛剛發明出一種走俏的新產品或者盈利模式,很快就臭大街,有些產品的生命周期只有幾個月時間。
全球貨幣過剩意味著,各國央行引發鈔票的速度和規模大大超過了創造財富的速度和規模。想必大家都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雖然消費品市場琳瑯滿目,并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但物價嗖嗖地往上漲。
面對上述情形,最有效的策略是:數字賦能發揮“摧枯拉朽”的作用,推動產業優勝劣汰。大家應該感受到,數字賦能注入哪個產業領域,哪個產業領域就會迅速出現業態創新及轉型升級。然而,這一現象帶來的殘酷后果是:少數企業走出泥潭,少數企業家成仙了,但多數企業蒸發了,多數企業家銷聲匿跡了。更令人糾結的是,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口釋放到機會越來越少的市場上了。這對于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擴大增量產業規模消解包袱和矛盾,而是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及利益分配機制。
再說說未來:2022--2030年,數字經濟會席卷全球。
這一預判意味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及以移動互聯為特征的生產、消費及服務行為,會加速滲透到全球各個角落。這一背景下,全球化趨勢終將不可阻擋地沖破民族主義者的彌絆,并呈現兩個特點:
一是消費拉動經濟的特征日趨明顯,誰能管控和配置好消費者資源,誰就能在市場上處于主動地位;
二是數據鏈賦能產業鏈將是數據資源配置應用的熱門業務,也就是說數字產業的發展勢頭會越來越猛烈。
2、區域政府急需彌補2個短板
由于傳統僵化的體制和經驗主義的束縛,導致區域政府大都存在兩個短板:
一個是現代公共服務短板。數字賦能對產業的深度整合,必然釋放出大量失業者,對于區域政府而言,需要完善和深化公共服務,以此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整個城市管理服務的水準。面對數字經濟的來襲,區域政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構建數據倉庫并合理配置數據資源,而不是陷入空虛的“大數據”概念中。而且要防止一些魚目混雜的科技公司對政府的忽悠。
二是要盡快補齊“數據運營服務”的短板。現在很多城市投巨額資金,完成了數據存儲和城市影視監控系統的布設,但是,缺乏專業團隊進行數據分類梳理、基礎編碼和應用模型建設,導致投資收效甚微,而且每年還要支付較高的維護費。這種現象必須盡快改變,應當結合本市核心產業的運行、城市管理的特征,邀約專業團隊,構建數據運營的模式及服務團隊。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科技類公司不要再去忽悠各地政府,政府也不要給科技類的公司挖坑。彼此之間要實事求是、聚焦問題、合理投資、坦誠合作。
3、企業應對數字賦能時代:需要做好3件事
第一、企業家要準確預判行業趨勢,并具備“平臺思維”。單打獨頭、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經結束。業內規模再大、競爭力再強的企業,如果沒有平臺發展思維,很容易跑偏和坍塌,因為平臺是各類資源聚合的載體,足以摧毀任何個體。數字時代的平臺思維意味著:多元資源和能量聚集在一個平臺上,并且彼此賦能,而支撐這一切的核心鏈條就是“數據鏈”。比如,阿里的天貓、支付寶,背后是強大的數據倉庫和數據鏈條。因此,優勢企業要么打造自己的、并能夠聚合市場資源的平臺,要么登上別人的平臺,否則好比在空曠黑暗的宇宙中飛行,不知道何時會撞擊到什么飛行物而瞬間崩潰。
第二、企業要逐步構建自己的數據倉庫,并構建基于數據資源的管理及運營服務平臺。現在一些新銳的科技公司,一面市,就具有自上而下的數據資源支撐的管理運營系統,無論是市場拓展,還是客戶服務,都有數據流支撐;即便是最基層的員工,也有數據資源支撐。在數字經濟時代,每個人既是數據資源的載體,也是數據資源的配置主體。我建議企業家朋友們,要盡快構建屬于自己的數據倉庫及智能數據盒子(DATA BOX)。
第三、要明確企業的市場定位及角色,然后推動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沒有角色的市場競爭,無異于市場上不入流的孤魂野鬼,遲早都會被淘汰出局。有一些很具體的問題,需要及早面對,比如:企業如何圍繞自身業務特征做好數據挖掘及數據資源配置。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算法和應用工具,而是有效數據資源的集成及配置模式的設計。由于時間原因,這方面不展開講了。
4、如何構建區域城市管理及服務的數據架構
說實話,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家,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我不希望花冤枉錢。可是現在,很多政府部門及公務員有這樣的困惑:
一是投資了數字基礎建設,卻不懂數據運營;
二是數據資源很多,卻不知如何激活;
三是部門分割,打通數據很難,即便打通,又不懂如何配置數據資源;
四是缺乏專業的數據資源分析及運營隊伍。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事,不必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只要思路對頭,問題就會很簡單。
首先,要準確預判數字經濟時代必然趨勢:未來經濟體系必然基于“全域數字覆蓋”;區域產業結構必然基于“產業數據架構”;區域骨干產業運行必然基于“數據鏈”;區域產業競爭必然基于“數據資源配置”。這方面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提供服務,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相應的政策設計,購買服務即可。
其次,不同區域政府,要確立區域數據運營核心思路。基本原則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二者分界線要搞清楚。但前提是,政府以最少的投資,構建基于區域城市管理及區域產業運營的數字化平臺。
再次,區域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研究既順應發展趨勢,又適合本地實際的數字產業化基礎建設。這個數字化基礎建設工程不是簡單的建設機房,更重要的是有專業的數字運營服務落地方案及執行團隊。我在這里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沒有構建起來這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團隊,數字基礎建設工程不要盲目冒進,因為三五年后很多設施設備會淘汰。要么不做,要么軟件建設做到位,不留缺口。做到位的好處是城市管理運行成本會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否則相反。
還有一點很重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當搭建區域數據資源母平臺----基于區域城市管理及產業運營的母平臺。這個數據母平臺的好處是,可以支撐未來任何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避免數字領域的重復建設。
5、構建數字賦能時代的區域城市數字生態系統
我想大家已經深切地感受到:近年來現實生活環境中有一個越來越多突出的特征:多元融合、跨界交融的現象日益普遍。這是為什么呢?有兩個原因:一是移動互聯時代人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從“虛擬時空”進入“現實社會”體驗的時間越來越短,直接導致很多家庭,每周只有有限的時間在同一個消費場景完成多元消費需求,因此“多元商業綜合體”應運而生;二是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日趨成熟,支撐了這種“多元業態融合”。而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日益強大的移動互聯技術、消費流和數據流的無界融合與產業協同。
在這里要坦然告訴大家的是,這種多元融合的背后,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多元領域的組織協同和產業協同。也就是說,陌生的組織之間、陌生的企業之間、陌生的消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無形而有效的“協同效應”,這種效應背后,看似無序的混合業態與跨界競爭,實質上則是多個層面多種要素的“協同策略”發揮著效用,比如:技術協同、產業鏈協同、平臺協同,等等。而支撐這種協同的不是強大的政府力量,也不是強勢的財團,而是不同利益機制的求同存異和優勢互補,說到底,還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利益協同。最近幾年,我的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一項實驗:如何實現跨界數據資源之間線性關系的比照分析,并基于這種研究服務數據資源的挖掘和配置,可喜的是已經基本取得成功,并開始服務于一些地方政府。
我的體會是,在面向未來的全域數字覆蓋的信息時代,構建區域數字生態系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區域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有準確的角色定位,并以這種角色參與到特定區域的經濟循環系統中;
二是區域城市整個數字生態系統的建立,應當達成明確的價值共識、利益融合,否則無法聚集人與財資源;
三是區域城市構建城市數據倉庫要做好數據分類及數據標簽設計,要極具針對性地針對政府部門及核心企業設計DATA BOX系統;
四是要組建熱愛這個城市的專業化的研究團隊、技術團隊和操盤運營團隊;
五是合理區分數字賦能時代政府公共投資與市場化運營投資的職責界限,政府在投資問題上既不能背黑鍋,也不能袖手旁觀。最有效的策略是制定《城市數字產業實施方案及運營模式設計》,按照合理的邏輯做好投資計劃。
注:本文是根據作者在華為千人生態合作大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中財國信產業數據技術研究院院長,中財國遠(北京)財經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